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 老牛 点击:212 发表:2025-08-07 09:19:10 闪星:0

摘要: 如今的朔西湖,是生态的璞玉,是历史的记事本,更是新城跳动的脉搏。沿湖而行,"一塔一楼观朔西,两堤三岛赏十景"的格局徐徐展开,朔塔的轮廓在晨光里起伏,柳堤的绿丝绦拂过水面,而最让人心神荡漾的,莫过于荷风涟漪处那片接天连叶的荷塘了。

       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的是西湖的荷花,而我们这里朔西湖的荷花无论从面积、花色品种,还是壮观程度上,一点也不比西湖差。

       淮北市杜集区的朔西湖,是片从沉陷区里重生的湖。曾经的煤矿开采留下满目疮痍,房屋倾颓,农田龟裂,坑洼的土地像被岁月啃噬的伤疤。直到2019年的综合治理,14500亩土地才重获新生,7300亩水面如镜,将天空的蓝、云的白、岸的绿都揽入怀中。如今的朔西湖,是生态的璞玉,是历史的记事本,更是新城跳动的脉搏。沿湖而行,"一塔一楼观朔西,两堤三岛赏十景"的格局徐徐展开,朔塔的轮廓在晨光里起伏,柳堤的绿丝绦拂过水面,而最让人心神荡漾的,莫过于荷风涟漪处那片接天连叶的荷塘了。

       七月的风带着暑气掠过湖面,荷叶便掀起层层碧浪。站在廊桥远眺,千万片荷叶挤挤挨挨,从岸边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泼上了浓得化不开的绿。阳光穿过云层,在叶面上碎成金斑,风过时,金斑便随着叶浪翻滚,像无数尾小鱼在叶海里跳跃。这便是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不是诗人的夸张,而是此刻最真实的写照——那绿太辽阔,太有生命力,仿佛能从视线里漫出来,染绿脚下的石板路,染绿鼻尖的风,甚至染绿心里的每一个角落。

       而点缀在碧浪间的荷花,正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注脚。粉红的荷花最是热闹,花瓣顶端染着胭脂色,往下渐淡成粉白,像少女羞怯时泛起红晕的脸颊。它们有的半开半合,花瓣微微卷曲,藏着一汪酝酿中的清甜;有的全然绽放,露出嫩黄的莲蓬,引得蜜蜂绕着花蕊打转,嗡嗡声里都是满足。洁白的荷花则更显清雅,花瓣莹白如玉,沾着晨露时,像缀了碎钻的灯盏,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偶有几朵金黄的荷花混在其中,花瓣厚实如绢,颜色饱和得像要滴下来,倒像是从夕阳里裁下的一片光,被风轻轻放在了叶上。而每当此时,游客们举着手机、相机,对着荷花频频按动快门。有人蹲在塘边,想拍荷花与倒影的合影;有人站在拱桥中央,要把整片荷塘收进镜头;还有孩子踮着脚,指着一朵刚冒头的花苞,奶声奶气地问:“它什么时候才会开呀?”荷花们却不管这些,自顾自地舒展着,用尽全力地美丽着。它们知道,花期短暂,所以才要在阳光下尽情绽放,把积攒了一年的力量,都化作这夏日里最热烈的告白。

       荷塘里从不缺热闹。蜜蜂是最勤勉的访客,钻进花蕊里便不见了踪影,只留下圆滚滚的屁股在花瓣外轻轻晃动,过一会儿才带着满身金粉钻出来,又匆匆飞向另一朵花。蜻蜓则是天生的舞者,透明的翅膀在阳光下泛着虹彩,它们停在花苞顶端,停在卷成筒状的新叶上,甚至停在游人伸出的指尖上,仿佛在炫耀自己与荷花的默契。有一次,一只红蜻蜓停在一朵白荷花上,红与白相映,动与静相衬,像幅极简的水墨画,美得让时间都慢了半拍。

      “荷叶罗裙一色裁”。古人把荷叶比作罗裙,实在贴切。荷叶的绿是鲜活的,带着水润的光泽,边缘微微卷曲,像裙摆的褶皱。宽大的叶片能遮住半个人,若是盛夏午后突降阵雨,躲在荷叶下,便能听见雨珠打在叶面上的哒哒声,看水珠在叶心滚来滚去,迟迟不肯落下——原来荷叶的表面藏着秘密,那些细密的绒毛让水珠无法渗入,只能聚成晶莹的球,像给荷叶缀上了流动的珍珠。

