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地心,触摸时光脉动
十五年前的秋天,我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时,中国作协组织我们到沈阳、到丹东、到本溪采风。住在太子河畔的太子七星酒店。次日,探访地下水洞。
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简称本溪水洞景区,是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面积10.6平方千米。
本溪水洞位于侠柯山中,为长白山余脉。水洞总体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洞穴主要通道完全是向着水平方向展布,多呈厅隧状、厅堂状和廊道状。本溪水洞长3650米,面积4.9万平方米,空间40余万立方米,最开阔处高38米,宽70米。本溪水洞景区是以岩溶洞穴、地下暗河为主,集山、水、洞、泉、湖、林于一体的自然景观景区。包含本溪水洞(九曲银河)、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溪馆、硅化木王国、衍水乐园、玉京山生态园和胜地风情园等景点。景区于198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7月13日,本溪市本溪水洞景区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潜入地心,触摸亿万年的时光脉动。当双脚终于稳稳地踩在溶洞入口那略显湿滑的岩石上,头顶的灯光被彻底隔绝在外,一种奇异的感受瞬间攫住了我。仿佛不是进入了另一个空间,而是真的潜入了地球的腹地,进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又被时间精心雕琢的神秘世界。本溪的这座地下溶洞,与其说是一个景点,不如说是一扇通往远古的窗口,一次与亿万年时光的亲密对话。我的感想,便从这踏入水·洞的第一步开始蔓延、发酵。
最初的感觉是纯粹的震撼,一种近乎敬畏的沉默。这里的一切都与我日常所见的截然不同。没有阳光,没有风声,甚至连时间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只有头顶上方那几束刻意为之的、略显冰冷的灯光,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如同梦呓般的滴水声,暗示着这个沉寂世界并非完全静止。四周是黝黑、湿滑、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它们沉默地矗立着,像是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古老生物,又像是被定格在某个瞬间的神话场景。
光线在这里变得格外重要,它不仅仅是照明,更是一种揭示。导游手中的聚光灯,如同探照的魔眼,划过黑暗,将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奇景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光束所及之处,色彩开始苏醒。不是那种鲜艳夺目的色彩,而是沉淀了亿万年的、内敛而深邃的色调。有像蜜蜡一样温润的黄色,那是碳酸钙溶液缓慢沉积的结果;有像深海珍珠一样泛着微光的白色,细腻而纯净;还有夹杂其间的,如同铁锈般的赭红色,以及深邃如墨的黑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抽象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卷。
我凝视着那些钟乳石。它们从洞顶垂下,姿态万千。有的像倒挂的利剑,锋芒毕露;有的像低垂的璎珞,温婉动人;有的则像粗壮的树干,虬结盘曲。每一根钟乳石,都像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诗,缓慢而执着。想象一下,在几亿年甚至更久以前,这里或许还是一片汪洋,或者至少是地下河活跃的区域。富含碳酸钙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一滴一滴,从岩石的缝隙中渗出。每一滴水的坠落,都带来微量的碳酸钙沉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亿万次的重复,才造就了眼前这根根形态各异的石柱。时间在这里被无限拉长,变得具体而可感。我仿佛能听到那滴答——滴答——的水声,虽然实际听到的声音微弱而遥远,但想象中的那种永恒的、不变的节奏,却在我心中敲击出震撼的回响。这是一种何等惊人的耐心和恒心!大自然,这位最伟大的艺术家,用最缓慢的方式,创作出了最令人惊叹的作品。
那些从洞底向上生长的石笋,则像是钟乳石的镜像,也是时间的杰作。它们同样需要亿万滴水、亿万年的积累。不同的是,钟乳石是“天降”,石笋是“地生”。它们像是大地的根须,努力向上,渴望触摸到那从未存在过的“天空”。有些钟乳石和石笋最终连接在了一起,形成粗壮的石柱,那是上下合力,穿越时空的拥抱。它们如同沉默的巨人,见证了地壳的变迁,海陆的更迭,生命的演替。抚摸着这些冰凉而坚硬的岩石(当然,为了保护,我们只能远观。)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冰冷的触感,更是一种深邃的、来自地心的力量,一种跨越了人类短暂一生的、无比强大的存在感。
友人的讲解,如同点睛之笔,让这些沉默的石头“活”了起来。他告诉我们,这个溶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地质年代,可能是在三亿年前,甚至更早。那时,这里的地貌与现在完全不同,气候温暖湿润,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水的长期溶蚀,造就了这些巨大的洞穴空间。而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能有太多的干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著名的溶洞都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远离人烟。它们是大自然在宁静中孕育的宝藏。
想象着几亿年前的世界,没有人类,没有工业,只有原始的植被,潺潺的地下河,以及那些在黑暗中缓慢生长的石头。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了刻度,亿万年不过是石头生长的一个小段落。这种对时间的重新认知,让我感到自身的渺小。我们的一生,在地球的年轮里,不过是一瞬。我们追逐的功名利禄,我们烦恼的得失悲欢,在亿万年的尺度下,又算得了什么呢?站在这地下溶洞中,我仿佛被抽离了日常的琐碎,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脱感。生命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长度,更在于深度,在于我们能否像这些石头一样,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坚定地生长,留下独特的印记。
溶洞中还有一些更奇特的景象。比如那些被称为“石花”的formations,它们像是从岩石表面绽放出来的花朵,细腻、精巧,每一片“花瓣”都薄如蝉翼,仿佛一触即碎。这需要极其纯净的水分和极其缓慢的蒸发过程才能形成,是大自然最精巧的杰作之一。还有那些巨大的穹顶,高耸入云(相对于溶洞内部而言),让人惊叹于空间的尺度。光线打在穹顶上,反射出迷离的光影,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神秘的宇宙空间站。
乘船而行,我们来到了一个相对开阔的区域,这里有一些形态更为奇特的大型钟乳石群。有的像莲花盛开,层层叠叠;有的像龙盘虎踞,气势磅礴;还有的像仙人指路,造型逼真。导游幽默地给我们讲解着这些石头的“象形”故事,大家也都笑着附和。这让我意识到,人类对于未知和神秘事物,总是有着天生的想象力和赋予意义的需求。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石头,因为我们的观察和解读,而被赋予了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故事。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自然、解读自然、敬畏自然。
我非常好奇,这么大的溶洞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什么情景?
