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与老汤
手机后台“叮”地跳了下,是《钢枪和发丝织成的网》新添的两个赞。老师的诵读音频还存在手机里,点开听,他念到“钢枪的冷与发丝的暖”时,尾音带着点颤,像檐角冰棱化水的轻响。这声音陪了我42天,文章阅读量停在203,不算多,倒像老座钟的指针,走得扎实。
还记得4月17号那天,银河悦读发了录用通知。邮件里不单写着刊发日期,还附了段编者的话:“小夏掠过新兵枪管子的发丝和一只只送给他的纸丹顶鹤,让绿色军营充满浪漫。这篇小说描写了一段兵营里的浪漫故事,笔触细腻,兵营里攒下的情谊深厚,让人感动。推荐阅读。”后来才知道,平台对每篇录用的稿子都这样——不光站内信、邮件两头通知,还会说清哪处细节动人,哪段文字见功力,说得明明白白。不像有些地方,录用了就发个“已采用”,干巴巴的像张超市收据。
楼下便利店一到傍晚就飘爆米花甜香。机器“嘭”一声闷响,白花花的米粒胀得满袋都是,热气裹着甜香扑脸。孩子们抢着付了钱,捏在手里“咯吱咯吱”嚼,没两口就扔垃圾桶了。斜对门老李家,煤炉芯子红通通的,瓦罐在上面“咕嘟咕嘟”转着圈冒热气,一炖就是大半天,汤面上浮着层黄油,非得等一家人坐齐了,老李才慢悠悠掀开盖子,黄油香“呼”地涌出来。
银河悦读给文章加的按语,就像老李炖汤时撒的那把胡椒,不多,却能把味提起来。我那篇的按语是主编亲笔写的:“兵营里、还有战地的、猫耳洞里,写满了作者经历的那段老乡情,战友间的浪漫情谊。军旅生涯难忘。”读者点开文章,先撞进眼里的就是这段按语,跟掀汤罐时先扑过来的香味似的,自然就愿意多坐会儿,慢慢品字里的滋味。
现在的文学圈,倒真像这便利店。谁的数据跳得快,谁就能占着柜台最显眼的地儿。有人专写“爆款文”,标题恨不得镶满感叹号,段落短得像喘气,就跟那爆米花似的,图个瞬间炸开的热闹,嚼完啥味没有。可老辈人常说,好文字得像老汤,得有骨头架子撑着,用文火慢慢煨,喝到最后,碗底得沉着实打实的料。
银河悦读的文后点评区,就常能见到这样的“料”。我那篇下面,编者评:“一名来自山东平原的新兵在部队受训,期间和卫生员小夏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小夏柔里带钢,一句“你端着枪守阵地,俺端着药箱护伤员”,让人对这个女娃子刮目相看到了。小夏掠过新兵枪管子的发丝和一只只送给他的纸丹顶鹤,让绿色军营充满浪漫。品读闪星点赞!”老兵读者回:“兵营里的情谊,藏得深,却带着甜,真是忘不了。”还有位母亲说:“儿子迷彩服上总沾着我缝补的线头,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了。”作者能顺着这些话往下聊,编者也掺进来,说哪处意象还能再磨磨,哪种情感说得再透点。这种互动不像别处的“沙发”“顶”,倒像围在老李家饭桌旁,就着一锅热汤说家常,你一言我一语,筷子敲着碗边,把日子的滋味越聊越浓。
203这个数,说多吧真不多,说少吧也不算少。但我记着其中三条评论,还有编者那句“具象的守护最动人”的按语,这些比三千个干巴巴的“已阅”实在多了。它们像老汤里的精肉,细细嚼,能品出真滋味。平台编辑说,他们选稿从不管啥阅读量,就认文字里有没有“实在货”,发出来了就好好写按语,陪着作者读者唠。有回见他们推篇农村散文,阅读量刚过百,评论区却热闹得能听见谷穗晃荡的响——编者和作者聊谷种咋选,读者插话说自家春耕的事,最后倒像开了场线上农博会。
平台推送是好意,像把汤端到街口吆喝。可要是喝汤的人只瞅碗大不大,不品咸淡,这汤熬得再用心,也成了摆样子的。有次参加征文,评委叹着气说:“现在只能按阅读量定奖,不然赞助商不答应。”我摸着稿子上改了七遍的段落,心里发酸——那些被数字筛下去的文字,就像被倒掉的老汤渣,看着不起眼,其实最养人。
还好有银河悦读这样的地儿。作者能收到带温度的录用通知,读者能看见编者走心的按语,大家围在评论区说真话。这里的文字不是孤零零的铅字,成了能呼吸、会生长的活物。
老师诵读时特意放慢了语速,他说:“有些句子,得等听的人心里那根弦,轻轻颤那么一下。”这一颤,就是文字的魂。它不在冰冷的数字里,在某个深夜,有人翻到这篇文,忽然想起某个人、某件事,眼角悄悄发潮——这才是真的传播,是文字在人心上生了根。
手机又亮了,阅读量还是203。窗外,老李家的汤香漫过院墙。我想,要是哪天,更多平台能像银河悦读这样,先问“你在里面读到了啥”,再问“有多少人读过”,这文学的灶上,说不定就能多熬出几锅醇厚的好汤。
至于那203,挺好。它像老汤罐底的火,不大,却能安安稳稳焐着那点热乎气。
【编者按】以203的阅读量为引,作者用老汤与爆米花的妙喻,剖开文学圈的浮躁与坚守。钢枪与发丝的浪漫,老汤与灶台的温度,作者将文学传播的真谛,融在这些具象的温暖里。当多数平台追逐数据爆款时,银河悦读用走心互动守护着文字的魂:让作者见初心,让读者遇共鸣,让每篇文字都成为会呼吸的活物。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