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民族危亡时刻,北平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作者: 刘俊杰 点击:337 发表:2025-08-04 09:49:35 闪星:0

摘要:民族危亡时刻,北平英雄的土地

  仅以此文,隆重纪念:卢沟桥事变88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隆重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题记

  亲爱新老朋友,您知道88年前,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何以砥柱中流,肩负民族大义,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促成29军抗战的嘛?你知道北平为何那么快陷落的原因嘛?你知道抗日烽火如何燃遍长城内外,太行山,冀中大平原的嘛?你知道平西、平北、平南、平东(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来龙去脉嘛?你知道八年抗战,八路军敌后亮剑的惨烈激战嘛?"


  一、依托太行山 平西抗日根据地 挺起民族的脊梁

  卢沟桥前面抗战爆发后,众多复杂原因,导致29军华北抗战失利,向南败退,丢失大片国土。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逆流挺进敌后,迅速开展敌后游击战。游客在参观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就可了解这段烽火硝烟的历史,艰苦抗战的进程。马栏,又名马兰,唐代圈放马匹之地,故此得名。在抗战的峥嵘岁月里,小小的马栏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被人们尊仰为“京西红村——马栏村”。1937年11月7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军区。1938年2月萧克将军在斋堂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包括七团、八团、九团、十团、十二团及十几支抗日游击队,活跃在冀热察抗击日寇。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是北京第一家以农民民宅建立的陈列馆,为北京市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保存完好,得益于马栏村村民。1997年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了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用房,并纷纷送来了珍藏多年的革命文物,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1997年7月7日,原冀热察挺进军司令——89岁高龄的萧克上将又回到了马栏村,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开馆剪彩。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栏村中一所民国初年修建的、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内,房屋四角磨砖对缝,大门在院子的东南角,贴墙影壁雕饰精美。萧克将军题写的“冀热察挺进军驻地”的匾额悬于门楣之上。

  伟大抗战精神: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面积为130平方米,收藏实物103件,图片175幅,再现了挺进军当年的战斗历程。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与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相比规模较小,但作为农民集资筹办的革命陈列馆,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1997年9月6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1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门头沟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品味着这首萧克将军豪情满怀的诗作,陈列馆的一件件展品带领我们回到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相关青年运动史

  1938年,党中央提出,在敌后建立半武装及武装组织。接着,中共晋察冀省委和冀中区党委先后提出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1939年4月,晋察冀边区青抗先的筹备总队部成立,许世平任总队长。7月,冀中区青救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了普遍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武装组织的决定。青年抗日先锋队纷纷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立,平西抗日根据地也成立了由各村16-23岁青年积极分子组成的青年抗日先锋队。1940年,日军万余人分十路进攻斋堂根据地,昌宛县模范队、青年抗日先锋队1500多人,在配合冀热察挺进军对日军进行反击战中,独挡由马栏方向进攻之敌,并与游击队配合抓捕日伪特务60多人,取得反扫荡胜利。同年,为补充主力部队减员,全县1100多青年组成子弟兵团集体参加了冀热察挺进军。在抗战最困难时期,青抗先、模范队挺身而出,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支前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抗击日军、巩固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平西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斋堂川抗日根据地所辖各村都有儿童团组织。儿童团设有宣传监督岗,当时抗日政府根据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制定了《国民公约》,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儿童团宣传监督岗为落实此项任务发挥了很大作用。很多老人回忆:“别看儿童团员年龄小,办事可严肃认真,背不过《国民公约》坚决不让你过岗。”儿童团的成立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平北抗日根据地 以海坨山为中心,艰苦卓绝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38年5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成立,6月挺进冀东途中留下一游击大队在平(北平)北坚持斗争。1939年初,冀热察挺进军相继派出部队和工作队,加强平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年冬,挺进军所属部队在白河两岸、黑河以西、延庆以北建立了6个小块游击根据地。1940年4月,挺进军第十团进入平北,与地方武装一起创建了昌(平)延(庆)怀(柔)、龙(关)崇(礼)赤(城)、龙(关)延(庆)怀(柔)、昌(平)怀(柔)密(云)4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年9月起,平北区部队粉碎日伪军4000余人对平北区连续80天的“扫荡”。12月,成立了中共平北地委,段苏权任书记。同时成立晋察冀军区北平军分区,司令员程世才(后为覃国翰),政治委员段苏权。1941年起,平北区军民多次粉碎日伪军较大规模的“扫荡”,坚持了龙(关)延(庆)赤(城)中心区的抗日斗争。1943年后,平北军分区改称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覃国翰,政治委员段苏权;刘道生任中共平北区委书记。平北军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根据地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平北抗日根据地同冀东抗日根据地互为犄角,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区、冀中区和平西区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轻的游客曾问:平北区域是哪里?一般指北平市(今北京市)以北,平(北平)承(德)铁路以西,平(北平)绥(远)铁路以北的长城内外广大地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日军侵华时期,此地区为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满洲国政府、伪蒙疆自治政府3个伪政权结合部,是日伪和国民党军政的敏感地区,同时也是八路军平西、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为战略必争之地。1939年11月,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提出了“巩同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做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平北游击战争: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时,所部第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留在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地活动,建立了昌滦密联合县抗日政府和一些抗日武装,粉碎过敌人的多次围攻,打了10余次胜仗,坚持了3个月的游击战争。第四纵队西撤,随后在平北活动的部队也相继西撤。 

