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亲隐与告密

作者: 闲步生云 点击:163 发表:2025-08-14 08:50:57 闪星:1

  美国前总统拜登在自传《坚守承诺》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发人深思。

  拜登来自一个天主教家庭,这在以新教立国的美国来说,相对另类。他们四兄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在家里可以争吵打闹,但在外面必须团结,互相维护,对同胞不利的话一句都不准讲。

  读小学时,拜登被老师选为副班长,并给他一面徽章,负面监督大家在校车上的行为,如果行为不端就要报告给老师。

  一次拜登的妹妹瓦尔在车上违规,这让他非常为难。作为副班长,向老师报告学生违规是他的职责,但作为兄长,维护妹妹也是他的职责,他问父亲该怎么办。

  他告诉父亲,妹妹在车上行为全车同学都看见了,想包庇她也做不到。父亲告诉他,人生从来不只有一种选择。第二天,他把徽章还给了老师。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人伦大于律法,因为人伦是天赋血缘,而律法是人们设计出来的规则,人伦于律法有天然的优先级。

  从商鞅变法开始,检举揭发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他自己最后也死于揭发,车裂而亡;汉武帝通过告缗令、算缗令,发动群众告密,达到搜刮民财的目的;武则天更是设立了匦检制度,在洛阳宫前放置铜匦,用于接收告密信件。自此,告密就成了中国文化中最令人痛恨恐惧的传统,如附骨之疽,难以拔除。

  1937年,18岁苏联少女瓦西里亚发现父亲私藏了半斤黑麦,经过心理挣扎,她选择了告发父亲。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万人批斗会上,她高举父亲私藏的半斤黑麦,控诉父亲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瓦西里亚的父亲被送上断头台,她因为告密行为被授予苏联最高荣誉——列宁勋章。

  告密制度让苏联人人自危,后来苏联解体时,人们默默地看着它走向覆灭,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为它说一句话,可见民心所向。

  亲隐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拷问着人类的灵魂,亲情伦理与法制规则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值得深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亲隐与告密两者不相容,告密在不同年代赋予的“意义”有所不同,亲隐与告密在法律的框架和良心的拷问里,“亲情伦理与法制规则的边界究竟在哪里”,确实值得深思。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