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公园赏荷记

每年盛夏,北京各大公园都要举办荷花文化节。我曾于圆明园听残荷雨声,在北海畔追摹莲影,更踏遍紫竹院、望和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的缤纷荷塘,却始终与莲花池公园擦肩而过。今夏,终得偿所愿,踏入这座被誉为“北京城发祥地”的古园,赴一场穿越历史的荷韵之约。
莲花池公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地处西城、丰台、海淀三区的交汇处,紧邻京门西站,属北京市一级古遗址公园。莲花池是北京城的发祥地,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距今已有三千载光阴。古代,莲花池曾称“西湖” “太湖”“南河泊”,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来源。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地也。” 自金贞元元年(1153年)建中都城起,荷花便成为公园的核心景观。明代延续种植传统,清代形成湖莲、精品荷花等展区,因池中广植莲花而得名“莲花池”,是京城唯一以莲花命名的古园。清末,莲花池成了仕贾(指官员与商人)郊游之所,后荒弃。1982年开始重建公园,占地约53.6万平方米,有两个北京中山公园大,水面约占一半,分成4个相连的小湖,湖内种荷花。现为京城独一无二的荷花主题公园。
我从西门步入公园,以逆时针方向,先观赏了西广场上的盆栽荷花,数千盆盆栽荷花竞相绽放。接着参观了培育荷花新品种的培育基地。在品种荷花荡区驻足良久,仔细观察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荷花,并把感动的瞬间装进相机。
水上长廊上游人如织,朱漆长廊倒映碧波,游人或俯身拍摄荷叶间游鱼,或倚栏与荷花合影,笑语与荷香交织成盛夏的序曲。穿过水上长廊,来到摆满盆栽荷花的东广场,镜头定格了荷花的绰约风姿。最后来到北广场的荷花观赏区和睡莲池。整个莲花池公园,荷香四溢,景色如画,令人陶醉。
今年是莲花池第二十五届荷花文化节,以“莲池漾古韵,乐学启新章”为主题。展区面积达3万平方米,展出了320多个品种、7000余盆精品荷花以及60余种睡莲,包含“霓裳”“邺城毓秀”等珍稀微型莲花。莲花池公园第二十五届荷花文化节有四大亮点:
一是育种突破。公园首次集中展示自主研发培育的20个新品种。这些“京产荷花”凝结着科研人员二十余年的心血,同时填补了北京本土荷花育种的空白。红舞妃、巨姚、夏桃、卢沟晓月和凌霄红等新品种,兼具观赏性与生态适应性,不仅花期长、花蕾多、花朵大,而且还适合北方气候生长。
二是区域联动。联合河北省多家公园举办荷花品种联展,集中呈现两地荷花品种并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研讨,旨在推动区域花卉资源共享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
三是古莲重生。设置了保定古莲花池珍稀古莲观赏区。这批承载着800年生命密码的古莲,经过莲花池公园技术团队两年多的科学养护和培育,今年首次绽放,向京城游客展现其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四是自然教育。创新推出系列自然教育活动,以“公园+教育+莲花”的模式,让青少年开展观荷种荷活动,培养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以“小荷花”撬动“大文化”。荷花,属莲科莲属,为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荷花是夏季花卉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不仅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而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荷花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荷花已自然生长。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古人已开始食用藕,说明荷花已从野生状态到人工种植。《诗经》中有“山有扶苏,隰(xí,低湿之地)有荷花”的诗句,意指中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这表明春秋时期荷花已进入百姓日常生活和文化审美领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最为脍炙人口。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云:“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杀”通“煞”,表程度)人。”汉乐府诗中的《江南》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还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君子特质,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自此,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品,众多地方专营莲子生产。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莲叶、莲花、莲蕊等也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食品。传统的有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叶为茶的代用品,又作为包装材料。
荷花还是重要的药材。《本草纲目》记载说,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例如,荷叶粥可消暑,莲心茶能安神。
在公园北广场,一池颜色丰富多彩的睡莲让我驻足不前,白色的如雪般纯洁无瑕,粉红色娇艳欲滴,蓝色犹如宝石般璀璨夺目。而那黄色的花蕊,恰似点点繁星在花心闪耀,散发着淡淡的芬芳,令人陶醉。南宋诗人陈岩在《代城池》中,以“一沼曾教役万民,一峰曾使九霄闻。尘埃不涅花心性,净客原从净士来”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睡莲的高洁品质。它出淤泥而不染,犹如净世中的仙子。睡莲以其独特的习性著称于世。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它便迎着朝阳缓缓绽放,仿佛是大自然最早迎接光明的使者。而到了傍晚,它又悄然闭合,宛如沉入梦乡的水中仙子,因此得名“水中睡美人”。
观赏完睡莲后,我继续西行,一座名为“荷花仙子”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荷花仙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美丽女神。在不同的传说中,荷花仙子的身份和故事也有所不同。有些传说中,荷花仙子是天上的一位仙女,因为犯错被贬下凡间,化身为荷花,守护着荷塘的安宁。还有些传说中,荷花仙子是一位凡人女子,因为对荷花的痴爱和守护,被天神赐予了仙子的身份。
驻足雕塑前,不禁想起那段凄美的民间传说:莲花仙子是天帝的女儿,因厌倦天宫生活,私自携带百草种子降临人间。在北京太湖(莲花池公园的古称)边偶遇青年藕郎,两人结为夫妻并共同开发荒芜之地,使荒凉的自然环境焕发生机。天帝得知后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莲花仙子,并试图处死藕郎。藕郎被天兵砍杀时咬破莲花仙子赠与的宝珠并吞下肚里,身体虽被肢解却因白丝相连没有致命。天帝最终用法箍套住其颈部投入湖中,藕郎没有死,化为白嫩的藕。莲花仙子悲痛万分,至死不回天庭,化为美丽的莲花与之相伴,法箍则化为藕节。天帝试图挖除莲藕和莲花而均遭失败,每年莲藕和莲花死后再生。最终天帝权威败给了大爱与人性,只好收兵作罢。当藕郎的白骨化作雪藕,仙子的泪珠凝成红蕖,那些缠绵的银丝岂止是植物的纤维?分明是穿越雷劫的相思线,是纵使天帝威压也斩不断的、中国人关于忠贞最凄美的图腾,也寓意人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暮色中离园时,衣袖沾满荷香,恍若携走了八百年前古莲的一缕精魂。这汪湖水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演进的活态典籍——金中都的月光曾在这里淬炼成露,而今日游人的惊叹,又将凝结成新的文化釉彩。
【编者按】从西门盆栽到北广场睡莲,从金中都的荷影到当代育种突破,文字以游园动线为经,以“莲”的多维内涵为纬,织就莲花池的盛夏图景。这里既有“接天莲叶”的自然之美,也有《本草纲目》里的实用价值;既可见区域联动的生态智慧,亦能品出“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象征。而藕郎与莲花仙子的传说,更让这汪湖水超越地理意义,成为承载忠贞爱情与文明韧性的符号。暮色中的荷香,实则是穿越三千年的文化气息,在古今对话中晕染出独属北京的莲韵长卷。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