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鞋与靰鞡草
上一周,家在上海的儿子一家三口回长春团聚,我们特意开了两小时的车,前往梅河口的“知北村”。这处把“新冬旅美学”刻进骨子里的村落,硬是将艺术、人文与北方的凛冽诗意揉成了一团暖,六大业态里藏着的全是东北人熟稔的烟火气。漫步村中,最让我心头发颤的是民宿里那间老物件展览馆——展台上,一双靰鞡鞋静静卧着,厚实的生牛皮泛着被岁月磨软的光泽,鞋腔里满满塞着靰鞡草,像揣着一捧陈年的暖。瞬间,记忆的开关“咔嗒”弹开:那是儿时姥爷冬天总穿的鞋啊,我也裹着它走过数个东北的冬天,掌心仿佛还留着牛皮的粗粝、草叶的软和。
东北的冬天有多冷?老辈人早编了顺口溜:“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吐口吐沫能摔八瓣”“风刮到脸上比后妈的巴掌还疼”,更有重口味调侃“撒尿瞬间冻成棍……”
一夜风雪过,千里沃野冻得邦邦硬,万里山河裹着雪与天连在一块儿,山岭是雪堆的,松树挂着雾凇像披了银甲的卫士,白桦枝上的冰晶在太阳底下闪着光,风一吹,细碎的冰碴簌簌往下掉,美得让人舍不得挪步。可就在这片能冻透棉裤的冰天雪地里,靰鞡鞋是最亮的文化符号,鞋帮里裹着的不只是脚,更是东北人在严寒里刨生活的智慧与一代代的记忆。
关东人都把“靰鞡”念成“wula”,更早的时候叫“乌拉”。往回数,这鞋的根能扎到远古——东北原始部落的先民们,在能冻裂石头的酷寒里求生存,先是随便扯块兽皮裹脚,后来偶然发现,经火烤、油脂揉过的兽皮,既抗冻又不硌脚,原始的靰鞡鞋就这么诞生了。从那以后,它陪着先民在白山黑水里蹚,追着猎物跑、找着水源走,鞋帮上每一道磨出来的印子,都藏着跟老天爷较劲的故事。
《吉林外记》里写得明白:“乌拉鞋,制以牛皮,内絮乌拉草,御寒甚效。”到了辽金时期,日子好过些了,制革的手艺也精了,靰鞡鞋不再只是凑活穿的物件,慢慢有了模样,既实用又带点好看。士兵们穿着它在冰原上骑马、在山林里奔袭,鞋就像脚上的铠甲,把寒气挡在外面,好几次帮着军队打了胜仗;民间也传着它的老话儿:说有回神仙路过,见老百姓冻得缩成一团,心一软,用神力捏了双靰鞡鞋送下来,寒气立马就散了;还有说乾隆东巡的时候,见老百姓裹着兽皮走路,觉得新鲜,赐名“乌拉鞋”,后来念着念着,就成了“靰鞡”。听说那时候,市井里的皮匠摆摊,总举着靰鞡鞋喊“皇上封的鞋,穿上暖和!”这么一喊,倒给这双粗笨的鞋添了几分尊贵气。
这鞋在民间还藏着不少乐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有个谜语专说它:“有大有小,东北一宝,皮里没肉,肚里是草,脸上有褶,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绑上就跑。”念出来,大人小孩都能猜着;要是谁评了模范,大伙就打趣“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褶)。”那股子熟悉和亲昵,全在这玩笑里了。
手工做靰鞡鞋,可是门子细活,急不得。先得挑厚实的牛皮,用硝水鞣软了,再一针一线手工缝——鞋底鞋帮是一整块皮子,不能有接缝,鞋脸得捏出几道褶,既好看,收紧了还能挡风,鞋后跟要钉上两颗铁钉,免得在冰上打滑,鞋口边缘得留着皮襻,好穿皮绳绑脚。牛皮的部位也有讲究,脊背上的皮做出来的鞋最结实,价格也贵,而且只选红皮,白皮另有别的用处。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靰鞡鞋可是稀罕物,不是谁都能穿得上的。