  开辟平北根据地:1939年春,冀热察挺进军三十四大队奉命挺进平北,进入十三陵地区开辟根据地,但未站住脚,只坚持了1个月又返回平西。是年底,中共冀热察区委和冀热察挺进军根据中共北方分局指示,先后派部队挺进平北,创建了平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由20多名党政军干部组成的平北工作委员会进至昌平、延庆之间的后七村(沙塘沟、霹破石、景儿沟、里长沟、董家沟、铁炉、慈母川)一带,开辟了昌延抗日根据地,在昌平、延庆、怀柔等地,先后建立了十几人、几十人的游击队。4月下旬。八路军十团三营由平西进入平北,直插密云、滦平之间,进至石塘路至白马关一线,在长城内外、白河两岸开展游击活动。4月末,挺进军军部特务连进入平北,先在延庆大庄科一带活动,后转至千家店、东卯开辟根据地。5月28日,十团一营及团直属部队进至延庆南山沙塘沟,歼灭了来自昌平、黄花城、大庄科和永宁的200余名日伪军,后又全歼南天门琉璃庙之敌。十团一营与三营会合后,活动于丰宁、滦平、密云等地区。6月,冀热察挺进军再派七团进入平北,和八路军十团在平北与日本关东军第九独立守备队及伪满军进行了多次战斗,重创日伪军。到1940年7月,平北地区先后建立了6块根据地,成立了4个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延庆县大海坨深山区的南碾沟村成立了平北军分区,程世才任司令员,段苏权任政治部主任,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局面基本打开。 最为值得自豪的是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平北抗日军民,配合苏联红军,一举攻占张家口,是抗日战争中,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夺取的第一个省会城市。

  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位于赤城县大海陀乡官庄子村,此地地处原平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且地域开阔、交通便捷、风光秀丽,教育基地于2011年4月动工兴建,2012年9月告竣,历时1年零五个月。基地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军民抗战群雕等工程设施。“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 


  三、红色平南 插进日伪统治中心的一把尖刀

  平南抗日根据地,即北平以南的冀中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位于平汉线、北宁线和津保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区,泛指北平以南、平汉铁路以东、永定河以北、廊坊以西的广大区域,包括当时的大兴大部、宛平南部、固安押堤区、永清查马坊区、安次白家务、旧州及万庄一带、良乡窑上乡和涿县码头区。

  这一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该地既是日寇北平战略据点的近郊和统治的核心腹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对敌斗争的最前哨,同时又是连接晋察冀与察热辽两大解放区的通道枢纽。开辟平南,使其逐步由敌占区变为抗日游击区,进而建立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对于巩固发展冀中抗日根据地、最后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南苑失守,北平沦陷,平南地区成为敌占区。1938年2月,吕正操所部“人民自卫军”,派出独立第1团组成“北上先锋队”,前来大清河北开辟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4~5月间,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构相继建立。9月,在霸县成立了冀中第5军分区,朱占魁任司令员。 

  1939年春,冀中第5专署成立。1940年春,冀中第5专署划归冀北办事处领导(1941年划回冀中)。6月,大清河北党、政、军机构分别改为晋察第10地委、第10专署和第10军分区。1939年夏,在冀中五地委指示下,固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高沛(又名高泽洲)派来步云开辟永定河北的固安十一区,该区是宛平、固安、安次三县交界地带。7月,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成立;10月底,区小队成立;年底,固安十一区所辖26村相继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和群众抗日团体。  

  1940年2月,日伪“扫荡”大清河北,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被敌“蚕食”而解体。1939年1月,安次县县长李云升(又名李鸿奎)调宛平县工作,开辟宛平县抗日政府,11月,任命李云升为宛平县抗日政府县长,领导抗日斗争和建政工作;12月,在安次县的白家务、旧州一带,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宛平县基干大队;1940年1月,五分区主力27团进入宛平,协助地方开辟新区,到1940年春,相继开辟两个联区:宛平县抗日政府一区在永、安、固三县结合部,即北寺垡以东旧洲以西的仁和铺、小马坊一带;宛平县抗日政府二区在大、宛、安、固四县结合部,即平大公路以东,北至大辛庄,南至押堤一带。

  1941年秋,由于日伪加强了对边沿地区的统治,宛平抗日政府一、二区成为敌占区。1941年9月,冀中十地委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所辖区域打破县界划为三个联合县;撤销宛平县,其区域划为三联县(含永、安、宛、固、霸县各一部)二联区。由于形势日趋恶化,为保存抗日力量,二联区区级干部转移到永定河以南,未转移人员分散隐蔽在堡垒户家中,继续坚持地区斗争。 

