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新四军“四大金刚”在盱眙

说起“金刚”,人们总是会想到屹立于庙寺殿宇佛堂两侧“护法金刚”的形象,他们手持金刚杵,魁梧巍然、怒目圆瞪,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强壮似铁、气宇轩昂,给人以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而我这里要说的“四大金刚”,并非铁血男儿,而是纤纤女子,是傲然亭立、不染尘埃,驰骋疆场、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是新四军老八团的四名女战士。在抗日烽火连天,民族危亡之际,她们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成为新四军的女战士,来到皖东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盱眙县,并在盱眙大地上留下战斗的足迹。本文简略地记述她们在盱眙战斗生活的几个片段,以抒崇敬之心。
“四大金刚”:原是四名女战士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遵照党中央指示,在鄂豫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积极准备投入抗战,1937年10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扩编为“豫南红军独立团”,对外番号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在豫南泌阳县的焦竹园竖起了抗日大旗。满怀抗日激情的游击队员、热血男儿纷纷奔向这里,持枪操练、摩拳擦掌,时刻准备奔赴抗日战场。
就在这年冬天,红军独立团团部来了四位女学生,这就是樊西曼、孟平、王典和杨寒,她们都是革命新女性。为了抗日救国,她们毅然投笔从戎,在北平和河南省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和专人带领下,冒着被捕杀的风险,穿过封锁,闯过白区,一路坎坷,终于来到泌阳县焦竹园豫南红军独立团。
樊西曼、孟平、王典、杨寒的到来,使红军队伍增添了一抹飒爽英姿的风釆,带来了一股清新鲜活的气息。团长周骏鸣大声地说:“欢迎你们啊,你们的到来增添了队伍的活力。可这行军打仗确实是太苦太累,你们女孩子可要有思想准备哟!”四个女兵齐声说:“早就准备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不怕,巾帼不让须眉!”一入伍,孟平便把名字改成“唐觉民”。大家也都把长发剪成了短发,同男兵一样的着装。当时没有女式军装,发给她们的军装也都是男式,可大家很乐意。当她们把头发一剪,军装一穿,皮带一扎,把短发往军帽里一掖,乍一看去,英姿飒爽,精气神十足,和男兵一个样。樊西曼个子较高、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看上去更像是个男兵。十六岁的杨寒个子较矮,脸蛋圆圆,胖胖墩墩,还真的像个小男兵呢,因此也闹过笑话。有一次杨寒跟随周骏鸣团长去收编土匪武装,会见时对方一把将杨寒抱了起来,周团长立即阻止,当对方知道杨寒是个女兵时连声道歉。一天,樊西曼去村里女厕所,竟被一村妇当成男人赶了出来。
入伍后,她们都被分配在团政治处工作,住在焦竹园村里。当时,部队条件很差,生活相当艰苦,吃的粗茶淡饭只能填饱肚子,住的是十来个人挤在一小间民房里,打个地铺,铺上稻草,和衣睡下,盖一条军毯。冬天没有条件洗澡,身上都长了虱子,这些学生出身的女战士,却从不叫苦,反而乐呵呵的很快乐。
1937年12月底,国民党的一个团乘我红军团主力不在,突然袭击团部所在地焦竹园。四名女战士与警卫排和团部留守人员不足一个连兵力,坚守阻击,边打边撤,直到团主力赶回把敌人打跑。这次战斗让她们第一次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一次,抓住一个“坏货”(恶霸土匪)准备处决,团领导想以此考验一下她们的胆量,便问“敢不敢杀这个坏货”。说时迟,那时快,王典夺过驳壳枪,“叭”地一枪,就击毙了这个恶贯满盈的大坏蛋。
1938年1月初,红军团奉命来到确山县竹沟镇,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简称“老八团”。接着按照命令前往信阳县邢集镇进行整训,3月8日,又从邢集出征抗日。在行军途中,樊西曼、唐觉民、王典、杨寒四位女战士和其他男同志一样,都是身背枪弹、背包、米袋,靠两条腿行走。在皖西流波疃与第四支队主力会师,停留了两三天后,部队连续前行,很少停留。为了保证部队士气高昂,四位女战士不顾疲劳,抓住一切时机宣传鼓动。行军时走在部队前面,用石灰水在沿途墙上写标语口号,向村民宣传抗日救国;在山道艰险的路段,又站在路旁当拉拉队,唱歌、打快板,给大家加油鼓劲,跑的路比部队战士还多。到达驻地停下来,两条腿酸得像灌了铅,脚上都打了许多水泡,走起路来疼痛难忍。可她们顾不上休息,又向群众做起了宣传,还教妇女儿童唱抗日歌曲。1938年4月,转战于皖中和皖东津浦路西地区,成立了战地服务团,樊西曼任团长,其他为团员,随军作战、组织民工抬运伤病员,开展战地民运工作,宣传动员人民群众。在转战中,经受了对日伪军作战的战火考验,打开皖东地区的抗日政治局面。在军民联欢会上,她们演话剧、唱歌曲、演《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捉汉奸》等活报剧。在《放下你的鞭子》中,樊西曼扮演青年工人“大老李”,表演得十分逼真,后来大家都干脆称她“老李哥”了。在《打鬼子去》中,唐觉民扮演三嫂,演得真挚感人。樊西曼、唐觉民、王典、杨寒四位女战士与男同志一起流血、流汗,不怕牺牲,从此,“四大金刚”的称呼在新四军老八团中便不胫而走、众人皆知。
