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书简(二)
志钟,从《小作文》(二)得知,你的甘南之旅,不仅是异地自然风光的游览,而且还是红军长征之路的“重走”。我认为,你和四弟伉俪的这一路线选择,对中国革命史的部分“重温“,特别是对若尔盖草地的”深入“,以及对现实的深层反思,很有意义!
之所以言其“很有意义”,一言以蔽之,是我们,不,是很多国人,尤其是我们的国人,都应该很好地补一补红军长征课!红军当年的长征,虽然离今天已相当遥远,早已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但它对于我们今天的逐梦来说,仍是十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
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今天的国人也好,当下的党员也罢,都太安逸、太安逸了!太舒适,太舒适了!概括起来说,为数不少的“先锋战士”,都程度不同地丢掉了最可宝贵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精神,那么一股不懈进取的勇往直前的劲头!由于这一严重缺失,使得我们一些“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在进行新的长征的时候,不免有些茫然,有些失落,有些不知所措,有些畏葸不前!所以我很担心,如果不改变目前精神萎靡、沉醉升平、贪图安逸的畸型世态,一旦战争骤然爆发,我们很可能陷入很大很大的背动,亦即处于严重被打的局面!
我知道,你的《红军路》,只是你“甘南纪游”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你重走若尔盖引发的思考,由此产生的隐忧,和更弘观视角的观照,对我和我以外的读者,有着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深味这一启迪时,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九十年前,那些为了中国光明未来而英勇奋斗,但却因泥泞、寒冷、饥饿、病痛等,最终在雪山草地默默死去的红军战士!我想,我们最应做、最该做好的就是,以战争年代的进取精神和那么一股劲,努力改变今天不合道、不如意的现实,从而不让那些倒在雪山草地的无名战士的在天之灵,面对今天的“欲望中国”,说出“鲜血白流”的后悔话!
附:
甘南之旅之二 红军路
文/常志钟
甘南之旅,有好几个地方与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有关联。其中有若尔盖草地的热尔草场、俄界会议附近的迭部县城、腊子口和哈达铺附近的宕昌县城。还有平凉、六盘山、将台、会宁这些响当当的地名。
我们详细参观游览的只有两处,一处是若尔盖草地的热尔草场,另一处是腊子口。其他几处或是一走一过,或是重点不在长征路上。如过将台和会宁,会使人遥想当年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激动人心的胜利场景。如过平凉,会使人想起著名的红25军的平凉战役。如过六盘山,会想起毛主席的“壮词”《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7月11日,我们乘车来到若尔盖草地的热尔草场。站在草地的边缘上极目远眺,茫茫草地一望无际,目力所及远处灰蒙蒙的群山,感觉最近处大约也有五六十公里远。听开车的司机说,草地大得很呐,有几百公里长,开车也得跑大半天呢。我们先坐摆渡车,再步行木板栈道,深入草地二三公里详细观看。远处有一个湖泊,叫花湖。近处能看清楚的也就是二三十米范围之内的水草。草地里草长得不茂盛,也很少见野花。水也不是很多,不知道是深是浅。水面上有不多叫不上名字的白色的飞鸟。草地里也看不到土拨鼠等小动物。如果纯粹从旅游观景的角度来看,实在是没啥看头。但是,走在草地木板栈道上,心中回响的确是当年红军前进的脚步声、雄壮的《国际歌》的歌声,还有马蹄声和军号声。
红军长征过草地这一段艰难困苦历程,我以前在课堂、课本以及文艺作品中,记忆清晰的有三处。其一是大学党史课堂上,老师讲得很详细很生动,先后讲到了过雪山、巴西会议和俄界会议以及腊子口战斗,我记忆深刻。其二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万水千山》,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每一幅画面仍然能够在头脑中再现。那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电影艺术?以为那就是当时真实的场景。其三是当老师时给学生讲过作家王愿坚的纪实散文《三人行》。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三人行》。这篇散文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指导员和两个战士,他们都因伤病掉队,先是指导员轮流背两个战士前行,指导员倒下以后,是两个因腿伤站不起来的战士用油布拖着指导员爬行的故事。这篇散文是红军草地行进的缩影,是红军精神的提练与概括。每当回忆起站在讲台上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仍然充满着感动和崇敬。
今天我站在红军走过的草地上,设身处地回想起了当年红军在艰难窘困中奋力前行的情景。也回想了过草地是红军非战斗减员最多,成千上万年轻的红军战士,倒在草地里永远长眠的史实。此时此刻,心中涌现出的是悲伤、悲戚、悲苦、悲恸。当然还有赞叹、敬佩、称颂、讴歌。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老生常谈。看看脚下这片茫茫草地,红军在里面浸泡七天七夜的苦难经历。再听听动不动就有人喊出“我们要重走长征路”的所谓壮举。我们应该怎样正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来路?怎样正视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怎样正视未来之中国?
从草地中往回返,走到景区入口处的路上,我注意到了景区边上立的非常耀眼的白色大字标语。每个字至少有两米见方那么大。应该是钢铁焊接制成。标语内容是,“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感恩共产党”。联想红军过草地的史实,以及今天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不论是给当地人看,还是给游客看,我认为此处标语应改为“站在草原望北京,不忘红军长征路”,这样似乎更为贴切些。
2025年7月10日
转者注:作者常志钟系本人堂弟,原锦西县石灰窑公社常家沟人。毕业于辽一师锦州师院。在职时曾任多家大型国际酒店副总、老总。现居北京。
【编者按】文章以堂弟常志钟先生甘南之旅之二《红军路》中重走长征路为线索,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情感真挚深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长征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国人。作者对钟弟重走甘南红军长征路,尤其是深入若尔盖草地,有感而发。作者对当下人们精神状态的反思深刻独到,提醒人们不忘长征初心,传承奋斗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