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灶台上的剪纸课

作者: 汪子涵 点击:160 发表:2025-08-08 10:36:46 闪星:0

雪簌簌滑落,这场雪下的轻盈,红墙裹上了大衣。奶奶刚蒸完馒头,围裙上还沾着面粉,奶奶将剪刀在灶膛边磨了磨,不一会一把锃亮的剪刀呈现在我眼前。又抽出几张裁剪好的红纸——那是小卖部最便宜的红纸,边角毛毛糙糙,在奶奶手里却显得服服帖帖。

“看‘福’字这样倒贴上来年福就到家了”,她的手常年在地里躬耕早就布满老茧,可拿剪刀却稳得很。拇指推着,食指压着,红纸在奶奶指尖打了个滚,咔嚓咔嚓,歪歪扭扭的就在她手心慢慢展开,轻柔而有舒缓,像是在诉说在历史故事。我急忙地想拿起这片承载着故事而又简单的福字,奶奶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说“急啥,手艺活就得耐着性子,不能心急,要像除草一样,细致的观察,将草连根拔起。”

那年我十岁,觉得剪纸是件很神奇的事,总是缠着奶奶教我剪纸,奶奶的剪刀似乎很有灵性,总能把一张平平无奇的红纸变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变成窗外的喜鹊,变成屋檐下的小燕子,变成水中游的鲤鱼,甚至是我书包的小花。奶奶忙完农活便教我剪纸,可剪刀在我手里沉甸甸的,不听使唤,不是把喜鹊的翅膀剪短了,就是把鲤鱼的尾巴剪断了。奶奶从不嫌我笨,一遍遍地教我“乖乖,剪的时候手要稳,动作要轻缓,适当的转动纸张,要保持线条的流畅性。”我似懂非懂,学着奶奶的模样。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的手艺是跟着她的奶奶学的。早年间沂蒙山区的冬天冷,家家户户糊纸窗,农妇们就用剪纸给窗户“穿花衣”。奶奶说,她小时候见过太奶奶剪“送郎参军”的纹样,红纸上的年轻人背着枪,身后是推着独轮车的乡亲——那是战争年代的记忆,藏在剪刀与红纸的缝隙里。

上了初中,我在手机上看到了临沂剪纸的专题展。玻璃柜里的作品比奶奶剪的精致得多,有层叠的崮山,有扭秧歌的队伍,还有用金箔剪的“沂蒙红嫂”。讲解员说,这门手艺里藏着沂蒙人的生活与精神,我忽然想起奶奶灶台上的“福”字,想起她捏着剪刀时,眼里映着的火光。

去年寒假,我特意买了新剪刀和红纸回家。奶奶的眼睛花了,已经剪不动细活,就坐在旁边看我剪。我学着她的样子剪了只小喜鹊,翅膀还是有点歪,她却拍手笑:“像!真像咱家屋檐下那只,尾巴翘得老高。”

我接过奶奶手里沉甸甸的剪刀,比想象中沉得多的分量坠在掌心,连带着肩膀也似压上了什么——那是时代递来的接力棒。

原来有些相遇,早就刻在了生活里。奶奶的剪刀裁出了我的年味,而我握着剪刀时,才真正读懂:那些红纸里的纹路,不只是图案,更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温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把剪刀,一张粗糙的红纸,在奶奶布满老茧的手中自由翻滚几下,一张灵动四溢的剪纸就诞生了,灶台间的剪纸课,通过奶奶的言传身教,已刻进后辈的记忆里,一张薄纸,剪出的是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图案,承载的是辈辈相传的文化温度。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