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话说“三打祝家庄”

作者: 刘迁 点击:410 发表:2025-08-07 09:55:28 闪星:0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一段曲折而精彩的情节。

梁山军攻打祝家庄,并非无缘无故。《水浒传》第四十六回,石秀帮助义兄杨雄杀了奸夫淫妇后,计议去投奔梁山,马上又有时迁加入,一同前往。

时迁,擅长飞檐走壁,人称“鼓上蚤”,是个鸡鸣狗盗之徒。若非这个好惹祸的时迁,大概也不会引发出“三打祝家庄”的后文来。

且说杨雄等三人在投奔梁山的路上,途经祝家庄附近的独龙冈,在时迁的主使下,把当地一个客店报晓的公鸡给偷吃了。店主发现后,三人不但不认错,还死不承认。三人觉得身单力孤,便火烧店房,连夜走脱。这个小客店位于祝家庄附近,自然会趋炎附势于势力庞大的祝家庄,而祝家庄也自会“好狗护三邻”。店家吃了亏,便求助于祝家庄。祝家庄遂派出庄丁追赶,那个不争气的时迁被庄丁抓去,杨雄、石秀二人侥幸逃脱。

杨、石二人一路奔波,行至天明,在一家酒店用餐时,遇见了旧日相识杜兴。原来,杨雄曾经救过他命的。交谈中,时下是李家庄总管的杜兴介绍了祝家庄、扈家庄和李家庄的联盟关系,以及一些基本情况。因为杨雄是杜兴的救命恩人,杜兴也愿意帮忙,便把杨、石二人引见给了庄主李应,想通过主人的面子,从中周旋化解梁子,解救时迁。岂料,时迁被捉后,在祝家人面前大言不惭的把自己等三人说成是梁山好汉,引起了祝家庄的反感。李应是一个江湖上有一号的人物(后来在梁山泊排座次时位居第十一位),仗着同祝家的老交情,两次致信祝家庄庄主祝朝凤,均碰了钉子。李应大失颜面,便亲自去讨要人质。李应与祝家三公子祝彪话不投机,动起手来,结果李应膀臂中箭。这一来,李应就没有能力再管此事了。祝彪的这一箭,不但得罪了李家,而且拆散了三家的联盟。

李应受伤,解救时迁无望。杨、石二人只好求救于梁山。杨、石二人到了梁山,向众位头领叙述了前情。晁盖听后大怒,喝叫:“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各位,这晁盖为什么大怒啊,为什么要杀了他俩呢?二位在叙述前情时,也介绍了祝彪对梁山的大不敬的态度,晁盖为啥如此呀?说实在的,这要搁我是梁山之主,我也会主张杀了他们。为什么呢?原文是这样写的,晁盖道:“俺梁山好汉,自从火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锐气。新旧上山的兄弟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今日先斩了这两个,将这厮首级去那里号令,便起军马去,就洗荡了那个村坊,不要输了锐气。孩儿们快斩了报来。”晁盖的反应是很正常的,你们这样做,不是坏了我们梁山好汉的名声吗?这还是我们梁山的“初衷”吗?

然而,城府很深的宋江却是另一番言词:“不然。哥哥不听这两位贤弟却才所说,那个鼓上蚤时迁,他原是此等人,以致惹起祝家那厮来,岂是这二位贤弟要玷辱山寨?我也每每听得有人说,祝家庄那厮要和俺山寨敌对。即目山寨人马数多,钱粮缺少,非是我等要去寻他,那厮倒来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势去拿那厮。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非是我们生事害他,其实那厮无礼。哥哥权且息怒,小可不才,亲领一支军马,启请几位贤弟们下山去打祝家庄。若不洗荡得那个村坊,誓不还山。”宋江的这一番言论,纯属狡辩。按理说,梁山没有任何道义上的理由去攻打祝家庄,此次军事行动完全是借题发挥。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宋江真正的用意,一是要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二是此次军事行动真的能获得很多的钱粮。吴用、戴宗等主要人物都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支持宋江的意见。晁盖无奈,只得依了宋江。这便是梁山军攻打祝家庄的起因。