  经过两年的恢复,到1943年,度过了最困难时期。1943年10月,冀中十地委副书记李斌、原二联县县委书记苏玉振等干部到永清县查马坊村,与先期到达的军分区司令员刘秉彦等会合,共商开辟平南事宜,决定撤销三联县二联区建制,成立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和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简称“七字工委”和“七字办事处”)。七字工委和办事处的成立,成为平南地区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工委领导下,开始建立区级政权为中心的建党建政工作,确定在原有活动基础的永定河沿岸组建第一、二两个联区。一联区包括固安县查马坊区和安次县白家务、旧州一带;二联区包括固安县押堤区和宛平、大兴南部的部分村庄。平南一、二联区大部在伪第一直辖行政区内,工作刚刚开始,就遭敌频繁“扫荡”,一联区遭到严重破坏,工委和办事处机关从一联区转移到二联区。平南抗日游击区的扩大与发展,是从二联区向大兴、宛平交界处挺进开始的。1944年1月下旬七字工委和办事处依托二联区的刘各庄、南化各庄、北化各庄、曹各庄等村,逐渐向北发展。3月,经中共冀中十地委批准,将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平南工作委员会(简称“平南工委”),将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改称平南办事处。

  1943年春,平南二联区已发展到北宁铁路以南、平大公路以东的南各庄、大辛庄、北顿垡、加禄垡一带的村庄;在涿、良、宛三县交界地带的永定河两岸相继建立起第三、四两个联区;冀中十分区派刘秉彦率四十三区队两个大队来到平南,驻防长安城,到永定河东岸开展对敌斗争。不久,四十三区队化装袭击榆垡据点,又攻克了白家务据点,逼退了南各庄、田古营、北寺垡之敌,一联区的工作得到恢复。1944年5月,平南抗日根据地开始重点向路北的青云店发展,为加强对路北的领导,建立了五联区,并组建了区小队,其活动区域不断扩大,青云店、采育一带部分村庄建立两面政权,并向海子里发展。 

  1944年10月,建立平南县,原平南办事处区域归平南县管辖。平南县的建立,标志平南一带已由敌占区变成了抗日游击区,五个联区都建有区小队,并设有抗联会、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干部及部队在一些村庄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活动,若干小块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建立起来,县、区、村三级政权逐步建立起来。1944年12月中旬,四十三区队四大队与平南县大队合编为平南支队,下辖两个大队,计300余人。

  1945年3月,中共冀中十地委、十专署决定撤销平南县,将平南县划分为大兴和涿良宛两县;同时将旧州、白家务及万庄一带归回原安次县,查马坊区归回永清县,固安押堤区划归涿良宛县。武装任务仍由平南支队负责。4月,以平南支队一个排为骨干,与部队分区小队组建了大兴县武工队。大兴和涿良宛两县的建立,加强了对该地区的领导,对敌斗争得到了深入发展。大兴、涿良宛两县大队配合平南支队,积极主动向敌人展开了进攻,截止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兴、涿良宛两县除铁路沿线及南苑仍被敌占领外,大部成为解放区。平南抗日根据地自形成至抗日战争结束,先后建立的政权组织及沿革如下: 

  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

  1938年7月成立,区长来步云,民政助理员吴国祯,实业助理员范纪栖,教育助理员吕善桐,粮秣助理员白云鹏,财政助理员闫哲(又名李智)。10月底,区小队成立,小队长武广居。年底,所辖26村相继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和群众抗日团体。1940年2月,日伪“扫荡”大清河北。3月,区长来步云和助理员吴国祯被捕。1940年夏,固安十一区区小队被日伪“讨伐队”打垮,平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固安十一区抗日区政府被敌人“蚕食”。 

  宛平县抗日政府

  1939年1月,安次县县长李云升(又名李鸿奎)调宛平县工作,深入宛平、大兴部分地区开辟工作。11月,宛平县抗日政府成立,五专署任命李云升为宛平县县长。12月,在安次县的白家务、旧州一带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宛平县基干大队,大队长李云升(兼),副大队长陈廷奎。

  宛平县抗日政府在五分区主力部队配合下,活动于小马坊、仁和铺、北寺垡一带,后又向大辛庄、南各庄、押堤一带推进。到1940年春,相继开辟两个联区:一区在永、安、固三县结合部,即北寺垡以东旧洲以西的仁和铺、小马坊一带。区长赵建华(又名齐哲);二区在大、宛、安、固四县结合部,即平大公路以东,北至大辛庄,南至押堤一带,区长王志刚,区农会主任刘孟几(又名刘福春)。

  1940年2月,史珍任中共宛平县委书记兼县基干大队政委。11月,刘孟几秘密深入刘各庄村,发展了李广林等4名党员,成立了大兴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41年,日伪加强了对边沿地区的统治,宛平一、二区成为敌占区,只有少量地方武装和地方干部隐蔽活动。1941年9月,冀中十地委将所辖区域打破县界划为三个联合县;撤销宛平县,其区域划为三联县(含永、安、宛、固、霸县各一部)二联区,区委书记吴哲,区长王志刚、赵建华。由于敌人的清剿,二联区区级干部转移到永定河南,少部分无法转移的同志分散隐蔽,继续坚持地区斗争。 

