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村钟之歌》节选

作者: 清官店人 点击:305 发表:2025-08-16 16:35:20 闪星:0

摘要:80年前的今天,是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为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特选发张建明《村钟之歌》的最后两章。此千行叙事长诗共分七章:前五章为买钟、夜鸣、传说、护种、藏钟,初稿于1964年,写的是地主恶霸对村民的欺压、盘剥和残害以及村民的忍受、觉醒与反抗;第六、七章为新声、强音,是2023年底在整理全诗时的增补,写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村民后人的锄奸和抗日。(刊头封面为1964年设计,印刷体字系现加)


序歌

 

在一个八月秋高的早晨,

彩霞映红了半个天空。

淡淡的晨雾飘来荡去,

房舍像在薄云里游动。

 

十字街头有棵古老的槐树,

合抱粗的树干已经中空。

那些后又长出的新杈,

仍然是枝挺叶秀,绿色葱茏。

 

抬头可见高杈上挂一铜钟,

铜钟高有五尺,青里透红。

张继忠走到古槐树下,

稳操钟杵,敲响了铜钟。

 

当——当——的钟声浑厚响亮,

随后走出满街的喜笑盈盈。

每当听到钟声,跟上出工的队伍,

我的心里常会涌上莫名的激动。

 

张继忠是我的远房叔叔,

多少次情不自禁地讲给我听:

钟声里有斗恶、锄奸、抗倭的故事,

也有他家三代人的苦难和牺牲……


第六章  新声 

(一)

多少次风雨霜雪,

多少个春夏秋冬……

张继忠在苦水里泡大,

一棵小苗,长成了高松。

 

继忠死也不会忘记,

最后见到父亲时的惨景:

父亲和其他四个叔叔,

被拖到龙王庙前一动不动。

 

继忠扑向皮开肉烂的父亲,

哭喊着“您快把眼睛睁睁!”

志高最后动了动烧焦的嘴唇,

努出六个字便没有了动静。

 

谁都知道这是杨家草菅人命,

乡亲们还是敢怒不敢硬争。

只能把他们哥儿们五个,

隆重地葬在村东张家祖茔。

 

“要报仇,要斗争!”

这是父亲最后的叮咛。

六个字深刻在继忠心里,

小小年纪便有了终生使命。

 

饥饿瘦不了他的筋骨,

严寒冷不了他的热情。

艰难使他的意志更坚,

贫困使他的心儿更红。

 

他参加了刚刚兴起的农会,

他参加了村里的基干民兵,

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镰斧旗下,他懂得了革命!


(二)

华夏故国,灾难深重,,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日本鬼子很快占领了县城。

 

他们到处建立岗楼据点,

妄图限制中国人的抵抗活动。

他们强化伪大乡、维持会、保甲制,

想要长期占领中国、奴役百姓。

 

日本鬼子残酷的烧杀抢掠下,

一些软骨者、投降派当了伪军;

日本鬼子一时的骄横跋扈,

引一些汉奸恶霸卖身求荣。

 

羊眼红摇身一变成了保长,

尽管他已年近古稀,老态龙钟。

他的三个儿子不甘示弱,

全都做了日本鬼子的走狗帮凶。

(注:羊眼红,地主恶霸的外号)

 

他们依靠强权恶势,

替日伪军征捐、催粮、抓丁,

一次次,闹得鸡犬不宁,

祸害了多少贫苦的家庭。

 

他们凭着熟悉村况,

引日伪军抢劫、扫荡、剿共,

一回回,带来铁蹄兵火,

残害了多少不屈的生命……

 

冬雪里,有残枝垂首,败叶飘零,

也有凌寒的.红梅,傲雪的青松;

危难时,有助纣为虐的蛇蝎,

更有顶天立地、出生入死的英雄。

 

中国共产党秘密成立民主政府,

率领军民,掀起各种抗日活动;

县有大队,区有小队,村有民兵,

大平原上,到处展开游击战争。

 

敌强我弱,中共县委调整策略:

明暗结合,既游又击,依靠群众;

为打击敌特的嚣张气焰,

县大队决定斗敌、锄奸一起进行。

 

张继忠已是民兵队长,

带领着三十余位穷人弟兄。

青纱帐里领受了任务,

协助县大队除掉杨家这颗毒钉。

 

