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百二十二

作者: 温国兴 点击:184 发表:2025-08-19 15:23:28 闪星:1

摘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苏武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到匈奴去执行外交使命。他被匈奴扣押,威逼他投降。苏武坚贞不屈,受尽了磨难,他不顾生死地进行抗争,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苏武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到匈奴去执行外交使命。他被匈奴扣押,威逼他投降。苏武坚贞不屈,受尽了磨难,他不顾生死地进行抗争,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资治通鉴》卷二十一记载了这段历史,读之令人感慨。原文如下:

匈奴呴犁湖单于死,匈即将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天子欲因伐宛之威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因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使使来献。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上嘉匈奴单于之义,遣中郎将苏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与假吏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遣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单于爱之,与谋国事,立为丁灵王。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馀,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欲降之,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这段的白话文意思是,匈奴呴犁湖单于去世,匈奴贵族拥立他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汉武帝想借着讨伐大宛的军威趁机制服匈奴,于是下诏说:“高皇帝(刘邦)给我留下平城被围的忧患,高后(吕雉)时,匈奴单于的书信极其荒谬叛逆。从前齐襄公为九世祖先复仇,《春秋》对他大加赞扬。”且鞮侯单于刚即位,担心汉朝袭击,便说:“我是儿子辈,怎敢与汉朝天子相比!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啊。”于是把不愿投降匈奴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人全部放回,并派使者前来进贡。

汉武帝天汉元年,春季,正月,汉武帝前往甘泉宫,在泰畤祭祀天神。三月,前往河东郡,祭祀后土神。

汉武帝赞赏匈奴单于的道义,派中郎将苏武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携带丰厚礼物赠给单于,以回报他的善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临时委任的官吏常惠等人一同前往。到匈奴后,苏武等人献上礼物,单于却愈发傲慢,不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恰逢匈奴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以及卫律率领的投降匈奴的人,暗中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返回汉朝。卫律的父亲原本是长水的胡人,卫律与协律都尉李延年关系很好,李延年推荐他出使匈奴。卫律出使回来,听说李延年家族被收捕,便逃到匈奴投降。单于很喜欢他,与他商议国家大事,封他为丁灵王。虞常在汉朝时一向与副使张胜相识,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能为汉朝埋伏弓弩射杀他。我的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同意了,还送了财物给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子弟留在王庭,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其中一人连夜逃走告发了此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人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此案。张胜听说后,担心之前与虞常的谈话被揭发,便把情况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受到侮辱才死,那就更对不起国家了。”想要自杀,被张胜、常惠一同劝阻。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商议,想杀死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如果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刑罚呢!应当让他们全部投降。”单于派卫律召见苏武受审。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拔出佩刀刺向自己。卫律大惊,亲自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召医生来。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点燃微火,把苏武放在坑上,拍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苏武气绝,过了半天又苏醒过来。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他送回营帐。单于佩服他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却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逐渐痊愈后,单于派人劝他投降。恰逢审判虞常,单于想趁此时机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的亲信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其罪。”举剑要刺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当连坐。”苏武说:“我本未参与谋划,又不是亲属,怎么能说连坐!”卫律又举剑对着苏武,苏武毫不动摇。卫律说:“苏君,我从前背叛汉朝投降匈奴,有幸蒙单于大恩,封我为王,拥有数万部众,马畜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否则白白葬身荒野,谁又会知道你呢!”苏武不予理睬。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不听我的话,以后即使想再见到我,还可能吗!”苏武骂卫律说:“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恩义,背叛君主和亲人,在蛮夷之地做投降的俘虏,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裁决人的生死,你却不能公正处理,反而想挑动两国君主相斗,坐观祸败。南越杀了汉朝使者,被汉朝平定为九郡;大宛王杀了汉朝使者,其头颅被挂在汉宫北阙;朝鲜杀了汉朝使者,立刻被诛灭;只有匈奴还没这样。你明知我不会投降,却想让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会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便报告单于,单于却更想让他投降,于是把苏武囚禁在大窖里,断绝饮食。天下雪,苏武躺着嚼雪,和毡毛一起吞下,数日没死。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便把他迁移到北海边无人之处,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你才能回去。”把他的下属官吏常惠等人分开,安置在其他地方。

这段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其中蕴含的道理发人深思。首先是外交中的气节与尊严,苏武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始终坚守对汉朝的忠诚,以“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自勉,体现了外交使者在异国他乡对国家尊严和个人气节的坚守,成为后世“忠贞”的典范。其次体现了利益与道义的抉择,卫律因个人利益背叛汉朝,而苏武则拒绝以道义换富贵,两人的对比凸显了在诱惑面前,坚守道义与背弃原则的不同结局,警示人们不可因私利而忘本。第三是国家实力与外交地位的关联,匈奴单于对汉朝的态度随双方实力和局势变化(如汉武帝伐宛后的威慑、单于初立的谨慎),反映了古代外交中“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同时也说明,即便在实力博弈中,使者的气节仍能赢得对手的敬畏,这里单于“壮其节”就是这样的例子。第四是背叛与忠诚的对比,张胜的轻率参与谋划、最终投降,与苏武的坚定形成对比,强调了行事需谨慎,以及忠诚在危难时刻的重要性——个人的轻率可能牵连他人,而忠诚则能经受极端考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苏武牧羊的真实历史源于公元前100年他出使匈奴时因副使卷入叛乱被牵连,拒绝投降后被流放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19年,最终以坚贞不屈的忠诚精神回归汉朝。作者既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事实,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审核通过,敬请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