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读碑

泰山被称为世界文化名山、“中国第一山”,泰山历史文化厚重,泰山是中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这种独特的帝王封禅文化,使其神圣地位被抬到极高程度。
泰山宗教文化厚重,泰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不断发展,道教也在此拥有众多活动场所,如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还有王母池、斗母宫等道观林立,普照寺等佛教寺院古木参天。
泰山名人众多,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万余首,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传世佳作,为泰山增添了浓厚文化气息。
泰山碑刻文化厚重,泰山现存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时间跨度从秦代延续至今,如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书法艺术精湛,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和天然书法博物馆。
泰山上的摩崖石刻集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是名山最为壮观的文化遗存之一。
2004年秋天笔者第三次登泰山金顶,海拔1545米,登顶需要攀爬7000级台阶。此时我已年过花甲。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遵,岳为东最。”自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
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东侧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曾3次爬泰山,习惯从东路开始登山,沿此线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顶,行程近10公里,有约7000级石阶可登。
岱宗坊是东路登山的门户,其文物古迹多集中在道路两旁,主要景点有景色如画的王母池、富丽堂皇的红门宫,以及万仙楼、斗母官、三宫庙等;过了三宫庙,向东北拾阶而行,可达经石峪,这里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齐石刻佛教《金刚经》,全文隶书,字大约50厘米,字体遒劲,被誉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虽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仍存留着1000多字。
如果从中路上山则从南麓的岱庙过中天门登十八盘到南天门,从天街直抵玉皇顶,沿途能更好欣赏泰山的自然风光。
登泰山,特别喜欢看那些摩崖石刻,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墨宝,沿途边走边看,不急不慌,用上4个小时即可登顶,一路上来饱览历代文人墨客墨宝胜迹,领略泰山人文底蕴的博大精深,那份惬意、喜悦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泰山的石刻名碑众多,一些较为著名的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丰厚。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刻制,现仅残存10字。
秦泰山刻石从历史角度看,是极其珍贵的秦代历史资料,记录了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申明法令等内容。从书法角度讲,其小篆书体是秦代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了秦代书法的艺术风格,也是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轮。” 的有力佐证。
汉《衡方碑》是学生朱登等颂扬自己老师兢兢业业、夙夜为民、德义为先的人品与功德所立,现存于岱庙。
汉《衡方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汉代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其书法风格方拙朴实,笔画肥厚古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研究隶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汉《张迁碑》:由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现藏于岱庙。
汉《张迁碑》铭文着重宣扬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族传承等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画刚劲有力,结体宽博稳重,是汉隶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隶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纪泰山铭》:刻于泰山顶大观峰东岳庙后面的摩崖上,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亲笔书写的,碑高13.3米,宽5.7米,全文1000余字。
唐《纪泰山铭》文化价值在历史方面,详细记述了封禅告祭的时间,赞颂了先皇的功绩,阐明了唐玄宗封禅的目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宗教等情况。在书法上,书风婉缛雄逸,是唐代隶书中的重要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位于龙泉峰下的山坳里,在二千多平方米的石坪上,自东而西镌刻着佛教经典《金刚经》,字径半米左右,历经1400 多年的山洪冲刷和风化雨蚀,如今仍存1000余字,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对研究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其书法艺术风格雄浑古朴,笔画圆润流畅,体现了极高的书法艺术水准,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尤其是榜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五岳独尊”刻石: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系清光绪丁未年(公元 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书写,已成为泰山的标识,并被设计进人民币背景图案。
泰山“五岳独尊”刻石的文化价值,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泰山的历史地位、文化地位,和旁边的“昂头天外”以及山上的“第一山”“雄峙天东”等其它刻石,共同彰显出泰山雄伟的气魄,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象征。
泰山自然景观壮美,山势雄伟,泰山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差达1300米,与周围地势对比明显,视觉效果突兀,凌空高拔,直冲霄汉,呈现群峰拱岱的态势,构成了博广厚重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
泰山景色秀丽,泰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石坞松涛、云海玉盘等美丽壮阔的景象,还有泰山日出、晚霞夕照、泰山佛光等四大奇观,四季景色各异,无论何时登山,都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泰山地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被古人称作“吉祥之地”“紫气之源”,在古人的观念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代表着光明、温暖和生命之源。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历来是中原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处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周边发现了距今五十万年的“沂源人”化石、距今五万年的 “新泰人”化石,以及距今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五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
有感,赋诗一首:
泰山读碑
洛钊
博大精深泰山碑,
真草隶篆沐夕晖;
历经千年字不老,
光耀万载仍宏恢。
五岳独尊壁上观,
三凌绝顶金碧堆。
笑拍摩崖读碑乐,
七千台阶挥汗追。
【编者按】泰山碑刻,是石头上的文脉长河。泰山之尊,在封禅典仪的千年回响里,在佛道梵音的交相辉映中,更在两千余方碑刻的笔墨春秋间。从秦篆的庄重到唐隶的雄逸,从经石峪的梵文到大观峰的铭文,每一道刻痕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笔勾勒皆为文明的印记。登七千阶而读万载碑,方知此山不仅是自然的巅峰,更是华夏文化的立体史诗。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