  大宛安永固涿良工委和办事处

  1943年10月,冀中十地委决定撤销三联县二联区建制,成立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和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简称“七字工委”和“七字办事处”),工委书记苏玉振,办事处主任兼工委委员刘广钰,军事委员刘立甫,敌工委员徐溅;四十三区队一大队继续在平南地区活动,郑生便衣队由办事处指挥。七字工委和办事处的成立,成为大兴地区抗日斗争的一个转折点。在工委领导下,在永定河沿岸组建第一、二两个联区。一联区包括永清县查马坊区和安次县白家务、旧州一带,区长王继三;二联区包括固安县押堤区和宛平、大兴南部的部分村庄,区长赵建华。

  1944年1月,日伪频繁“扫荡”,一联区区长王继三叛变,一联区遭到严重破坏,工委和办事处机关转移到二联区。3月,中共大宛安永固涿良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平南工作委员会(简称“平南工委),将大宛安永固涿良办事处改称平南办事处。春,平南二联区已发展到北宁铁路以南、平大公路以东南各庄、大辛庄、北顿垡、加禄垡一带的村庄;在涿、良、宛三县交界地带的永定河两岸相继建立起第三、四两个联区。1944年8月,在北宁铁路以北建立五联区,区委书记李金声,区长赵建华,并组建了区小队,其活动区域不断扩大,青云店、采育一带部分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并向海子里发展。

  红色平南县,坚持敌后抗战的力量中坚

  1944年10月建立,原平南办事处区域归平南县管辖。苏玉振任中共平南县委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平南县县长闫占鹏,下设民政、财政、实业、教育四科。平南县的建立,标志平南一带已由敌占区变成抗日游击区,五个联区都建有区小队,并设有抗联会、农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干部及部队在一些村庄可以公开或半公开活动,若干小块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建立起来。同时,以四十三区队一个排为骨干,抽调各区小队一部分人,建立了平南县大队。12月中旬,四十三区队四大队与平南县大队合编为平南支队,支队长白宗善,副支队长刘启才,政委苏玉振(兼),副政委王嘉钰。支队下辖两个大队,计300余人。

  1945年3月,撤销平南县,将平南县划分为大兴和涿良宛两县。大兴县委书记苏玉振、县长阎占彭;涿良宛县委书记刘浩,县长马迅;同时将旧州、白家务及万庄一带归回原安次县,查马坊区归回永清县,固安押堤区划归涿良宛县。4月,以原平南支队一个排为骨干,与部队分区小队组建了大兴县武工队,队长马波,政治指导员王烽台。大兴和涿良宛两县建立后,大兴设五个区,一区青云店、二区采育、三区礼贤、四区黄村、五区南苑;涿良宛县设四个区,即一区涿县码头、二区良乡窑上、三区宛平庞各庄、四区宛平榆垡。县区两级党政和群众组织逐渐健全。大兴、涿良宛两县大队配合平南支队,积极主动地向日伪展开了进攻,迎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四、平东(冀东)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敢于亮剑的热土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冀热边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部署,开始在冀东创建抗日根据地,大概分为腰带山根据地、鲁家峪根据地、盘山根据地,到抗战胜利,大体经历了创建、坚持和巩固发展三个阶段。

  1937年8月,洛川会议提出红军在冀东以雾灵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1938年,由于冀东抗日暴动的受邓华、宋时轮决策的影响,成果未能巩固,创建根据地的任务没有实现。1939年10月,建立了冀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丰润滦县迁安),同时组成中共丰滦迁联合县委员会。

  1940年初,着手创建游击根据地时,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冀东军分区党分委接受以前只注重地理条件,忽视群众条件而失败的经验教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执行中央指示,重新考虑并践行冀东游击根据地的选址问题。 

  1939年创建根据地时,首先开辟的并不是长城外的雾灵山区,而是长城里的腰带山、鲁家峪、盘山地区,而且始终以这三个地区为中心向四外扩展。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定。选择根据地应是群众条件与地理条件并重。从这两方面条件来看,口内(长城以内)较口外(长城以外)有利。

  因冀东地区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冀东党的基础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群众,主要是在口内之遵化(今遵化市)、迁安(今迁安市)、丰润(今丰润区)、滦县(今滦州市)、玉田(今玉田县)、蓟县(今蓟县)、平谷(今平谷区)等县。这里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较口外高,相对说日伪的统治较口外薄弱。所以,根据地的选择,主要是在口内。口外日伪‘满’统治则较强,虽有山地的好条件,但已被日伪‘满’统治了七八年之久,控制极严,部队不易站脚。而人民条件、经济条件、党的基础均不如口内好。况且绝大多数干部和战士都是在冀东土生土长的,与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先在口内建设根据地,可以迅速站住脚,有事半功倍之效。 