(三)

漫野的高粱已经发红,

大街上响起铜锣声声。

杨家的家丁四处喊叫,

要人们为杨家备礼献贡。

 

杨家的三子就要结婚,

婚礼定在本月月中。

他是羊眼红的老来得子,

因此婚礼办得格外隆重。

 

羊眼红广邀亲朋好友,

杨家宅第处处挂彩披红。

羊眼红还请来伪大乡长,

想借此机会抖抖威风。

 

呜哩哇啦吹吹打打的,

是迎亲的唢呐、锣鼓。

噼里啪啦和轰轰作响的,

是沿途燃放的鞭炮和喜铳。

 

新郎骑马,新娘坐轿,

闹哄哄,队队人马涌进院中。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三十桌喜宴香气飘飘,热气腾腾。

 

杨家长子、次子平时很少归家,

但这次也带家眷到场助兴。

尽管他们也带了枪械,

但酒过三巡,警惕慢慢放松。

 

忽然,“叭”地一声枪响,

县大队吕队长带队冲到院中。

杨少雄和他弟弟刚要摸枪,

马上被一双双大手摁定。

 

张继忠率领的三十几个民兵,

早化妆成轿夫、厨师、零工,

分头把每桌的宾客盯住,

掏出手榴弹,叫他们不得乱动。

 

吕队长代表人民政府,

宣布了杨家父子的七大罪行。

然后绑赴志高、志远五人墓地,

用绳索结果了他们的狗命。

 

趁婚礼,将杨家父子一网打尽,

军民联手,按计划大功告成。

杨家的家丁、奴仆四散而去,

杨家的田产分给了长工、佃农。

 

(四)

清除了压顶的顽石垃圾,

小苗苗就要挺身再生;

除掉了作恶多端的恶霸汉奸,

销声匿迹的铜钟应该再鸣。

 

张继忠带着几个民兵,

来到村西南角志远家中。

当年为了躲避杨家的搜找,

悄悄把铜钟埋在了牛棚。

 

埋钟挖钟间隔了二十余载,

小小龙王庙已无香火之盛。

铜钟本就是全村的公产,

因此选棵古槐,新挂在十字街中。

 

张继忠代表村民敲响铜钟,

正是八月中秋的黎明;

沉浑悠远的钟声响彻村野,

好像也焕发了新的生命。

 

这钟声,高唱着县大队锄奸的胜利,

这钟声,炫耀着民兵队初战告捷的光荣。

这钟声,释放着穷人家忍辱负重的愤懑,

这钟声,张扬着村民们重得土地的高兴。

 

总算报了家仇民恨,

张继忠跪拜祖坟,告慰英灵;

珍惜难得的团圆节庆,

家家户户摆案献果,喜赏月明。 

 

第七章  强音 

(一)

长夜漫漫,总会有天亮时刻,

雾霾重重,总会再现天朗气清。

受压迫受剥削的苦日子啊,

总该有个了断,人人能平等安宁。

 

可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却正在肆无忌惮地横行。

他们口头上高喊大东亚共荣,

干的却是惨无人道的行凶。

 

淳朴善良厚道的普通百姓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终于警醒:

要自由,我们不当亡国奴;

要活命,就要敢于战斗、向死而生。

 

于是,年轻人纷纷向张继忠请战,

基干民兵发展到六七十名。 

他们坚决服从八路军的指挥,

要共同成就抗战杀敌的完胜!

 

(二)

深秋之晨,炊烟正浓,

忽然有岗楼内线进村报警:

日伪军为了报复杨家被除,

纠集百人,扬言要把全村踏平。

 

张继忠赶紧把钟杵撞起,

当当当,当当当,连响三声,

这是按约定向村民们通报,

此刻发生了紧急事情。

 

村民闻声赶紧坚壁清野,

妇幼翁妪撤入藏身地洞。

基干民兵手持枪械迅速集结,

准备粉碎敌人罪恶的进攻。

 

按照原已商讨过的狙击方案,

民兵们三五一组,分散行动,

或墙垛、或柴堆、或沟壕,

各自占据了有利地形。

 

