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郑炎黄故里

走进新郑炎黄故里
原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聂部长(后任郑州市广电局局长)陪同笔者参观新郑市炎黄广场,身后是炎黄二帝的花岗岩塑像。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20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中原黄帝姬轩辕,他胸怀大志,胆识过人,曾不畏艰难多次深入到黄土高原,探察青铜冶炼等情况并网罗人才,他很善于团结和使用人,被后世誉为“人皇”。
江南炎帝姜水成,虚怀若谷,以仁至上,和黄帝共同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他重视发展生产,并以战略眼光主张联合黄、神诸族,占据洞庭湖要塞,共同抵御蚩尤;去郑州,不能不去新郑寻根问祖,去看看黄帝故里,去转转炎黄广场。
新郑市是县级市,离郑州20公里,像正定到石家庄这么远,新郑也是工业强市,郑州机场就在新郑。去郑州看中原文化,看黄河旅游区,看炎黄二帝,了解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再看看全国最大的省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那里的国宝藏品量全国第一,件件价值连城啊!
阪泉之战促成民族大融合
这场战争是上古时期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被视为华夏民族融合的关键事件之一。
背景是原始社会末期,炎帝部落(神农氏)逐渐衰落,黄帝部落(轩辕氏)崛起。两大部落因生存空间、资源争夺及部落联盟领导权问题产生冲突。
战争过程是黄帝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部落联军,与炎帝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山西运城盐池附近)展开激战。据记载,战争持续多轮,黄帝部落最终击败炎帝部落。
这场战争的结果与意义在于炎帝部落战败后归顺黄帝部落,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此战并未导致一方消亡,而是促成了炎黄部落的融合,为后续共同击败蚩尤部落(涿鹿之战)奠定了基础,也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血缘和文化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观念的历史源头。
在炎黄故里:触摸文明的肇始
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新郑这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土地上。怀着对华夏文明源头的敬畏,聂部长陪同我踏入了炎黄故里景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事。
景区入口处,两座古朴的牌坊庄严肃穆,“炎黄故里”四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穿过牌坊,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核心区域,两侧的松柏郁郁葱葱,如同守护文明的老者,静静伫立了千百年。漫步其间,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
行至广场中央,炎黄二帝的巨型雕像豁然映入眼帘。聂部长说,你看炎帝神农氏手持稻穗,面容温和,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农耕文明的智慧;而黄帝轩辕氏则身披战甲,目光坚毅,尽显开拓进取的领袖风范。
可真是两位始祖并肩而立,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守护着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站在雕像前,心中涌起无限崇敬,正是这两位始祖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沿着步道前行,我们来到了始祖殿。殿内香火缭绕,前来祭拜的人们神情虔诚。殿中的炎黄二帝塑像栩栩如生,周围的壁画描绘了他们教民耕种、发明文字、创造音律等传说故事,每一笔都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勇气。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景区内的文化长廊也让人驻足。长廊里陈列着各种文物复刻品和历史资料,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到商周时期的礼器,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发展的脉络。漫步其中,就像穿越了时空隧道,亲眼见证了华夏民族一步步从蒙昧走向繁荣的历程。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景区里的“姓氏墙”。墙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姓氏,每一个姓氏都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我找到自己的姓氏,触摸着那冰冷的石刻,却能感受到血脉相连的温暖。原来,我们都来自同一个源头——中华民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根脉。
离开景区时,夕阳为炎黄二帝的雕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回望这片土地,心中充满了感动与自豪。新郑炎黄故里不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感受到了民族的魂。这份记忆将永远镌刻在心中,激励着我们传承文明、砥砺前行。
【编者按】在新郑炎黄故里,触摸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阪泉烽火熔铸的根脉在此鲜活,姓氏墙镌刻的血脉让每颗游子心找到归宿——来这里,与五千年文明撞个满怀。始祖荣光浸润的土地,既是寻根者的精神原乡,更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鲜活注脚。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