menu
加入书架

隔窗的灯,别碰的茶

作者: 卢春文 点击:855 发表:2025-08-31 10:49:34 闪星:1

摘要:文章从巷口裁缝铺张婶对两只搪瓷杯的讲究切入,通过列举楼下小夫妻与邻居小李、单位王姐和老张、隔壁老吴等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事例,生动展现了不同人在男女相处中对边界感的把握,有恰当得体的,也有因忽视边界而引发矛盾的。作者借张婶隔窗看灯的言论,形象比喻男女边界应保持适度距离,又通过小李与小夫妻关系的转变,强调了把握边界感对构建舒适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全文以小见大,从生活琐事提炼出深刻的处世哲理,有力地引发读者对男女交往边界感的深入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巷口那间裁缝铺,像是被时光偏爱的角落,弥漫着旧物特有的温馨与宁静。张婶每日守着她那台老掉牙的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缝纫机旁,两只搪瓷杯静静伫立,一只盛着张婶钟爱的茉莉花茶,另一只则是老周惯喝的粗茶,杯沿上各自刻着一道浅浅的痕迹。张婶常挂在嘴边:“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茶味一旦混了,就没那纯正味儿了。”她还爱念叨:“男女之间的相处,就跟这两杯茶似的,各有各的韵味,千万别乱碰,碰了,味儿就全变咯。”

       前阵子,楼下搬来一对小夫妻,热情得好似夏日的骄阳,总爱拉着邻居小李一同吃饭。起初,是妻子满脸笑意地招呼:“小李啊,快来尝尝我新琢磨的手艺,做了条鲜美的鱼。”后来,丈夫加班的日子里,妻子遇上点小麻烦,就会敲响小李的门:“李兄弟,能不能帮姐看看,这水管是不是漏了呀?”有一回,我正巧瞧见小李帮她换灯泡。她站在梯子下,仰着头递工具,两人靠得极近,她的发丝轻轻蹭到了小李的胳膊。那一瞬间,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下。小李后来搬走了,临走时无奈地感慨:“倒不是相处不来,只是她没把我当外人,可我心里清楚,得把自己当外人啊。”确实如此,男女之间的边界,就像梯子下那看似不起眼的半步距离,稍微差一点也许无关紧要,但要是差得太多,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总觉得不那么自在。

       单位的王姐,和男同事老张相处得宛如多年老友,人称 “铁哥们儿”。老张媳妇住院,王姐二话不说,贴心帮忙送饭;王姐孩子上学遇到难题,老张也尽心尽力帮忙找关系。然而,他们心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准则:王姐从不在老张媳妇不在家时去他家,老张也从不在王姐独自加班时留到很晚。有一次团建,有人故意起哄,非要王姐和老张喝交杯酒。王姐笑着摆摆手,说道:“我家那位醋坛子要是知道了,还不得翻天,老张媳妇知道了也会不痛快,咱可别给人家添堵。”这话可谓一针见血——边界感并非刻意疏远,而是要心里明镜似的,清楚“谁是自家人,谁是外人。”明白哪些玩笑开不得,哪些忙帮不得,免得让自家人心里堵得慌。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非隔壁老吴莫属。他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大咧咧地说:“男女之间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楼下寡妇家水管坏了,他大半夜跑去修,回来时浑身湿透,活像只落汤鸡;女同事失恋哭得稀里哗啦,他陪着喝到后半夜,还亲自送人家回家。他媳妇为此跟他吵得不可开交,他却一脸委屈:“我就是纯粹好心帮个忙,哪有那么多事儿。”后来女同事的老公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老吴这才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解释:“我真没别的意思。” 可这话,又有谁会轻易相信呢?这就好比你端起别人的茶碗自顾自地喝,即便你觉得没品出啥异样,人家心里也会膈应,觉得这碗茶脏了——边界感,可不只是关乎自己有没有别的心思,更在于会不会引起别人无端的猜测,别让自己所谓的“好心”,最后变成别人的“糟心”。

       有一回,我和张婶闲聊。她指着裁缝铺的窗户,缓缓说道:“你瞧瞧对面楼的灯,有的亮着,有的灭着,各有各的亮法。别老是巴巴地凑到人窗户底下瞅,也别总让人凑到你窗户底下,隔着玻璃看看就得了。”这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男女之间的边界,就像这隔窗的灯,你可以欣赏别人灯光的明亮,也可以让别人感受你灯光的温暖,但千万别伸手去碰人家的灯绳,也别让人家碰你的——一旦碰了,要么把人家的灯弄灭了,要么把自己的手烫伤了,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前几天,我在街上碰到小李。他笑着跟我说,现在他和楼下的小夫妻偶尔还会打个招呼,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一起吃饭了。“现在这样挺好,她喊我‘李哥’,我喊她‘弟妹’,距离不远不近,相处起来别提多舒服了。”是啊,一段舒服的关系,从来不是“不分你我”的没心没肺,而是既能“分得出你我”,又能“处得来你我”。就像张婶那两只搪瓷杯,各自盛着不同的茶,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味道,偶尔碰一下杯沿,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样便也很好,只要别把茶混在一起,就万事大吉。

       其实,男女之间的边界感,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归根结底就是“换位思考”这四个字。你不妨设身处地想想,要是你是人家的媳妇,会不会介意老公大半夜帮寡妇修水管?要是你是人家的老公,会不会介意妻子跟男同事喝到后半夜?想通了这些,自然就知道与人相处时该站多远,该帮多少忙,该说什么话——千万别因为自己的“没分寸”,毁了别人的“好日子”,也毁了自己的“好名声”。

       巷口的风,悠悠地吹过来,带着淡淡的烟火气。张婶的缝纫机依旧“嗒嗒嗒”地响着,那两只搪瓷杯静静地放在窗台上,阳光洒在杯沿的浅痕上,亮得耀眼。我忽然觉得,这边界感,就像这浅痕,刻在杯上,更刻在人心里。它虽不深,却足以让人时刻警醒:有些东西,属于自己;有些东西,属于别人。千万别随意触碰,一旦碰了,许多事情便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样子。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杂文难在“杂”而有序,贵在“文”以载道。此文“千字之余,洞见“江湖”,尺幅之间,民象凸显”小微创,写出了时代焦点命题。作者以“邻居,朋友日常相处的问题意识”为纲,用第一人称著笔,牵出张婶口中的“两杯茶似男女之情,不得乱碰。”小李与小夫妻之间“换灯泡”不得靠的太近。王二姐不得在老张领地不把自己当外人,这种日常生活中相处的“边界感”必须把握得体。有些东西,属于自己;有些东西,属于别人。千万别随意触碰。这些案例,即是警示,又是启迪。此文语言柔中带钢,精准有力。推荐品读。 编辑:坦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