张继忠把钟杵交给另一民兵,

嘱咐他听到枪响就拼命敲钟。

张继忠又派人去区小队求援,

可对空虚的日伪岗楼进行围攻。

 

日伪军的队伍刚刚走近村西,

张继忠已快速爬上了村边屋顶。

他对敌首果断一枪,首发命中,

瞬间便响起激昂的钟声。

 

钟声引发真枪和鞭炮,

吓得敌人胆战心惊。

他们唯恐村中藏有埋伏,

一个个不敢乱动,停止前行。

 

敌人偶尔打上一枪两枪,

像是在为自己壮胆、探风。

紧张的静默里忽然枪声大作,

日伪军向村口发起猛烈进攻。

 

打呀!打呀!民兵们喊声四起,

钟声,枪声,手榴弹,震耳欲聋;

民兵们打几枪换个地方,

日伪军一个个倒下,步步难行。

 

日本鬼子督促伪军硬向前闯,

踏响了村口地雷防线的轰鸣。

人仰马翻的日伪军稍停片刻,

又分开队伍要向别的村口进兵。

 

民兵们利用沟壕、墙头、屋顶,

迅速变换狙击的力量和阵形。

敌人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枪弹,

敌人的分兵冲锋,终未得逞。

 

伪军一个个惊慌失措,

日军小队长气得几近发疯;

就在重新集结要发动猛攻时刻,

他们的后面忽然乱了队形。

 

分明是区小队围攻岗楼已经得手,

日伪军仓惶间要撤兵回营。

张继忠知道反攻的时机已到,

钟声、枪弹,响起更猛烈的合鸣。

 

日伪军拖着二十多具尸体跑了,

唯恐老窝被端,又丢了性命。

现场留下十多支枪械,

民兵队有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收成。

 

(三)

当夕阳的余晖照耀村树,

张继忠悠缓地敲响了铜钟:

当——当——钟声通报平安无事,

乡亲们恢复正常生活,安然入梦。

  

尾歌

 

总结粉碎敌人围剿的胜利,

大家共议,铜钟也立了一功。

钟声,不仅传递了信号,

钟声,也壮大了杀敌的强盛。

 

为了更好地发挥铜钟的作用,

继忠同大家完善了一些约定:

不同时段的钟声通报不同情况,

不同节奏的钟声传递不同命令。

 

于是,铜钟也成为战斗的一员,

钟杵就掌握在张继忠手中。

钟声鼓舞着民兵们的英勇,

在抗日的战场上纵横驰骋。

 

钟声响起在腊月寒冬,

民兵队乔装“皇军”到一据点巡行,

趁着伪军们整队出迎时刻,

智取一批刚刚到货的辎重。

 

钟声响起在仲春夜半,

配合县大队偷袭敌人大营,

二十多车粮食分给附近村民,

解救了多少青黄不接的生命。

 

钟声响起在暑热时候,

与区小队青纱帐里联手行动,

断路,炸桥,围堵日伪军扫荡,

一次次粉碎敌人的“三光”恶行……

 

张继忠率领的民兵队伍日益强大,

个个不怕牺牲,仗仗杀敌英勇。

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每一次钟声响起,都会立下新的战功。

 

钟声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

但中国革命的使命还未完成。

张继忠早已是村党支部书记,

依然时不时领受任务,敲响铜钟——

 

这钟声,曾招来全村的秧歌队伍,

为南下支前的车队送行。

这钟声,曾唤起欢天喜地的锣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荣诞生。

 

这钟声,曾发动沿街的父老乡亲,

欢迎本村的志愿军胜利归来。

这钟声,曾伴着生产队的喇叭,

敲醒社会主义大建设的每个黎明……

  

●1963年11月至1964年6月前五章初稿于故乡,后因升入高三备高考,未完稿。

●2023年12月19日至31日完成第六、七章的增补初稿,2024年1月1日至9日最后统理全诗、定稿于北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用纯朴的语言,讲述了张继忠,如何从一介乡民,走向了革命的征程。其中的钟声,有其诗性的象征意,有报警,报平安,更有时代的悠悠长鸣,于今天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从婚礼复仇,到端掉日伪据点,从人民武装成长起来的咱们的民众,其实,也是一口口钟,他们在撞响自己时,也撞响了时代的强音。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