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印记:在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哈尔滨)

那天上午,身着戎装,胸前挂着许多奖牌的胡妈妈,庄严地站在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前,一个标准军礼,向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们致敬。胡妈妈叫胡顺,已经90岁高龄,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她老人家在女儿陪同下,参加了这次银河悦读中文网组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银河文友东北行”活动。
走进东北抗日联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它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这里展示的正是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的14年血战史诗。
过去,我对东北抗联的故事了解甚少,只知道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英雄的名字,甚至对他们的事迹了解都很少。后来,我看了两遍《东北抗日联军》电视剧,对在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爬冰卧雪、艰苦抗击日寇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在这个博物馆里,我才更真切地了解了那样一段历史,那样一些英勇悲壮的故事。
步入展厅,历史的凝重气息扑面而来,东北沦陷,河山破碎,国土蒙尘,白山黑水间是通报的血泪,是刺刀上寒光闪闪的悲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实现“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月零18天,128万平方公里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成为亡国奴。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发出抗日号召,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厅内,抗联战士奋不顾身的抵抗史迹,如宽广漫长的悲歌长卷般铺展。
1931年10月22日,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发表对日抵抗宣言。11月4日,马占山指挥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大规模反抗日本侵略第一枪。
时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的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地区组织抗日斗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看到乡亲们被日军欺辱,我们共产党人怎能坐视不管?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到1932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已发展到十余支,成为东北抗日的中流砥柱。
1936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同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共11个军,最盛时期达3万人。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任第二路军总指挥,赵尚志任第三路军总指挥……1937年冬,杨靖宇率部在长白山区创造了“一夜行军180里,连续作战7次”的奇迹,日军惊呼为“杨靖宇旋风”。
我肃立于杨靖宇将军的展区。他牺牲时的雕塑形销骨立,怒目圆睁,一副永不屈服的姿态。旁边一份尸检报告上的字迹触目惊心:“胃腔内未见粮食,仅有少许树皮、草根及已脱脂的旧棉絮”——那具血肉之躯在零下四十度的酷寒荒原上,竟全凭此等“食粮”,支撑到生命尽头。展柜中的怀表,指针无声凝固,那是在替将军诉说悲壮的最后一刻……
银河文友在展厅里,看到了李兆霖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露营之歌》,便一起唱了起来: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露营之歌》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唱起来悲壮激昂,是当年抗联西征战斗岁月的写照,曾鼓舞了无数抗联战士的斗志。抗战胜利后,又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
在赵尚志将军展位,墙上血书般的誓言如雷贯耳:“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那副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的脸庞,凛冽之气,仿佛要刺透纸背。一枚印章静卧于柜中,“尚志”二字清晰刚劲,凝聚着英烈的骁勇与忠魂。两度被错误开除党籍的打击,他竟以超越个人荣辱的决然回应:“我生是共产党的人,做党的工作,是我一生的任务。”他牺牲后,日寇竟将其遗体沉入松花江冰窟。这个令敌人胆寒的傲岸魂魄,融入寒冽的故土江水,用生命履行了铮铮誓言。
这里,有尊赵一曼烈士铜像,她的柔韧与不屈在这里静静地散发着光芒。她写给幼子的遗书在灯光下泛着泪光般的微黄:“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哈东地区,赵一曼将黄埔军校科班出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指挥部队一次次打击日伪军,打出了自己的威名。“红装白马女共产党”字样,时常出现在敌军的报纸上。至此,这位身骑白马、手持双枪的女英雄名号,在东北抗日游击区内广为流传。1935年,在一次反“讨伐”战斗中,赵一曼身受重伤不幸被捕,敌方用对赵一曼施以严刑,赵一曼誓死不从。最后,无可奈何的日军,将赵一曼残忍杀害。
视野里,我看到李兆麟将军和周保中将军身影。在李兆麟将军的展台上,《露营之歌》的歌词手稿静静展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联将士在酷寒中露营的困苦,仅此一句即显露出他们的坚韧。而周保中将军的展柜里,则陈列着他的日记和一系列文件,字里行间,皆是运筹帷幄的冷静与指挥千军万马的担当。他指挥部队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坚持作战,如同在无边黑暗中擎起不灭的灯火,展示着一位高级将领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赤诚丹心与非凡气度。
……
1940年,为保存实力,抗联主力陆续退入苏联境内整训,改编为国际旅(又称88旅)。留在国内的部队化整为零,组成数十支小分队坚持斗争。金日成率领的小分队,在延吉地区创造了一个排歼敌120余人的战例。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抗联部队作为先遣队随苏军反攻东北。他们担任向导、翻译和侦察任务,为苏军快速击溃关东军作出重要贡献。到10月,抗联配合八路军、新四军解放了东北全境。据统计,14年间,东北抗联共毙伤俘日伪军18万余人,牵制日军精锐关东军数十万。抗联将士牺牲近3万人,师以上干部牺牲数十人,仅幸存不到千人。
东北抗联14年苦斗,创造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抗联精神。毛泽东曾评价:“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编者按】90岁志愿军老战士胡顺的一个军礼,是对东北抗联英烈最厚重的致敬。走进这座博物馆,14年血战的史诗在展品中徐徐展开:江桥抗战的枪声划破屈辱,杨靖宇胃里的树皮草根见证绝境中的不屈,赵尚志"死也要死在东北"的誓言震彻山河,赵一曼留给幼子的遗书浸透着家国大义。从《露营之歌》的悲壮旋律到88旅反攻的硝烟,抗联将士以3万人的牺牲牵制数十万日军,用血肉之躯在白山黑水间筑起长城。他们创造的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灯塔——这光芒,照过抗战岁月,映在今日每一个向历史致敬的身影里。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