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铭记抗战历史 共襄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 大象无形 点击:215 发表:2025-08-03 09:34:30 闪星:1

  上海既是繁华的现代都市,更是镌刻着英雄记忆的城市。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四行仓库,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密码。今年春节客居沪上,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避开人潮,专程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弹痕累累的墙下追寻那段悲壮历史。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这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静静地矗立于上海苏州河畔,墙上斑驳的弹孔如同历史的眼睛,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接近尾声,为掩护主力撤退,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的420名官兵(对外号称“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奉命坚守四行仓库。面对数倍的日军,他们凭借仓库的坚固防御,与敌人展开了四天四夜的殊死搏斗。

  展厅布置分为“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及尾厅等部分。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报纸、史料、沙盘模型、微缩景观、油画雕塑等,全方位展示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生动再现了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文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影像,将人们带回那个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年代……

  踏进展厅,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团长谢晋元写给妻子的遗书碑。“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碑上的字迹因岁月有些模糊,但“为国不能顾家”的笔画依然遒劲有力,仿佛能看到写下时的决绝。遗书表达的不仅是谢晋元个人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了全体“八百壮士”的共同信念。他们抱定了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决心,以必死的信念抗击日军。正是这种不怕牺牲坚持到底的伟大精神,不断激励着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

  在“战士群像”展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封封与亲人诀别的家书,格外令人动容。他们中有的刚满18岁,有的是家中独子。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毅然穿上军装,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一封泛黄的家书,字迹已经模糊,“儿今奉命守仓库,此为国家大事,虽死不辞。若儿牺牲,勿念勿悲,家国安宁,便是儿所愿”。简单的话语,藏着多少对亲人的眷恋和对民族的赤诚。

  战斗中,日军集中火力轰击仓库西南角,墙体被炸开了一个缺口,数名日军趁机从缺口攀爬而入。眼看阵地即将失守,此时年仅21岁的战士陈树生毫不犹豫地抱起数枚手榴弹,拉燃引线,高喊着“中国不会亡”,从仓库窗口纵身跃入正在攀爬缺口的日军中。一声巨响,陈树生与多名日军同归于尽。讲解员说,这场战斗中,战士们没有后退一步,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他们的坚守,不仅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展厅中有一面墙,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牺牲战士的名字,而有些只能以“无名战士”来代替。但正是这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日的和平。

  在“民众支援”展区,我们看到了更加令人动容的画面:苏州河对岸的上海市民,冒着炮火向仓库投掷食品、药品;爱国学生自发组织募捐,将筹集的物资想方设法送到战士手中;租界里的中外记者用镜头记录下战斗的瞬间,让“八百壮士”的事迹传遍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抗日战争从来不是孤立的战斗,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抗争。从军人到百姓,从老人到孩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共同的家园和民族的尊严。这种万众一心的力量,正是我们战胜强敌和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

  四行仓库保卫战虽然只是一场小型战役,折射出的却是整个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伟大。抗战14年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苦难:国土沦陷、家园被毁、亲人离散……但无论多么艰难,中华人民从未屈服,亿万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八百壮士”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

  随着战局恶化,为保存实力并配合“持久抗战”,加之国际舆论关注减弱,“八百壮士”于1937年10月31日撤退至公共租界一块废弃营地,随即被租界当局解除了武装,成了“孤军营”。羁留期间,部队在谢晋元团长的带领下坚持军事化管理,每日出操、训练、学习,拒绝日军和租界当局的威逼利诱,始终保持抗战姿态。他们还通过生产自救(制作手工艺品出售)维持生计,并多次拒绝日伪的劝降。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叛徒刺杀身亡,引发全国哀悼。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公共租界,孤军营被解散,士兵被分批强征为苦役,部分人被送往东南亚、太平洋岛屿从事劳役,少数人逃脱后继续投身抗战……

  抗战已成历史,但令人欣慰的是纪念馆内参观的人却是络绎不绝:有老人和孩子,有当地人和外地人,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大家不约而同来到这里,了解这段悲壮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日前,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来上海专程参观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念馆,进行实况转播。两岸同胞同追英雄记忆,更印证了抗战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一群群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他们认真听着讲解,在英雄的名字前驻足默哀,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誓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八百壮士”的雕像前深深鞠躬,眼眶里满是泪水。在参观过程中,那些图片、文字、音像、实物、场景……一次次让我深深感动并热泪盈眶:战前动员、集体写遗书、市民的捐助与声援、与日军同归于尽的陈树生、“孤军营”中的坚守……这些血与火的瞬间,不仅是战争的记录,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内核。“历史会模糊记忆,但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展厅结束语)从抗战时期的“爱国、团结、牺牲、奋斗”,到新时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民族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走出战斗场景展区,现代展区的画面与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屏幕上播放着今日上海的繁华景象:苏州河畔高楼林立,四行仓库外面车水马龙,孩子们在阳光下嬉笑奔跑……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当年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如今已绽放出蓬勃的生机。纪念馆的设计者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四行仓库的西墙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炮洞和弹孔,它与对岸现代化的建筑群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设计在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和平来之不易,盛世更需珍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走出纪念馆,苏州河两边一派祥和宁静,当年战士们守护的“家国安宁”,如今已化为街头的烟火、孩子的笑脸,而这份和平的守护,正是民族复兴路上最坚实的底气。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而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每一个人的努力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携手前行,用奋斗书写民族复兴新的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奋进的动力。我们唯有赓续这份红色血脉,才能在复兴路上行稳致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四行仓库,是上海这座城市英雄记忆的象征。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者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用文字重现了那段悲壮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八百壮士”的英勇无畏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文章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激励。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力量,缅怀先烈是为了开创未来。在新时代,我们应将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珍惜和平,携手奋进,为民族复兴汇聚力量。推荐阅读。编辑:冬青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