起初,宋江踌躇满志,期望一举扫灭祝家庄。梁山军分前后两拨共六千六百马步军兵去攻打祝家庄。不过,这十九位一线参战的头领中,没有军师吴用。小说作家为什么不让军师在战役中发挥作用呢?如果读者光看热闹,自然不会理解。要是仔细研读了,有意识地想要解开什么,大概就会分析出多种理由了。假如,要是大军一到,“听汤五二”几下子就胜利了,那就没啥看头了。把故事结构、情节安排得复杂一些,环环扣紧,悬念迭出,就引人入胜了,耐人寻味了。前两次,梁山军都败了。也可以看作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设下的铺垫。第三次,军师吴用出面了,而且胜利了。小说是要通过这第“三打”来证明军师这个角色在战役中的重要作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宋江一打祝家庄,因地理不熟,未敢贸然进兵。先派杨林、石秀二人化妆分头潜入祝家庄,打探情报。杨林被识破活捉。石秀遇一好心的钟离老丈,容留住下,并从老丈口中套出了识别盘陀路的方法。那盘陀路,不知底细之人,进得来,出不去。宋江不见杨、石二人回报,又探得祝家庄捉了一名奸细,便稳不住了。于是便于黄昏时分赶紧进兵,企图攻进庄去,解救杨、石二人。祝家庄吊桥高挑,不与梁山军正面交锋。梁山军正无计可施间,庄里一声号炮,顿时箭如雨发,梁山军急忙原路退回。但是,梁山军不知道盘陀路的走法,走来走去,走去走来,还是回到了原地。幸得石秀赶来,花荣又射掉信号灯,梁山军才走出了迷宫。

宋江一打祝家庄不但无功而返,而且杨林和黄信被捉。之后,宋江亲往李家庄拜会李应。李应装病不出,暗使杜兴告知于祝家庄虚实,并表示严守中立,不再履行三庄联盟协议。

宋江二打祝家庄,先于庄门前看到两面白旗,上书:“填平水泊擒晁盖,踏破梁山捉宋江。”小说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或许为梁山军攻打祝家庄找到了一点理由。宋江见了两面白旗,顿时大怒,挥军掩杀。扈家庄出兵夹击,而且扈三娘抓获了王英,祝家庄的教师栾廷玉抓去了秦明和邓飞。梁山损失非小,但略有所获,勇冠三军的豹子头林冲活捉了一丈青扈三娘。

扈三娘被俘,导致三庄联盟破产,孤立了祝家庄。但是,宋江依然无计可施,进退两难。

就在宋江一筹莫展之际,登州那里发生了因解珍、解宝兄弟打虎而产生的环环紧扣的一系列事件。登州提辖孙立及弟弟孙新、弟媳顾大嫂等一干人为解救解氏兄弟(顾大嫂是她们的表姐),砸监反狱,反出登州,一同投奔梁山。孙立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原是同门师兄弟,正好利用这种关系到祝家庄卧底,里应外合大破祝家庄,以此作为孙立一伙投奔梁山的进身之阶。

孙立等一行人马投奔梁山之时,也正是宋江进退两难之际。是时,梁山军师吴用率领一支人马援助宋江。孙立等一行和吴用会合,献上卧底之计。便直接谎称登州驻军调防,途经独龙岗,顺道拜访师兄栾廷玉。栾廷玉武艺高强且谋略过人,但未曾想自己的师弟会出卖自己。种种假象完全蒙蔽了栾廷玉及祝家庄诸人,毫无怀疑,以诚相待孙氏兄弟一行。孙立还假意帮助祝家庄攻打梁山军,梁山军也让孙立活捉了石秀,为里应外合又增添了一份力量。