       荷叶不仅好看,更有担当。它们层层叠叠,为水下的鱼虾挡住烈日;它们默默伸展,为娇嫩的荷花撑起一片阴凉。看到荷叶,总会想起那些默默付出的人——是清晨扫街的环卫工,是课堂上板书的老师,是深夜里守在医院的护士。他们不像荷花那样引人注目,却用自己的存在,为这个世界撑起了一片安稳的绿。风过时,荷叶会轻轻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它们的低语,是对荷花的守护,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回应。

        荷与水,从来都是相依相偎的。朔西湖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下的水草在轻轻摇晃,依稀能数清游过的鲤鱼有多少片鳞。阳光照在水面上,把荷叶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荷花的倒影则在水里轻轻晃动,像打碎的胭脂盒,染红了一片碧水。这水也真软,游船划过,只留下一道浅浅的波痕,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水里的鱼虾是荷塘的另一种风景。红的、金的、黑的鲤鱼在荷叶间穿梭,时而聚在一起,仿佛在讨论什么趣事;时而突然散开,惊得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有孩子把面包屑撒进水里,它们便争先恐后地涌过来,嘴巴一张一合,搅得水面像开了朵细碎的白花。这些鱼儿是荷塘的精灵,用灵动的身影,给这片宁静的绿增添了许多生气。

       人们爱荷花的艳,爱荷叶的绿,却常常忘了荷塘深处,还有一群沉默的奉献者——那深埋在淤泥里的荷根。荷根生长的地方,没有阳光,没有清风,只有冰冷的淤泥和腐烂的残叶。但它们从不抱怨,在黑暗里拼命地伸展,吸收着养分,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荷叶和荷花。等到秋天,荷叶枯了,荷花谢了,荷根又会把剩下的养分储藏起来,变成饱满的莲藕。那时人们挖起莲藕,洗去淤泥,会发现它们洁白如玉,咬一口,清甜多汁——这便是荷根的奉献,在最恶劣的环境里,孕育出最纯粹的美好。

      看着荷塘,忽然想起朔西湖的过往。这里曾是煤矿沉陷区,满目疮痍,如同荷根生长的淤泥。但淮北人没有放弃,他们像荷根一样,在困境里默默耕耘,综合治理,植树造林,才有了今天的湖光山色。朔西湖的蜕变,不正是荷根精神的写照吗?不抱怨环境的恶劣,只专注于创造美好,把伤痕变成风景,把沉寂变成活力。

       夕阳西下,荷塘被染成了金色。荷花的影子在水里拉长,荷叶的边缘镶上了金边,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荷香。游客们渐渐散去,荷塘恢复了宁静,只有蜻蜓还在水面低飞,鱼虾还在叶下嬉戏。我站在岸边高处,看着这片被暮色温柔包裹的荷塘,忽然明白:荷花的美,从来不只是花的艳丽,叶的碧绿,水的清澈,更是根的坚韧。它们在淤泥里扎根,在风雨里生长,用整个生命诠释着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奉献。

       朔西湖的荷花,就这样开在淮北的夏日里,开在沉陷区重生的土地上。它们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荒芜,只要有扎根的勇气和生长的力量,就一定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而这片荷塘,也早已不只是一处风景,它是朔西湖的灵魂,是淮北人精神的缩影,是一首写在水面上的诗,吟诵着关于重生、关于奉献、关于美好的永恒主题。

       暮色渐浓,荷香更显清幽。我轻轻转身,带着满身的惬意与花香离开,心里却仿佛也种上了一片荷塘。那片荷塘里,有接天的莲叶,有映日的荷花,更有深埋在淤泥里的,永不言弃的根。正如歌曰:

     (一)

       绿盖千层映晓光,粉腮轻绽沐初阳。

       风摇翠影珠玑落,别样嫣红出水香。

     (二)

       骤雨初停暑气收,荷擎玉盏立汀洲。

       夕阳偷染胭脂色,醉了蜻蜓醉了鸥。

      (三)

       霞披万柄碧罗裳,一点嫣红破晚妆。

       不与春芳争艳色,独留清韵对残阳。

     (四)

       红衣摇曳水云乡,风送荷香过短樯。

       最是渔歌残照里,无边解语话斜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作者赏荷,写荷。笔法细腻,从湖进入,写荷叶、荷花、荷根,写塘里的鱼虾,重点是写出了一种精神。采煤塌陷形成的朔西湖,面积广阔,经过治理,形成一处风景。人们来这里观赏满塘的荷,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大餐。阅读此文,便也是一种享受!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