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临潼的土是黄的

作者: 卢春文 点击:170 发表:2025-08-19 11:30:50 闪星:2

摘要:《临潼的土是黄的》对秦始皇与兵马俑的历史思辨,以更贴近生活的视角,通过临潼黄土、陶俑细节(如歪掉的甲片、俑背的“安”字)及民间叙事(卖水老汉的话、药铺藏药方的细节),解构帝王“大一统”的执念。文章将陶土的聚散与权力的兴衰相勾连,揭示出:纵然帝王能将血肉铸为陶俑,却锁不住人心的活法;历史的底色,终究由普通人的温度与土地的韧性铺就。语言带着泥土般的质朴,于日常细节中藏着对权力与人性的深沉思考。

  临潼的土是黄的,攥一把能捏出火星子。我蹲在一号坑边,鼻尖蹭着陶俑的灰,看那些站了两千年的兵——脸膛让岁月磨出细道道,像老汉皴裂的手背,可那眼,还瞪着当年的劲儿,瞳仁里卡着没褪尽的窑火。

  讲解员说每个俑都有来头:咸阳街头打铁的王二,陇西扛枪的赵老栓,甚至宫里给始皇帝梳辫子的小侍。“他老人家一句话”讲解员用手里的棍儿敲了敲俑的膝盖,“活人就成了陶疙瘩,名字换了编号,血肉换了黄土。”

  这帝王就爱把啥都捏到一块儿去。升斗要一般大,写字要一个样,连道儿都得碾成一个辙。李斯在泰山凿石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刻得铁硬,可咸阳城的药铺里,张寡妇还藏着赵国的药方;长城脚下的灶台上,李老汉蒸的馍,飘的还是燕国的麦香。就像这陶俑,眉眼再像真的,终究是土做的——他能管住陶土站成啥样,管不住人心里的活法。

  墓里的青铜剑还亮着,铬盐涂的膜,让土咬不动。可再快的剑,斩得断六国的旗,斩不断孟姜女的哭。那哭声顺着长城砖缝钻,把砖缝里的草都哭黄了。他修直道,车马能一日千里,却跑不过沙丘的雨;派徐福带童男童女出海求仙药,到头来,只在史书里留了句“亡秦者胡也”像个没说完的笑话。

  有个俑的甲片歪了,是当年工匠没捏结实。考古队说要粘,我摆手:“别碰。”你瞧那歪歪扭扭的缝,多像他的江山——看着严丝合缝,实则到处透气。他总想着把天下揉成块整陶,却不知土性就是散的:聚了是秦砖,碎了是秦瓦,到最后,都得还给这黄土地。

  日头落的时候,坑底鎏金似的。忽然觉得这些兵不是在守陵,是在陪他。陪他看楚霸王烧了阿房宫,看刘邦的兵换了汉家衣,看后来的皇帝们,一边骂他狠,一边学他筑城。

  风从坑底钻出来,带着陶土的腥气,像谁在吹埙。我摸了摸身边的俑,指腹沾了点黄,是历史结的痂。这痂下,有焚书的火燎过的焦味,有修长城的汗浸过的咸,还有个工匠偷偷刻在俑背的“安”字——笔道歪歪扭扭,却比泰山石刻上的字,更有劲儿。

  走的时候,卖水的老汉蹲在树底下啃馍:“始皇帝厉害吧?可他的陶俑,还得靠我们临潼人守着。”馍渣掉在土里,转眼就融了,像句实在话,比啥都有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临潼黄土里的秦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人间。作者以指尖触碰陶土的温度,于严整军阵中窥见裂缝里的生机——帝王的宏图与百姓的期盼、坚硬的陶甲与柔软的人心,在风里交融成埙声般的喟叹。文章如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秦俑的坚硬外壳,让历史的肌理与人性的温度自然流淌。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