我姥爷是生产队的车老板子,手里有双宝贝似的牛皮靰鞡鞋,皮绳磨断了就换麻绳,鞋脸上的褶子被岁月揉得软乎乎的,全是日子的印子。每天大清早,他总坐在地上那根榆木桩上穿靰鞡鞋:先把鞋舌提起来,把鞋口的细绳松一松,再把烘在火墙边的靰鞡草捧出来,用草榔头“咚咚”捶软了,絮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小窝,脚跟那儿还得额外垫一撮;接着拿包脚布把脚裹得紧紧的,轻轻往鞋里伸,再把鞋舌放下来,缠上蓝布裹腿,最后把鞋口的细绳勒紧了系牢。等他站起身,背挺得直直的,整个人都透着股自信,踩着这双鞋在冰天雪地里行走,把雪踩得“咯吱咯吱”响,仿佛再烈的严寒,也拿他没办法。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北乡间生活过。那时候,孩子冬天大多穿母亲纳的棉布鞋,能穿上靰鞡鞋的,十个里难有一个——用料讲究、做工又复杂,还得有靰鞡草,一般只有车老板、伐木工这些常在户外干活的男劳力才穿。我算是沾了姥爷的光,他会“熟皮”的手艺,特意给我做了双小靰鞡鞋。这鞋穿法也特别,后边有个“靰鞡提拔儿”,提溜着就好穿,鞋帮上有“靰鞡扣儿”,绑上绳就不掉跟。新鞋刚上脚的时候,有点磨脚,穿惯了就跟脚长在一块儿似的,哪怕是数九寒天,在外面疯多长时间,脚裹在里面都是暖乎乎的,冻不着。
说起来,靰鞡鞋的暖,全靠靰鞡草撑着。儿时记得姥姥常说“草有灵,先爱人,后暖人。”民间也传着个故事:长白山的山神有个女儿叫乌拉,有回见个猎人冻僵在雪地里,急得扯下自己的长发,塞进猎人的破鞋里。到了第二年,雪原上就长出了一丛丛修长柔软的草,人们就叫它“乌拉草”。这草其实是莎草科薹草属的植物,只长在长白山脉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山林草甸里,东北人给它起了不少小名,红根子、羊胡子,都是按它的模样叫的。长它的草甸子叫“塔头甸子”——一簇一墩的草长了一年又一年,根部越积越厚,凸在沼泽里,像一个个小塔。要论好草,得在秋分前收割,那时候的草叶青黄相间,又韧又熟,晾干了是灰绿色的,还带着股淡淡的青草香;尤其是大山沟里、背阴的甸沟里长的草,晒不着多少太阳,更软更韧,用草榔头捶打几下,絮进鞋里,又暖又经穿,走多少路都不变形。
这双鞋在战火年代里,更显金贵。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在雪地里跟敌人周旋,靰鞡鞋就是保命的装备。深夜的密林中,战士们围着篝火坐,有人拿着草榔头捶靰鞡草,草屑落在雪地上,混着柴火的暖意,有人就念叨“草要絮得匀,脚跟处多垫点”,简单一句话,藏着战友间的疼惜。抗美援朝的时候,成捆的靰鞡鞋和乌拉草,混着炒面、弹药一起,一船一船运过鸭绿江,给志愿军战士们挡着朝鲜半岛的严寒,那鞋、那草,成了连接祖国与前线的一条暖纽带。
关东的靰鞡鞋还分大褶和小褶,大褶产在乌拉街,鞋脸的褶子宽宽大大的,像个豪放大汉;小褶产在海城牛庄,褶子细细密密的,透着点温婉,像个女子。那时候做靰鞡鞋的手艺讲究多,一张牛皮顶多做四五双鞋,二排靰鞡是最好的,学徒学手艺,得先拜祭祖师爷孙膑,从最基础的刮皮子学起,没个三五年,出不了师。寒冬里,穿靰鞡鞋的人踩着雪走,鞋里草叶的摩挲声,像一首暖乎乎的交响曲:农人穿着它往田间去,雪地里留下一串深脚印;猎人穿着它穿梭在山林里,悄没声地追着猎物;旅人穿着它在雪路上奔波,鞋帮上的雪化了又冻,冻了又化,却冻不透里面的暖。这双鞋,是依靠,是见证,也是寒夜里最实在的陪伴。
