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板仓,板仓

作者: 卢春文 点击:182 发表:2025-08-13 16:25:10 闪星:1

摘要:《板仓,板仓》以作者游览杨开慧故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晨雾中的青砖院、堂屋的方桌刻痕、西厢房的《新青年》、后院的柚子树等场景,串联起杨开慧的生活细节:教孩子写字的温情、藏在风里的未寄书信、油灯下写下的遗言、给孩子买糖的铜元…… 文中以 “物” 为桥,让历史场景在细节中苏醒,既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坚韧,也流露着她作为妻子与母亲的柔软。结尾以白发奶奶摆向日葵、树影成 “人” 字等意象,点明 “有些身影从不会离开” 的主题,语言细腻如雾,情感深沉如根,让板仓的记忆在时光里愈发温暖。

板仓的晨雾还没散,我踩着露水草往院子里走。青砖墙上的爬山虎,叶尖坠着水珠,像谁没擦干的泪,风一吹,“啪嗒” 掉在鞋面上,凉丝丝的。这是杨开慧住过的院子,木格窗棂透着白,恍惚间,似有个穿蓝布衫的身影,正对着窗梳头,发梢的水珠落在靛蓝布上,洇出小小的圆点。

堂屋的方桌擦得发亮,木纹里还嵌着点墨渣。桌角有道浅浅的刻痕,讲解员说,是开慧同志教岸英写字时,笔尖太用力戳的。“你瞧这痕,” 她指尖轻轻点过,指甲盖划过能感觉到涩,“像个小箭头,一直指着东边 —— 那是她盼着润之先生回来的方向。” 桌上的粗瓷碗还摆着,碗沿缺了个小口,据说当年她总用这碗给孩子们盛红薯粥,粥香混着墨香,在油灯下绕成圈,连墙角的蜘蛛网上都沾着点暖。

西厢房的书架上,还立着本《新青年》,纸页黄得像秋叶,边缘卷着,像被人反复捏过。第 38 页折着角,上面有她用红铅笔划的线:“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墨迹洇了点水痕,许是哪个雨天,她趴在窗边读,雨丝打湿了纸页,连字迹都软了些。书架最底层,藏着个布缝制的小书包,绣着歪歪扭扭的 “福” 字,是岸青换牙时咬出了洞,她连夜补的,针脚密得像撒了把芝麻,线头在里面打了个小结。

后院的柚子树结着青果,树干上拴着根旧麻绳,绳结里卡着片干花瓣。“开慧同志常在这里晾书信,” 讲解员望着绳上的结,“那些给润之先生的信,她不敢寄,就晾在风里,说‘让风捎个信也好’。” 树底下,有块青石板被踩得光溜,是她带着孩子们跳绳的地方,石板边缘的凹痕,还留着绳子磨出的印,像串省略号。

展柜里的棉袄,袖口磨出了毛边,棉花从破洞里钻出来,像朵白绒花。摸上去糙得像砂纸,1927 年的冬天,她就穿着这件棉袄,在油灯下写《呈先夫》,笔尖在纸上沙沙走,写到 “我活着不能完成的工作,你继续吧”,墨滴在纸上晕成个小太阳。旁边摆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三枚铜元,是她最后一次给孩子们买糖剩下的,铜元边缘被小手摸得发亮,能照见模糊的小指纹。

墙角的水井还在冒着凉气,井绳勒出的沟痕里,卡着片碎瓷,是她打水时失手摔了缸,瓷片嵌进井台的。“那天她蹲在井边捡瓷片,眼泪掉在水里,” 讲解员的声音轻了些,“她说‘等孩子们长大了,要告诉他们,娘不是故意打碎缸的’。” 井台上的青苔,绿得发暗,像谁泼了墨,却在石缝里钻出几株蒲公英,绒球白得晃眼,风一吹,伞盖就朝着太阳的方向飘。

离开时,遇见个白发奶奶在柚子树下摆花。她把向日葵插在粗瓷瓶里,花瓣上还沾着露水,说 “这花,能照亮院子”。“我娘说,开慧姑姑最爱这花,” 奶奶摸着树干,树皮的裂纹里嵌着点土,“说它总朝着太阳,像咱中国人的心。” 风穿过院子,木格窗 “吱呀” 响了一声,像谁应了句 “哎”,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

板仓的雾渐渐散了,阳光落在青砖上,暖得像灶膛里的火。我回头望,那株柚子树的影子,在地上铺成个大大的 “人” 字 —— 原来有些身影,从不会真的离开,她们就藏在晨雾里、树影里、后人的念想里,像这板仓的土,沉默着,却把根扎得很深很深。

板仓,板仓,喊两声,风里都带着暖,像有人在灶上煨着红薯,香飘满了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