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学的地域脉搏
捧读焦红军先生的《跃动的半岛——胶东地域散文论稿》,仿佛踏入了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学花园,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朵独特的花朵,散发着胶东地域散文的迷人芬芳。这本书不仅是对胶东地域散文创作的深度剖析与系统梳理,更是一部见证胶东文化觉醒与文学群体蓬勃兴起的珍贵文献,让我在阅读中深受启发。
焦红军,这位1969年出生于烟台市莱山区的文学创作者与评论家,在文学领域成果斐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担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还身兼《当代散文》副主编与《胶东散文年选》主编等重要职务。多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以细腻笔触重现历史人物风采;长篇散文《冰心与烟台》,深度挖掘冰心与烟台的渊源;散文集《结庐在人境》,展现生活感悟与哲思;报告文学集《中年的船,没有港湾》聚焦现实人生;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榆下笔记》《跃动的半岛——胶东地域散文论稿》等,凭借专业视角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注入活力。其作品常见于《散文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海外文摘》《人民日报》等知名报刊,发表文艺评论文章超40万字。创作成就显著,揽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刘勰散文奖、齐鲁散文奖、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等众多奖项。同时,他在文学推广方面贡献突出,主编并策划出版《胶东散文年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等四十多部散文专著与文集,为文学传播搭建广阔平台。
一、地域文化的深情守望
在《质本洁来还洁去》中,焦红军对蓬莱籍著名散文家杨朔的归乡体散文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杨朔自幼受胶东文化的熏陶,早年丧父的他在外祖父——清末蓬莱名士柳培荣的教育下成长。其散文有着浓郁的胶东烙印,如《雪浪花》,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胶东海边壮丽景色与朴实渔民生活。文中描写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海边礁石,借老泰山之口说出“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这般富有哲理的话语 ,将胶东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坚韧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海市》里,他又凭借对蓬莱海上幻景的描写,融入儿时记忆与故乡情思,描绘出亦真亦幻、美丽动人且富有时代气息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胶东沿海的神秘与美丽,丰富了胶东散文的内涵,使读者得以深入了解胶东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再看从这片土地走出的张炜,他是极具胶东情怀和故土认同感的作家。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将根深深扎在胶东大地。张炜曾透露,胶东半岛“对于我生命的塑造与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审美力的培养、未来的文学道路,都有决定性的力量。”在他的代表作《古船》中,以胶东洼狸镇为缩影,通过隋、赵、李三大家族跨越四十余年(1940年代至1980年代)的兴衰沉浮,勾勒出中国从土改、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的社会激变,展现了胶东地区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书中人物的挣扎、奋斗与成长,也体现出胶东人民的坚韧与执着。在散文创作中,他对胶东的海滨平原、葡萄园、松林等反复歌咏,在《绿色遥思》里表达对未被修饰自然的热爱,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挚爱意。
二、创作理念的引领之光
在《跃动的半岛》中,焦红军对胶东地域散文创作理念的剖析鞭辟入里,提出了“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与文学巨匠老舍的创作观不谋而合,老舍先生的作品,像《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扎根于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用质朴文字勾勒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关照。就像《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细节描写。“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简单几句,将祥子生存的艰难与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深刻反映了那个黑暗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
在当今文学创作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焦红军倡导的回归本真理念,尤为珍贵。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胶东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为散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书中列举诸多胶东散文佳作,从乡村生活的质朴日常,如田间劳作、邻里琐事,到海边渔民的辛勤捕捞、与大海的搏击,无不展现出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这些作品不作假、说真话,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直击人心,因为它们满含着生活的温度与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 ,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胶东大地的呼吸与脉动。
杨朔的散文便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他的《荔枝蜜》写于1960年,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蜜蜂为描写对象,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从生活小事着眼,反映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张炜的创作同样如此,他的作品扎根生活,像《你在高原》这部长河小说,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对人性、社会、历史进行深刻思考,抒发真情实感,体现社会正能量。
他对非虚构写作的倡导也让我深受触动。他认为,非虚构写作能够让散文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自胶东来》中,他通过对一些胶东散文作品的分析,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些带着原始生活气息的散文,不作假,说真话,直击伪散文的软肋,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引发共鸣。
书中对胶东地域散文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萌芽到成长,再到逐渐形成流派,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学史诗。胶东散文发轫之初,就秉持着现实主义传统,在现代文学“为人生”理念影响下,不断汲取地域文化的养分,茁壮成长。从早期对乡土风情的简单记录,到后来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胶东散文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作者们创作思想的成熟。焦红军以十年为跨度,精心记录每一个关键节点与重要作品,让我们看到胶东散文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成为中国地域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就如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凭借独特地域文化,在文学长河中独树一帜,胶东散文也凭借自身特色,绽放光彩。沈从文在《边城》里,对湘西茶峒小镇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等民俗的细腻描写,“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展现出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胶东散文亦是如此,通过对胶东独特的山海风光、渔家生活、民间传说等内容的书写,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学版图。