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宋江、吴用开始调动军马,按照杜兴透露的祝家庄的弱点,出动四路兵马,从四个方向同时攻打祝家庄。使祝氏兄弟和教师栾廷玉分头应战,离开了庄内的中心地带。孙立一行趁此机会打开牢笼,放出秦明、黄信等七位梁山兄弟,如同七只猛虎一般,从防守严密的祝家庄内部往外杀出。在内外夹击下,堡垒被攻破,祝家满门被杀得干干净净,栾廷玉则逃之夭夭。这就是三打祝家庄的结局。

三打祝家庄这次战役的胜利,实现了梁山军战前确定的战略目标,即扫平了敌对势力、扩充了梁山实力、获取了巨大财富。宋江本人在弟兄们的心目中威信更高了,为他日后成为梁山之主奠定了基础。

三打祝家庄这场战役,在《水浒传》中,对于梁山军来说,是个重要里的程碑。梁山从此形成了一种模式——晁盖看家,宋江、吴用出击。对于宋江来说,不但巩固了他在梁山的二把手的地位,而且成为了晁盖时代向宋江时代过渡的转折点。这场战役还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提供了效仿的楷模。

毛泽东在他著名的《矛盾论》中曾经引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阐述了研究问题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观点。他说:“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象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他还说:“《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在军事上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军对垒,切不可正面强攻,尤其是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应当明确战略侦察、情报精准、明暗结合、以智取胜的战术思想。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在戏曲表现上亦较为丰富。新编历史京剧《三打祝家庄》是在毛泽东的指示和亲切关怀下产生的。1944年4月,毛主席向延安平剧研究院(当时京剧称为平剧)作出创作《三打祝家庄》的指示,同年7月初成立创作组。在京剧《三打祝家庄》剧本编写过程中,彭真传达了毛主席的口头指示:创作《三打祝家庄》剧本,第一要写好梁山的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的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这一指示,总结了古代农民战争中攻打城市的基本经验,也总结了人民军队在缺乏现代武器条件下夺取敌占区城市的基本经验。在刘芝明、齐燕铭、任桂林、魏晨旭、李纶等同志的努力下,1945年1月底完成了剧本创作,1945年2月22日、23日由平剧研究院开始演出。该剧在延安公演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毛主席看了这个戏之后,给延安平剧研究院写信,称赞它很有教育意义,还评价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据当年参加演出的河北籍演员牛树新回忆说,毛主席多次观看此剧,多年以后毛主席还说:“三打祝家庄,为什么要三次?我看宋江这个人有头脑,办事谨慎,前两次是试探,后一次才是真打。我们干革命,就要学宋江,要谨慎。”

京剧《三打祝家庄》虽然取材于古典小说《水浒传》,但和原作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删去了小说中时迁偷鸡、李逵洗劫扈家庄、吴用智赚李应上梁山等情节,同时借鉴和吸收了昆曲《扈家庄》《石秀探庄》等剧目精湛的表演艺术,丰富了新编京剧《三打祝家庄》表现手段。195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京剧院曾复排《三打祝家庄》,并邀请剧作者把全剧压缩成13场,使之更为紧凑。

以三打祝家庄为背景的戏曲剧目还有:展示丑角特色的京剧《时迁偷鸡》,表现短打武生功力的京剧《石秀探庄》,表现刀马旦行当风采的京剧《扈三娘》,还有其他剧种如昆曲《祝家庄》、婺剧《扈三娘》、粤剧《时迁偷鸡》、川剧《扈家庄》等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作者通过对《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分析,解读了主要参与人物。特别是宋江形象的提升,树立了权威,从而一步步走上权力顶端。因此,对宋江来说,“三打祝家庄”是一次重要机遇。文章还结合毛泽东对“三打祝家庄”的分析,对创作京剧提出要求,以及京剧的创作成功,增加了这篇文章的厚重。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