  腰带山、鲁家峪和盘山三个地区都靠近通唐公路北侧不远的浅山区,游击队以这些游击根据地为支撑点,以通唐公路为战略轴线向四面出击。向北可跨长城进热南,向东可渡滦河达滦东,向南向西可下冀东平原,进逼北宁铁路线,威胁平、津、唐三城市。但由于这三块游击根据地靠近日伪军的重要据点和交通干线,所以只能临时安顿些军械所、卫生所、报社等后方机关,成为部队暂时休整的隐蔽地。而领导机关则长期随军游击活动,即当时所说“背包里的政府”“马背上的司令部”。这些游击根据地,自建立之初便不断遭日伪军袭击,在后来日伪军多年的“扫荡”进攻中,又总是受到重点摧毁,所以被迫不断转移流动。至于各县的小片游击根据地,也是不断地迁移。在这样高度流动中建设和坚持多块、小块临时游击根据地,是冀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

  腰带山游击根据地。腰带山位于丰润县北部,是燕山余脉的主峰,海拔648米,东西横贯7公里,山体面积24平方公里。山内悬崖峭壁,沟壑纵横,地形非常险要。山体周围村庄密集,是丰润、滦县、迁安三县交界处以这座山为中心的游击区,也是1938年冀东抗日暴动的中心区。四纵和抗联西撤后,八路军一支队和抗联余部,始终在这一带活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1939年10月,建立了冀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丰润滦县迁安),同时组成中共丰滦迁联合县委员会。但游击区仍局限于山区,且没有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阁老湾会议后,周文彬、丁振军、刘诚光率部进入该地区,与早在这里活动的陈群会合,同当地干部和游击队一起,积极出击作战,肃清土匪,稳定抗日秩序。

  同时,地方党组织和政权也加强工作,建成了以腰带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大力向四周扩大游击区。在腰带山前后,向南、向东、向北发展扩大了3个区,在部分村设立办事员、村武装班长,成立青年报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同时派出游击队和地方干部向唐山、北宁铁路及其以南地区隐蔽发展,开辟多块隐蔽游击区。

  鲁家峪游击根据地。遵化县鲁家峪地处丰润、玉田、遵化三县交界处,面积15平方公里,共1万多口人。中心村鲁家峪是个很大的山村,有400多户。这里山势复杂,号称“九沟十八峪”,有许多火石洞可供隐蔽,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当时鲁家峪土匪、日伪军、汉奸及日本浪人活动猖獗。阁老湾会议后,李运昌、徐志率领开辟该地区的党政干部和游击队进入鲁家峪,从消灭土匪、锄奸反特、打击镇压反动分子、清除地痞流氓入手,安定社会秩序,得到群众拥护。继而通过上层关系,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恢复建立党的组织,组建青年报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团体。领导群众与当地顽固上层分子、伙会民团首领进行斗争,揭露他们借抗日之名,勒索群众,贪污自肥等罪恶,打击其反动气焰。改组政权组织,树立起抗日群众的优势。培养了以武装班长、区小队长、妇救会主任、妇女委员等为代表的一支200多人的抗日骨干力量。在党组织领导下,家家是哨所,户户是堡垒,形成全民总动员进行抗日斗争新局面。鲁家峪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后,即以此为中心向西、向北发展成两大片游击区,使之成为与西部盘山、东部腰带山两块根据地相联系的重要枢纽。1940年1月至2月间,相继建立了遵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丰(润)玉(田)遵(化)联合县办事处。遵化县抗日民主政府辖遵化城西、城南地区,约300多个村庄。丰玉遵联合县办事处,下设3个区,辖遵化县鲁家峪、党峪以南至丰润县城以北及玉田县城以东一带地区,约200多个村庄。3月,办事处改为抗日民主县政府,同时建立中共丰玉遵联合县委员会。

  1940年12月,由于腰带山、鲁家峪两块游击根据地不断向北开辟发展,在沿长城一带遵化、兴隆两县间的洪山口,迁安县三屯营、潵河桥(今属迁西县)和滦河北与东五堡一带地区,建立了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政府,辖4个区,200多村庄。1941年,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后勤供给处、救国报社、电台以及修械所、炸药厂、被服厂等十几个机关单位相继迁到鲁家峪,这里一度成为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

  在开辟腰带山、鲁家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同时,根据阁老湾会议精神,对冀东西部的盘山也进行了开辟。1940年2月,包森、李子光带领游击队和一批地方干部先后到达盘山,首先整顿在盘山活动的小股游击队,加强纪律性,提高战斗力。然后全力进行剿匪,稳定盘山一带的社会秩序,使群众的抗日热情高涨起来,随之着手建立抗日政权和群众组织。并以其为依托,游击队频频出击,在蓟县、平谷、密云、三河、宝坻等县,发展扩大了大片游击区。4月15日,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政府和中共蓟平密联合县委员会成立。