哦,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虽然中国政府军队撤出东北三省,但是民间抗日义勇军一直在反抗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在攻击抗日武装的同时,也经常屠杀抗日根据地的中国普通民众以报复中国武装的抗日行动。
据说,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有一群抗日义士因弹尽粮绝藏进了幽深的水洞,鬼子不敢贸然进入搜索,只是放空枪。后来严把洞口,企图困死抗日战士,但是敌人没有成功。因为抗日战士们拼了命,与齐在里边被困死,不如拼死。
洞内的红色灯光,在水面上闪闪烁烁,哦,那是抗日将士们流溢的鲜血。
船在黑水中行走,也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除了灯光照亮的区域,四周依然是深邃的黑暗。这种黑暗不是令人恐惧的,反而带来一种安全感,仿佛被大地温柔地包裹着。耳朵变得异常灵敏,能捕捉到更细微的声音:水滴落下的“叮咚”声,水流的潺潺声,远处传来的不知名小动物的窸窣声(如果有的话),以及我们自己的呼吸声。在这样一个隔绝了外界喧嚣的环境中,人的感官仿佛被放大了数倍。我开始注意到它的湿滑,空气中弥漫的、带着泥土和淡淡水汽的清新味道,以及身体在黑暗中移动时那种微妙的平衡感。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验,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城市的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回归到更原始、更本能的感知状态。
途中,我们看到地下湖泊。湖水清澈,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幽蓝的光。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钟乳石,虚实交错,美得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作。这湖水很深,而且水质非常纯净。我不禁想象,湖底是否也隐藏着更多的秘密?是否有独特的生物栖息其中?这湖泊就像一个更深的谜,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让我想起那些深不可测的未知领域,无论是地下的溶洞,还是浩瀚的宇宙,都充满了等待我们去发现的故事。
走出溶洞沐浴在阳光下,感受着温暖的空气拂过脸颊,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刚才还在亿万年前的时光里穿行,此刻却回到了熟悉的现实。阳光是那么刺眼,声音是那么嘈杂,空气是那么干燥。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那溶洞的入口,它像一个沉默的巨兽的嘴巴,吞噬了光线,也吞噬了时间。我知道,我带走的不仅仅是几张照片,更是一种深刻的心境变化。
本溪的地下溶洞,给我最深刻的感想,是关于时间、关于自然、关于生命本身。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与缓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神工和无限创造力,也让我在对比中体会到了人类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浮躁和焦虑,也像一剂良药,抚慰了我们被现代生活磨损的神经。
跳下游船,走出溶洞,脚步似乎都轻快了许多。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那些在黑暗中静静生长了亿万年的石头,教会了我耐心和坚持。它们不争不抢,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成就了辉煌。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哲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能像那些钟乳石和石笋一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最终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编者按】文章如洞中的光束,照亮了地质的沧桑与历史的深邃。作者以灵性的笔触将钟乳石的沉静与烽火的炽热熔铸一处,让自然奇观与人文记忆共生共荣。从鲁迅文学院的采风足迹踏入本溪水洞,亿万年的地质奇观与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在此交织。钟乳石的沉默里藏着时光的密码,滴水穿石的执着雕刻出大地的肌理;抗日义士的身影曾在此隐匿,洞壁的回声仍激荡着不屈的魂。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丈量黑暗中的震撼,让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历史的厚重底蕴相互映照,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既触摸到地心的脉动,也读懂了石头里生长的坚韧与信仰。当脚步从溶洞迈向阳光,带不走的是对时间的敬畏、对生命的顿悟,以及这片土地上从未褪色的精神印记。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