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书简
钟弟,大作《小作文》刚刚拜读,你除了沾四弟伉俪的光,饱览了甘南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异地之美,我以为最大的收获,最不虚此行之处,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对整个甘南之行,特别是对甘南的藏传佛教文化,作了生动的颇吸引人眼球的记述。这,既是你的兴趣所在,责任所致,也是你的习惯使然。
你的整个记述,最具代入感,也令我最为动情赞赏的,是你放弃探险,在郎木大峡谷谷口驻足,和两个藏族小女孩之间本无亲情却胜似亲情般的质朴至诚的交流。我对你宁舍风光而贪恋“人情“人文的心思做法,深表赞赏!这表明,你不仅有心,有识,更有情!文化人,在机会来时,自然心系文化,关注文化,对文化作一定程度的考察了解。当然,你对藏文化的关注,是通过你对两个藏族少女的人文关怀来体现的。我注意到,你和两个藏族小女孩的”对话“,在整个《小作文》中占幅不小,而你对两个藏女双倍的经济付出,”采访”中的自然表达、自心流出的温情,足以让人从中窥见一个汉族爷爷的仁心大爱!穿插于《小作文》之间的你和小女孩的几幅合照,亲切自然,毫无不同民族、陌生人之间的不和谐之感,是民族团结与融合的生动写照。我不禁放大了看,反复地看,看了半天,才把它们收藏起来,留待以后再看!
钟弟,你甘南之行的亮点和值得反映的内容很多,因篇幅所限,我不便面面俱到,只能就我较为感兴趣的记述,发表一些“随感”。你和四弟伉俪的甘南之行虽然结束了,但它给我带来的触动和震撼,却始终在我心中,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
期待与你的《小作文》(二)早日”见面!“
附:
小作文:甘南之旅
——藏歌行
常志钟 7月19日
7月初,我四弟和弟妹邀请我游甘南。不是大巴车大团队游,而是家庭四人小面包车豪华游,而且是包我一切的费用游。哈哈!这突如其来的富贵享受!我蹦高三尺,欣然应邀。
7月9日,我们在兰州集合。
7月10月,我们沿213国道一路向南,途经临夏市,驱车250公里,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这是我们甘南之旅的第一个打卡景点儿,理当精神头儿足,注意力集中。然而,我不信教,也没有研究任何种类、任何门派宗教的兴趣。所以,每看寺庙,只是关注一下寺庙的建筑时间和建筑风格。具体就是看它是哪个朝代建的,是唐宋还是明清风格,有无古希腊古罗马以及阿拉伯西方建筑风格的融入?再就是看一下寺庙内外雕像和壁画的美学特点。至于寺庙里供奉是哪尊菩萨,其宗教主张以及核心思想是什么,根本没有好奇心去认真阅读。
拉卜楞寺,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和“第二西藏”,据说以收藏经书经文,教学传承藏文化见长。但其内在精髓,在参观游览的一两小时内,即便是对佛教虔诚者,也没可能基本上领略,何况我等不信不读者乎!我所能看到的,这只是一座主体外石内木,色彩以红黄白为主,装饰有铜质鎏金的法轮和阴阳兽等,总体建筑是藏汉宫殿的混合式,特点并不鲜明的寺庙。其雕像与壁画也难找出某个朝代的鲜明特点,或者说杂混了很多朝代的诸多因素。这座建于1709年,清康熙48年,距今300多年的西部佛教圣地,至今香火繁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在中国,佛教圣地实在太多。普通人不可能游览全部寺庙。就是十大名山所在的佛教寺庙,要全部游览一遍也绝非易事。要说清每个寺庙的特点,恐怕佛学院毕业生也未必做得到。我只游览过五台山、峨眉山、庐山和少数几个城市的佛教寺庙,根本不具备比较谈论寺庙特点的资格和能力。这次甘南行,拉卜楞寺又看了个马马虎虎,实在是对神对佛对宗教大不敬了。
车行第二天,继续向南约160公里,我们来到川甘交界处,海拔3400多米的碌曲县郎木镇郎木村的郎木寺和郎木大峡谷。
郎木寺,又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其规模虽然比拉卜楞寺小一些,但特色鲜明,名气不小。其一,郎木寺不是一处寺庙,是指位于白龙江两侧分属川甘两省的两座寺庙。属于甘肃一侧的叫赛赤寺,属于四川一侧的叫格尔底寺。其二,郎木寺所在郎木村,群山簇拥,江水奔流,树木葱笼,谷深涧幽,有“东方小瑞士”和“甘南香巴拉”之称。郎木镇郎木村郎木寺已然是一个艺术整体,最能体现甘南地理和人文特色。以至于有不到郎木寺,等于没到甘南之说法儿。
一样的宗教,虽不是一个佛主,寺庙外观也有些不同之处,但寺庙内格调却完全一致。于是,用较短时间看完,便去游览郎木大峡谷。
郎木大峡谷的谷口,离郎木寺很近,大约有二三百米远,几分钟就能走进峡谷。 峡谷的路不大好走,基本上处于没有开发的原生状态。在进入谷口不远的地方,偶遇几个藏族模样,年龄大约十岁左右的导游小女孩儿。我又突发奇想,与其奋力艰难前行,不如停下来同她们聊聊天,了解一点儿她们的生活也许更有意思。于是,便主动搭话,问她们我照付导游费,不去探险峡谷,而是回到谷口,只是坐下来聊天可否。就这样,在征得她们同意后,在谷口的大树下,我如业余记者,以聊天方式“采访”了这两个可爱的小姑娘。
这两个小女孩儿,穿着打扮也挺时尚,只是脸上微微的高原红,能表示出她们的属地身份。他们不是亲姐妹,只是亲戚关系。其中大一些的女孩儿12岁,读小学六年级。小一些的女孩儿10岁,读小学四年级。相同的是她们的父母都去了外地打工,她们都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她们都很自立,从小就学会了做糌巴、煮酥油茶等生活本领。节假日时,她们放弃了玩乐出来做导游,挣些零钱来补贴家用。
我同她们聊了大约有一节课的的时间。她们从一开始的羞涩,不大答话,到慢慢地表情自然,能多说些话,再到不时微笑,自如聊天。我从“采访”她们当中,知哓了不少当地藏族人的生活状态。从她们清澈的眼神和可掬的笑容里,读到了她们的天真、纯朴和幸福。也从她们的高原红的脸颊,被阳光晒得通红的小手里,读到了她们的乐观、坚强和早熟。
按照她们的标准,我付给了她们双倍的导游费。拉着她们肉乎乎的小手,看着她们天真可爱的笑脸,与她们道别。遗憾的是,走了很远我才想起来忘了问她们的名字。
【编者按】文章以书信的形式阐述了钟弟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的甘南之行,于宗教圣地探寻文化脉络,在峡谷谷口聚焦人文关怀。作者高度赞赏了钟弟的《小作文》不炫辞藻而自有深致,于旅途中的 “取舍” 见真意 —— 舍峡谷探险而取人文对话,显露出作者对生命本真的敏锐洞察。更值得大赞特赞的是钟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瞬间,以小见大,从旅行见闻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行文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引人深思。作者文末更是期待《小作文》(二)带来更多惊喜。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