在对众多胶东散文作家作品的评论中,焦红军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厚的文学素养。他对每位作家的风格特点把握精准,对作品内涵的挖掘深刻到位。比如在评价某位作家作品时,他指出其语言的清新自然如同山间清泉,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又说另一位作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让读者能够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深入细致的解读,不禁让人联想到李健吾对巴金《家》的评论,精准剖析出作品的灵魂,为读者理解作品打开新视角。就像巴金在《家》中描写觉新在面对家族压力与爱情抉择时的内心矛盾。“他绝望地明白:自己是不能够给梅带来幸福的,他自己已经是一个失掉了青春、失掉了幸福的人了。”通过这样的内心独白,将觉新的无奈与痛苦展现得入木三分。焦红军对作品的解读,不仅让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方法与视角,让我们明白如何从文字的表象深入到作品的灵魂深处。
同时,焦红军对散文细节描写的重视,也与诸多经典散文作品不谋而合。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通过“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和语言细节,将母亲的慈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朱自清在《背影》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父亲攀爬月台动作的细致刻画,蕴含着深沉的父爱。胶东散文作家们在创作中,同样注重这些生活细节的捕捉,如对胶东农村过年时蒸饽饽场景的描写,从揉面时面粉扬起的粉尘,到饽饽出锅时热气腾腾的香气,再到一家人围坐一起品尝时的欢声笑语,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温馨的胶东农家小院,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
三、文学群体的成长见证
《跃动的半岛》见证了胶东散文文学群体的成长与壮大。焦红军作为这一群体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胶东散文从萌芽到逐渐形成流派的发展历程。从2012年《昆嵛》杂志的创刊,到胶东散文年选的年度出版,再到黄海散文、大散文的发展,胶东散文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焦红军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理念和理论观点,还积极参与到散文创作和编辑工作中,为众多基层作者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和指导。他对基层作者的扶持和鼓励,让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和动力。书中提到的许多作者,都是在焦红军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散文创作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胶东散文群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跃动的半岛》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文学理想的坚守与传承。焦红军对基层作者的扶持不遗余力,他从作品选题、立意到语言表达,都给予悉心指导。他深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新生力量的注入,所以积极为基层作者搭建展示平台,鼓励他们勇敢地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故事。
在他的努力下,众多基层作者从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为胶东散文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对文学传承的使命感,让我们看到文学事业生生不息的希望。正如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携后进,培养出众多优秀文人,推动文学发展,焦红军在胶东散文领域的努力,同样意义深远。
以王尽美为例,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不仅在革命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胶东的文化与文学发展。他的革命精神激励着胶东的文学创作者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变革的关注。胶东散文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也传承了这种精神,用文字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胶东散文群体的成长也离不开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交流。他们通过各种文学活动和平台,分享创作经验,交流思想感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作氛围。
四、对当代散文发展的启示
焦红军的《跃动的半岛》不仅对胶东地域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胶东半岛,这片山海相拥、人文荟萃的土地,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焦红军在《跃动的半岛》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情感,深入挖掘胶东地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其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他指出,胶东散文应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关注地域特色,展现胶东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精神世界。书中对胶东民俗、历史、自然风光等元素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胶东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地域文化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创作者们应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展现地域特色,让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正如山东历史上众多名人名家的故事和精神,为山东地域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也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和灵感。
其提出的创作理念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方向。关注现实、抒发真情实感、传递正能量,这些都是当代散文创作应该坚守的原则。只有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才能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它让我们明白,当代散文创作者们可以从胶东散文群体的创作实践中汲取经验,让自己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读完《跃动的半岛》,我对胶东地域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焦红军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精彩的文学论著。这本书不仅是对胶东地域散文的总结与回顾,更是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展望与期待。它让我相信,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文学土地上,将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学之花。
【编者按】作者评论焦红军先生的《跃动的半岛——胶东地域散文论稿》是一部深耕胶东文学沃土的厚重之作。焦红军先生的论稿不仅是胶东散文的“成长史”,更是地域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梳理了焦红军先生论稿中胶东散文的发展脉络,从杨朔的归乡体散文到张炜的故土书写,从创作理念的提炼到文学群体的成长,无不浸润着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守望与对文学本真的执着追求。作者阐述了论稿中既有对经典作品的精准剖析,也有对创作规律的深刻洞察,更见证了胶东散文从萌芽到成派的蓬勃历程,为理解地域文学提供了独特视角与宝贵启示。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