  随着以冀东腰带山、鲁家峪、盘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的逐步扩大,冀东的游击区域有了很大发展。到1940年6月初,已开辟出遵化县城北、遵化县和蓟县边界、迁安县境内滦河北、丰玉遵边界的鲁家峪、丰滦迁边界腰带山、蓟县盘山、平谷县鱼子山、兴隆县雾灵山等多块小块游击区。

  在冀东初步形成东西两大块游击区。东部,以鲁家峪、腰带山为中心,东起滦河,西至玉田县城东,长约60公里。南起北宁铁路,滦县境,北至兴隆县、承德县境,长约100余公里。西部,以盘山为中心东自遵化县马兰峪附近,西至白河东,长约80公里。南起蓟县、三河县境,北至兴隆县,长约60公里。两大片游击区建立了5个抗日县政权,1600个抗日村政权,人口近百万。共产党组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区共产党员发展到1300人。为加强对冀东地区抗日政权领导,1940年7月4日,根据晋察冀边区政府命令,撤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东办事处,建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冀东专署),焦若愚任专员。

  在创建游击根据地和扩大游击区过程中,冀东党政军民不断遭到日伪军疯狂进攻,斗争异常艰苦,许多党的优秀干部英勇牺牲。1940年2月间,日伪军“扫荡”丰滦迁地区,在迁安县二拨子(今属迁西县)战斗中,丰滦迁联合县政府第一任县长芦启明牺牲。6月4日,在腰带山南麓郭庄子战斗中,第十三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陈荻和供给部长阎锡九牺牲。6月8日,第二任丰滦迁联合县政府县长魏春波在迁安县王庄子南山战斗中牺牲。魏春波是迁安县西庄村(今属迁西县)人,在抗日斗争中,他四处奔波,宣传抗日,组织发动群众,为抗日大业,全家先后有五位亲人在抗日斗争中牺牲。后来,冀东军区为魏春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敬献大幅挽联:“为革命牺牲一切,毁家纾难,死兄死弟死妻死侄,鲜血洒遍燕山麓;与倭寇搏斗数年,损躯殉国,成仁成义成英成烈,勋献洋溢滦水滨”,深切悼念这位为抗日献身的烈士。


  五、八路军敌后亮剑 日寇闻风丧胆           

  1942年,日军侵华战争处于最为残酷的战略相持阶段。为了扩大战果,诱降抗日不坚定分子,日军在军事占领的同时,加大了政治诱骗。侵华日军暗中决定:在冀东搞一次军事视察活动,宣传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所谓“战绩”。孰料,情报被我方侦得,虽说是敌众我寡,日军及伪军数倍于我,但我冀东部队在民族危亡时刻,不畏强敌,敢于亮剑,万马军中,敢于突袭,取敌将首级,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令日军闻风丧胆。

  查阅史料:日酋判断,攻击视察团的部队,是八路军冀东分区李运昌所部。匆忙中,敌酋判断挑战皇军的土八路,约四五百人,但所属何团不明。据敌酋事后回忆,危急时刻,八路军战士,端着简陋的武器步枪、高举手榴弹,曾一度冲至日军师团长近前,日军狼狈不堪,惊慌失措,师团长拔刀准备剖腹,免做俘虏,师团参谋当即拔刀,保护了师团长……

  八路军以少击多,一营兵力突袭日军将官视察团,土八路挑战日军精锐:79年前,八路军如何反扫荡?以弱胜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骄横日军 组成阵容豪华视察团

  1942年4月,驻守河北的日军第27师团,为消灭警备区内的八路军,以师团主力并配属伪军第2、第4、第7集团,共约3万日伪军兵力,对冀东一带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进行残酷的大规模的 “三光政策”扫荡作战(日军称为“冀东作战”)。兵力只有数千的八路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地反击日军,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军的进攻。

  侵华日军第27师团师团长原田熊吉中将,是个非常自负的家伙,连续多年在华作战,他看到日军士兵厌战情绪日增,为了提振日渐沮丧的士气,他决定率领师团司令部内高级军官,一起秘密视察冀东警备地区的一线战斗联队、大队,意在鼓舞士气。

  同时,与第27师团司令部人员一起,前往秘密视察的,还有天津特务机关长雨宫少将、治安军(伪军)军事顾问高羽麻二大佐,视察团具体成员构成如下:日军第27师团长:原田中将、随员福间参谋,日军第27师团步兵团长:铃木启久少将(相当于步兵指挥官,指挥该师团3个步兵联队)、随员炭江副官,天津特务机关长:雨宫少将,驻屯步兵第一联队长:田浦竹治大佐、本部随员田岛大尉,治安军(伪军)总署军事顾问:高羽麻二大佐。日军为了保护视察团内日军高级军官的安全,除组织精密,还配备武器精良,阵容强大的视察团保护卫队,由驻屯步兵第1联队第1中队、第2重机枪中队一个小队(重机枪、大队炮各1个分队)以及治安军1个营组成,共计八百余人,其中日军200余人、伪军600余人。