以前在老家里,火炕上的老人们总爱讲靰鞡鞋与靰鞡草的故事,一代代传下来的,不只是那些旧事,更是东北人的韧劲儿——在严寒里不低头、不服输,像雪地里的寒梅似的,拼着劲儿绽放生命力。听老人说,朱老总当年视察吉林市时,特意要看看东北的“三宝”,当他听说城里人把乌拉草忘了,孩子们更是不认得靰鞡草了,叹着气说“这不公平啊,这就是我要看东北‘三宝’的原因,我要在东北的公园里给乌拉草整个席位,让劳动人民的孩子不忘过去。”后来,公园里不仅多了一片乌拉草,木牌上烫金的字写着“乌拉草,东北第一宝”,像是在跟后人念叨:可别忘了它啊。
展馆里的靰鞡鞋刚存进手机相册,孙子就凑了过来,小手指着展台上的干草,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什么呀?长得像晒蔫儿的狗尾巴草!”我顺着他的手望去,那丛浅黄的乌拉草,恍惚间就和姥姥的身影叠在了一起——还记得她总蹲在灶间的暖阳里,翻晒新割的草,阳光碎碎地落在她鬓角的银丝上,晃啊晃的。“这是能把冬天‘打败’的草。”我学着小时候听老故事的语气,慢慢跟他说,“以前爷爷的姥姥,就是把它晒软晒暖,塞进厚鞋里,再冷的天,脚裹在里面也像揣着个小暖炉,走几十里雪路都不怕冻。”
孙子眨着圆溜溜的眼睛,小手轻轻碰了碰鞋帮上磨出来的软绒,又问:“那现在东北冬天,人们都不穿它了吧?”“现在有暖气,有棉靴,还有雪地靴,哪还用得着它哟。”我揉了揉他的头发,指了指展柜上“非遗展品”的木牌,“所以啊,它就把‘打败冬天’的功劳藏在这儿,等着咱们来认认这位‘老朋友’。”
姥姥当年说的“草有灵,先爱人,后暖人”,忽然就漫上了心头。我握紧孙子的小手,认真地说:“等冬天放寒假你再回来,爷爷带你回老屯子,去看看姥姥当年晒乌拉草的那个院子——你就知道,东北的冬天不只是课本里写的‘冰天雪地’,是老一辈人、是这草、是这鞋,一起焐热的岁月,也是现在你攥着爷爷的手,能实实在在摸到的暖。”
时代变得快,靰鞡鞋和靰鞡草早早就淡出了日常,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或是民俗活动里的一点残影,就连会做这鞋的匠人,也越来越少,手艺眼看就要断了。可它们身上扛着的记忆与文化,断不了——老人给年轻人讲它们的故事,是在传文化的根;民间艺人守着老手艺,把靰鞡鞋做成带着温度的艺术品;文化活动里,年轻人试着穿一回靰鞡鞋、摸一摸靰鞡草,也是在给老故事续写新章节。去年末,吉林艺术学院把靰鞡鞋的牛皮褶纹、乌拉草纤维染成雾凇白,搬上长春冰雪时装周:T台雪幕中,模特脚蹬“靰鞡?潮”机能靴,鞋侧植绒草纹随体温变色,一亮相即售罄三千双,年轻观众边喊“国潮真暖”边扫码下单——老靰鞡就这样踩着雪浪,走进了可触的未来。
这双小小的靰鞡鞋,是一座跨时空的桥,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现在。它像一本翻开的历史书,讲着白山黑水里的苦与乐,引着更多人走进东北文化的深处。或许将来,它会以新的模样回来——不再是用来御寒的鞋,而是东北文化的一个标志,是设计师笔下的灵感,是带着黑土地温度、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而我们这些记得它的人,有责任把靰鞡鞋的故事讲下去。它不只是一双鞋、一捆草,是东北岁月里最暖的记忆,是民族灵魂里既柔软又坚韧的那部分,是我们跟先辈连着的一根情感纽带。得让这份暖、这份韧,在新时代里接着传下去,就像先辈们穿着靰鞡鞋走雪地那样,一步一步,坚定又勇敢地走下去。
【编者按】文章以鞋为钥,开启东北文化的记忆之匣。一双靰鞡鞋,牵出东北寒冬里的岁月暖忆。从远古先民的生存智慧到战火中的生命依托,从民俗里的烟火气到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它是黑土地上行走的历史,更是民族坚韧与温情的见证。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