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东北印记∶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

作者: 宋同文 点击:652 发表:2025-08-09 13:15:04 闪星:4

摘要: 我于2023年9月和2024年9月两次远赴东北,第一次是参加银河悦读中文网组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银河文友东北行”活动;第二次是参加大学时期文友在大连聚会,而后自行到沈阳、长春,参观了一些历史遗迹。近期,撰写了“东北印记”系列随笔。——题记

       一个硕大的水泥铸就的台历,一尊记录耻辱日子的纪念碑。

       纪念碑碑体酷似一本翻开的台历,又称残历碑。

       我站在纪念碑前,比在电视里看到的残历碑,更感到震撼。

       水泥色的纪念碑上,清晰地刻印着那个日子和历史事件。那些黑色的文字犹如一把刻刀,把它永远刻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残历碑左页上内容是:“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右侧镌刻着: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

       残历碑日历残缺不全,密布千疮百孔的累累弹痕,组成了隐约可见的骷髅群,象征着抗战中的千万个冤魂,在对日军的罪行进行控诉。

     “九一八”事变是国难、国耻、国殇。

       这时,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回响,那是听了无数次的悲歌《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铁路是沙俄修建的,后来被日本所占。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在博物馆外一角,我看到一些石碑,都是日本侵华的罪证实物。如“奉天忠灵祠石碑”“八幡大神石碑”等,特别是“柳条湖“炸弹碑”,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石碑,形似一枚扎入地面的炸弹。这块碑高661厘米,由基座、碑身和碑顶三部分组成,底部为六棱柱,上接Y字形棱柱,顶部向外分为三叉,形状独特。

       走进博物馆,跟随解说员参观一个个展厅。“序厅”是不等边的方形,四周的墙壁全部装饰花岗岩石板,镶嵌有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白色山脉浮雕。在灯光的作用下,白色山脉倒映在黑色大理石地面上,墙面、地面浑然一体,营造出白山黑水的壮美景象,象征着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好河山。地面的中央有一座金字塔形的铜铸卧碑。碑的顶部是一块红色的宝石,象征着抗日烽火声声不息民族英灵浩气永存。展厅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日军侵略东北,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东北沦陷后,不堪忍受日军残杀凌辱的百姓纷纷背井离乡,走上流亡之路。在这里,我看到一组雕塑,主题为“流亡恨”,是根据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创作,它所表现的就是日军的铁蹄践踏了东北大地,东北同胞被迫弃家逃亡,过着苦难的流亡生活。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血腥统治,激起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特别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联战士,爬冰卧雪,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也消灭了无数的日本鬼子。在展厅的墙壁上,有两句口号,表达人民抗战的决心:“留着我们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那些气壮山河的英雄,他们的名字至今依然响彻中国大地: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赵一曼、王德泰、魏拯民、冯治纲、汪雅臣、李延平等,还有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8位女战士誓死不屈,集体投江,壮烈殉国。

       这尊戴着镣铐的赵一曼坐像,脸上表情是那样的坚毅,墙壁上是她牺牲前写给儿子的书信内容:“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如今读来,令人感泣。“是什么让一位母亲能够舍弃自己的孩子呢?”讲解员说,读懂赵一曼,就读懂了抗战。

       这个雕塑叫“白山魂”,表现的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形象。这应该是一件复制作品,原件在中国美术馆。雕塑家贺中令进行构思时,就明确了“铸魂鉴史”的创作目标,想寻找一块具有长白山意象的天然风化石料,在其中嵌入杨靖宇的遗容,寓意英雄精神将与白山同在,浩气长存。为此,贺中令“绕白山十数日,跋涉数百里”,多次走访杨靖宇将军牺牲地,终于在这片浸染过英雄鲜血、长眠着英雄身躯、凝聚了华夏忠魂的地方找到了理想的创作材料——一块亿万年地质运动造就的红白交杂的火山岩,犹如白雪中浸染了碧血。雕塑家不仅传神地塑造了杨靖宇的遗容,更通过这种悲怆昭示出崇高之美,赋予作品以强烈的纪念碑感,直观呈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在第五展厅内,展现了全国抗战、东北光复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

       在展厅内,还有一个雕塑,叫作“感谢中国养父母碑”。主体是一对朴实无华的中国农民夫妇,手里领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其实是一个日本小孩。1945年日本战败时,大约有五千多名这样的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刚刚出生几天。他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是善良的中国百姓以德报怨,向他们伸出了慈爱之手,将其养育成人。

       博物馆内展示的还有车向忱用过的手提兜、本庄繁赏“满洲事变纪念”装甲车模型、“旅顺纪念”银碟、“豆触子”标本、大刀长枪等抗日义勇军用的武器、北野政次使用过的办公桌、拐杖刀、滚地笼刑具、运尸车、平顶山惨案被害群众遗留的物品、日本九四式山炮、日军进攻北大营原版照片等。  

       这里的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串铁打的事实,这里的每一尊遗容都在呐喊:历史沉重,我们时刻铭记,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当九一八的歌声响起时,历史真的会向你深度袭来,一如世代起落的风。风中,有抗联血性的抗争,有不屈的魂灵,在拾起枪只,悍卫国土和尊严,当然,还有,风过后不易的胜利,以及居安思危,不忘前事的教训。推荐阅读。编辑:穿越中的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