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的爱情
盛唐霓裳下的悲欢离合,杨贵妃的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民间笑话。她先嫁儿子后嫁后嫁皇帝老公公。当然,她个人的爱情也是权势的牺牲品。
当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盛唐的光辉如同最绚烂的日出,照亮了长安城的每一寸土地。在这片繁华的乐土上,一个名字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却极致地划破了天际,留下无尽的遐想与叹息——她就是杨贵妃,杨玉环。她的美貌倾国倾城,她的舞姿惊为天人,她的爱情故事更是被后人反复吟咏,成为千古传奇。然而,这传奇背后,又藏着多少甜美的蜜意,多少苦涩的泪痕?
杨玉环(719年-756年),道号太真。唐玄宗李隆基宠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
杨玉环出身于弘农杨氏,年幼丧父,被寄养在东都洛阳。性格婉顺,姿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初嫁寿王李琩为妃,入居东都洛阳积善坊寿王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奉命出家为女道士,天宝四载(745年)奉诏还俗,被册立为贵妃,深受唐玄宗宠爱。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跟随玄宗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请求玄宗尽诛杨国忠和杨贵妃一系,玄宗无奈之下命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缢杀
杨贵妃的爱情,首先是从一个“意外”开始的。她最初嫁给了寿王李瑁,青春正好,夫妻恩爱。但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唐玄宗李隆基,这位曾经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在岁月的侵蚀下,开始寻求新的激情与慰藉。他看中了寿王年轻的妻子杨玉环,那份成熟女性的风韵与妩媚,瞬间点燃了他心中沉寂已久的火焰。这段“公公与儿媳”的关系,在伦理与权力的夹缝中,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展开。为了得到她,玄宗不惜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士,待“风头过去”后再迎她入宫,册封为贵妃。这看似曲折的过程,恰恰映照出玄宗对杨玉环的痴迷与决心,也预示了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阴影。
从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为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同时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他在艺术上造诣极高,也非常喜爱当时的“流行音乐”,其中现在常说的“梨园弟子”就跟他有关。应该说唐玄宗是一位非常浪漫的人。
李隆基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
他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唐明皇极有音乐天份,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代表作,是唐玄宗创作的,属于“法曲”之一。《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驻跸东都洛阳连昌宫时,登三乡驿眺望女几山时有感而作。
作为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其服饰、乐曲均体现唐代开放包容的特质,后因安史之乱散佚。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爱屋及乌”的极致。他赐予她无上的荣宠,让她享尽世间富贵。华清池的温泉水,为她洗去疲惫;岭南的鲜荔枝,快马加鞭送入宫中;高力士这位权倾朝野的太监,也甘愿为她随时效劳。整个长安城,仿佛都围绕着这位绝代佳人旋转。玄宗甚至为了博她一笑,不惜在御花园里寻找稀有的鲜花,或是在百忙之中陪她一同赏月、听曲、观舞。他沉醉于杨贵妃的回眸一笑,沉醉于她跳起《霓裳羽衣舞》时的绝代风华,仿佛整个天下,都抵不过她唇边那抹浅浅的笑靥。
这份帝王的专宠,对于杨贵妃而言,既是幸福的巅峰,也是孤独的深渊。她拥有倾城的容颜,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她拥有万千宠爱,却难以获得真正的平等与尊重。她知道玄宗的爱,很大一部分源于她作为“美人”的符号价值,是他对青春、对激情、对权力所能赋予的最大满足感的追逐。这种爱,炽热而浓烈,却也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怜悯与掌控。她或许能在玄宗的怀抱里感受到片刻的温暖,但永远无法触及他那颗被权力、责任和岁月层层包裹的心。她像一个被精心呵护的珍宝,被安置在金丝笼中,看得见宫墙外的世界,却永远无法自由地飞翔。这种深刻的孤独感,或许是她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楚。
应该说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杨贵妃的爱情,并非仅仅是两个人的私情,它紧密地与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玄宗对她的过度宠溺,使得朝政日益荒疏。他沉溺于享乐,疏远了那些曾经辅佐他打下江山的贤臣,而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杨国忠、安禄山之流,却因与杨家沾亲带故或善于谄媚而迅速崛起。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因贵妃得势而权倾朝野,但他能力平庸,贪婪专权,加剧了朝政的腐败。安禄山更是个狡猾的野心家,他表面上对杨贵妃极尽谄媚,甚至认她为干娘,暗地里却积蓄力量,窥伺着皇位。可以说,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在客观上为奸佞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当安禄山的叛军兵临城下,繁华的长安城陷入一片恐慌。玄宗被迫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西逃。在马嵬坡,哗变的禁军终于忍无可忍。他们痛陈国破家亡之祸,将所有的怒火都指向了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左右为难,他爱杨贵妃,但更怕失去自己的皇位和性命。在将士们的逼迫下,他含泪赐死了杨贵妃。那一刻,玄宗心中翻涌的,是爱,是愧疚,是恐惧,还是权力的无情?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曾经浓烈如火的帝王之恋,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画上了句点。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当杨贵妃香消玉殒,玄宗的余生,便只剩下了无尽的悔恨与思念。他派人四处寻找她的魂魄,谱写了《雨霖铃》的哀曲,试图用文字和音乐来挽留那逝去的美好。这份迟来的深情,固然感人,却已无法挽回任何事情。杨贵妃的爱情,终究敌不过天意、时势与权力的倾轧。
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它展示了极致的宠爱如何可能转化为极致的伤害,展示了个人情感如何被卷入宏大的历史漩涡。她的美,她的舞,她的爱情,都成为了盛唐由盛转衰的注脚。她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颜祸水”,也并非一个完全被动的受害者。她享受了权力带来的极致荣光,也承担了权力倾轧下的毁灭性代价。
后世对杨贵妃的爱情,有同情,有惋惜,也有批判。人们常常追问,如果玄宗不那么沉溺于对她的爱,如果他能更早地警醒朝政,历史是否会改写?但这终究只是假设。杨贵妃的爱情,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权力的残酷以及命运的无常。它提醒我们,在爱情的甜蜜与炽热之下,往往隐藏着现实的冰冷与沉重。杨贵妃的一生,如同一首华丽的诗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最终,只留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长叹,在历史的风中,久久回荡。她的爱情,既是个人命运的悲歌,也是一个时代落幕的挽叹。
单纯的爱情像火花,像流星,像雷电划过苍穹。多么炽热的爱要依存物质生活,才能抚慰焦灼不安的心。共同面对日常,不做非份之想,当然,这也是她身不由己。
是啊,杨贵妃的爱情,因为美貌,应该说一开始就铸就了一个错误,创造性的一个民间大笑话,最后导致了灭顶之灾。
【编者按】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