  7月11日,日军视察团一行,由唐山出发,经过丰润、遵化抵达迁安。在迁安休整、吃饭后,准备经沙驿至古冶,坐火车赴第27联队驻扎地。日军视察团的这一动向,早已被冀东地区的八路军情报人员所得知,但情报不够准确。由于当时日军的扫荡攻势,依然持续,加上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并不知道这伙日军是由1个中将、2个少将、2个大佐组成的“豪华”视察团,因此只派出第13团第3营,不足日军的一半,伏击这股日军。

  当日军视察团沿迁安——野鸡坨——沙河驿道路,向野鸡坨前进途时,发现大杨官营到邵家营之间的道路,早已被破坏,视察团的汽车、卡车无法行驶,只好沿西侧田地向沙河驿前进。为保证视察团的安全,日军第1中队,派出尖兵向前方侦查,当日军侦查部队前进约100米时,早已埋伏在周围的八路军第13团第3营官兵,早已埋伏在此,借助有利地形,突然横空杀出,机枪、步枪突然开火,果断对日军视察团发起了突袭。

  以少胜多 八路军奇袭视察团

  虽说八路军武器简陋,兵微将寡,但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果断亮剑,打得日军措手不及。骄横的日军,发现突遭埋伏,第27师团步兵团长铃木启久少将,惊慌中马上下车,指挥第1中队作战。同时他命令第2机枪中队,在师团司令部前架好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重机枪,周边日军士兵,步枪全部上好刺刀,随时保护日酋原田熊吉中将和天津特务机关长雨宫少将的安全。

  激战中,铃木启久的副官炭本,想到侧面侦察第1中队与八路军交战的情况,结果八路军第13团2营一部官兵,突然向那一带投掷手榴弹,同时一部分兵力,虎口拔牙,直接从日军第1中队的空隙处,猛然穿插到日军第27师团司令部前方,直逼日军指挥部要害。

  危急时刻,日军炭江副官匆忙中赶来,他带着四五名日军士兵,回防到司令部位置附近,保护原田中将。关于当时的交战情况,日军部队史《支那驻屯步兵第一联队史》写道:“在此以前,望见治安军于西北方高地约3公里附近,与敌交火,战况对治安军不利,治安军正逐步后退。步兵团长命田岛大尉,向与前面之敌交战中的中野第1中队,传达支援治安军的命令。田岛大尉冒着弹雨,从容穿过阵地,向中野中队进行了传达…… 此外,吉野少尉将行军纵队后卫的重机枪、大队炮,急速调到前面。

  此刻,他隐瞒了身上的战伤,冒着敌人的弹雨,指挥两分队作战…… 同行的治安军为投入战斗,部队展开中,军事顾问鹰羽大佐身中流弹,不幸阵亡(实为高羽麻二大佐,该书误记为鹰羽大佐),日军指挥官,询问手下,前来伏击的对手是哪个部队,判断敌人是李运昌部队,兵力约400—500人,但所属何团不明。”

  由于日军在第27师团司令部前方布置了70毫米步兵炮和重机枪,对于连步枪子弹都缺的八路军来说,这是一道难以突破的火网。但八路军战士并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面对八路军猛烈的攻势,负责护卫的一个营的伪军,不是被打死、就是溃散逃跑,就连军事顾问高羽麻二大佐,也被作战中,被八路军击毙(按照日本陆军惯例,若以大佐军衔阵亡,战死后会追晋为少将)。

  伪军溃败后,护卫日军视察团的就剩第1中队和机枪第2中队一部了。得知事态严峻的原田熊吉中将和铃木启久少将、雨宫少将,纷纷都做好了切腹自尽的准备,周边护卫士兵也做好了玉碎的打算。就在日军山穷水尽的时候,日军第27师团一部兵力,从后方赶来救援视察团,这才导致八路军第13团第3营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为了避免被日军增兵包围,八路军只好避其锋芒,全营撤退。

  此役,八路军第13军分区一部曾一度包围了日军视察团指挥部,不畏强敌,以少胜多,勇猛顽强伏击了800余日军和伪军,击毙视察团内1名大佐,一度导致1名中将、2名少将险些丧命。要知道,在此前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军投入兵力几十万,也只击毙了三名日军大佐。

  而此次虎口拔牙,八路军伏击打得十分漂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这次冀东反扫荡的伏击战,堪称战果辉煌。此役虽然八路军因为兵力单薄,武器落后,没能将视察团的日军高级军官一网打尽,但重创了冀东日军和伪军,日伪军由此闻风丧胆,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日军“复仇部队”被八路军包饺子

  死里逃生的原田熊吉中将为了找回面子,报复李运昌的第13军分区,命令驻屯军第一联队,组织兵力对李运昌所部进行讨伐作战。然而,数日的讨伐作战,日军损兵折将,完全找不到八路军主力。讨伐部队不得不于7月19日结束任务,各个中队返回原驻地。

  与此同时,田浦竹治大佐命令讨伐部队中野第1中队、小川第7中队约200人护送前一天遭到八路军攻击,在沙河驿站避难的治安军(伪军)给养驮马队,运输物资至王家店子村。按照联队命令,第1中队为前卫,治安军驮马队为本队、第7中队、机枪第2中队一部为后卫。沿沙河驿——榛子镇道路,护送治安军给养驮马队,到上五岭的岔道口王家店子村后,各自归队。

  下午15时,后卫部队第7中队(70余人)乘坐卡车,由沙河驿出发,当行驶到干河槽庄时,伪军给养驮马队突然遭到李运昌指挥的第11团战士的攻击。惊慌失色的伪军,慌忙放走驮马后,争先恐后地往白云山方向逃跑。后卫队第7中队立即展开,留下1个分队10余人由渡边军曹指挥,负责保护卡车。

  日军第7中队以中泽小队为右翼、永井小队为左翼,机枪第2中队一个小队以1挺重机枪,部署在永井小队左翼、另一挺重机枪则部署在中央指挥班前,对八路军发起反击。担任前卫的第1中队士兵,看到去五岭的岔路口王家店子村,就在干河草庄前方约500米处,因而认为已经完成护卫任务,于是汽车兵为逃命,一脚油门踩到底,卡车以最快的速度开走。行驶到榛子镇一带,休息了一段时间。其中第1中队长对手底下的人说道:“小川队(第7中队)很快就会从后面跟上来。”但此时,日军第7中队、机枪第2中队一部,早已陷入八路军的包围之中。

  本来日军还指望伪军能加入战斗,便冲进干河槽庄内,占据有利地形。结果伪军不战而逃,导致日军完全陷入八路军的包围。激战仅仅2个小时,这股日军就被李运昌指挥的八路军第11团歼灭殆尽。

  根据《八路军—表册》第471页记录,整个战斗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一部毙伤日军100余人、毙俘伪军一部,缴获步枪160余支、轻、重机枪12挺、掷弹筒4具,自身伤亡50余人。而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六军军史》第29页记载,整个战斗八路军缴获轻、重机枪7挺、掷弹筒2具、长短枪百余支。

  由于日军第7中队、机枪第2中队一个小队,全被八路军全部歼灭,因此日军部队史里没有详细描述整个作战的经过。在《支那驻屯步兵第一联队史》一书中简单地记录道:“激战数小时,终于耗尽了全部子弹。在这次战斗中,第7中队的小川平少尉,永井正雄准尉等46人,第2机枪中队的秋山武之助见习士官、根岸文治军曹等12人壮烈战死。

  不仅如此,护卫卡车的1个分队,摆脱敌人的攻击,随卡车一起回到了沙河驿。第2机枪中队的昭和上等兵等2人,不顾受伤,把枪埋在土中,于次日清晨挣扎走到榛子镇第7中队本部,报告了小川第7中队覆灭的消息。传令兵新井周治一等兵经过殊死的努力,背负中泽小队长直到深夜才挣扎走到沙河驿。”可见多么的狼狈。

  日军第7中队被八路军全部歼灭,加上之前日军视察团被伏击,战死陆军大佐一名。导致日军第27师团的士气受到很大的打击。在整个冀东作战中,日军第27师团战死221人,据了解:一般日军战史记录的损失都缩水2—3倍,日军第27师团战死人数保守估计为500余人,战伤人数一般为战死人数的2—3倍,那么日军第27师团,在这次作战中共伤亡1500余人。日军第27师团在1942年总兵力为14550人,一线战斗兵约7000人,这次作战直接使日军损失20%的战斗兵力。

  冀东八路军,坚持敌后独立自主的人民战争,一次次重创日军,彰显了冀东人民的抗日决心。而在武汉会战时,面对数十倍兵力于自己的国民党军,第27师团也不过仅仅伤亡2742人。在装备上,八路军远远不如国民党部队,连最起码的子弹都缺;在人数上,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也不过三四千人。但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八路军却取得了远超国军的战果。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自然破灭。

  对于八路军这次反扫荡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六军军史》写道:“1941年至1942年,是敌我斗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也是冀东根据地极端紧张、困难的时期。由于我冀东党政军民,在党中央和晋察冀分局的领导下,根据毛主席坚持敌后斗争的战略方针,对敌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粉碎了敌人数次‘治安强化运动’,渡过了难关,使根据地逐渐走向恢复和发展……打击了敌人气焰,歼灭了大量敌人,积蓄与发展了自己的力量,保卫了根据地。”


  今年,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日,我们回眸这段历史,重温伟大的抗战精神,八路军面对数倍日军,敢于亮剑,不怕牺牲,先烈们蔑视困难,挑战强敌的精神,倍感光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纪实聚焦北平周边四大抗日根据地,回溯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峥嵘岁月。通过冀热察挺进军的坚守、平北军民的卓绝斗争、平南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及冀东八路军的亮剑精神,串联起敌后抗战的关键节点,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先烈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精神的崇高致敬。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