1939年7月,以“老八团”为基础,扩建了“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原老八团团长周骏鸣任副支队长兼第八团团长,一营营长成钧改任五支队第十团团长。是年秋,五支队从皖东津浦路西挺进路东,被称为“四大金刚”的樊西曼、唐觉民、王典、杨寒四名女将,又参加当地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参与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樊西曼:盱眙县委组织部长
樊西曼(1915~1966年),在“四大金刚”中年龄最长。1939年秋来到盱眙,1940年7月为盱眙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任盱眙县妇女抗敌协会理事长,1943年调离。
樊西曼原名樊淑俊,1915年生于河南周口,1931年考入开封省立女中,在校期间参与组织“学生自治会”,声援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高中毕业后远赴北平,考入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并秘密入党,担任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七七”事变爆发,樊西曼遵照党的指示离开北平,在党组织安排下和唐觉民、王典、杨寒一起来到河南泌阳参加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先在团政治处工作,又任民运工作团团长。1939年7月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时,樊西曼等被编入五支队,跨过津浦路来到淮南路东盱眙县。
来到盱眙以后,樊西曼作为民运工作队深入各区乡开展工作。1940年3月,半塔集保卫战取得胜利,成钧率新四军十团乘胜收复盱眙县城,团部设在第一山瑞岩观,协助成立了中共盱眙县委和县民主政府。7月,樊西曼调到盱眙县委组织部担任部长。杨寒在回忆文章中说,此时,樊西曼正怀着身孕,但她没有休息,而是挺着个大肚子,坚持到区乡检查指导工作,搞调查研究。还写了一篇《盘查哨》的文章。一次来到四区(马坝区)调研,正在担任四区区委书记的杨寒当即赶来,带着他一起检查,并汇报了马坝区的工作。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樊西曼突觉腹中蠕动,不由得皱了皱眉头。杨寒一看,紧张地问:“姐,是不是要生了?”樊西曼说:“可能吧,预产期已经过了。”杨寒抱怨说:“姐,你不要命啦,多危险啊。别走了,到庄子上去,我来安排。”杨寒立即安排她在马坝区倡和乡一户农民家中生产。杨寒安排好所有工作,一直陪同在樊西曼身边。孩子出生后,樊西曼又要出去工作,杨寒没办法留住她,就说:“你休息几天可以出去工作,但孩子不行啊,还没满月,怎么能抱着到处跑呢?你要出去我拦不住,孩子就留下,我一定照顾好。”樊西曼只好把孩子留下,杨寒就把孩子寄养在永丰乡基层干部李家铸家。孩子没满月,樊西曼又忙着出去工作。直到1943年樊西曼调离盱眙时,才来把孩子接走。
从1939年秋至1942年8月,两年多时间里,樊西曼和同志们一起,转战盱眙地区,深入基层调查,宣传发动群众,帮助基层干部,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完善基层党组织。大力开展民运工作,动员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组织妇抗、青抗、农抗、工抗、商抗和青年模范队,建立扫盲班、识字班。还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开展劳动互助运动,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盱眙全县普遍组织变工组合互助组,还建立了106个合作社。
在1942年春至1943年初,樊西曼兼任盱眙县妇女抗敌协会理事长,她和副理事长张亚等一起,深入村庄农户,找妇女谈心唠嗑,了解情况,宣传发动妇女群众,在支前、生产、识字,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妇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她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第三区(穆店区)金龙滩民女李九香,在1941年6月23日“大胆沉着只身除两害,施巧计除掉一个汉奸、一个鬼子兵”的事迹,便总结出来,加以宣传,鼓舞群众的抗敌斗志。1943年3月8日,准备“盱嘉合并”,在西高庙区山芤乡召开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大会由路东八县妇抗理事会理事长王榕主持,樊西曼带领70余名盱眙代表参会。盱嘉合并后不久,樊西曼离开盱眙,先后担任天长、和含(和县、含山)、江全(江浦、全椒)等县委组织部长。
解放战争初期,樊西曼随部队北撤并调回部队,曾任华野六纵二十四军留守处党支部书记,不久到华东局党校学习。学习结业后又调到地方工作,先后在青岛、济南的纺织厂做党和工会工作,后任济南市纺织工会主席。新中国建立后,樊西曼先后担任二十四军七十师后勤部政委,上海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铁道部党校党委副书记等职。
唐觉民:从路东调往路西
唐觉民(1917~1994年),在“四大金刚”中年龄第二。1939年秋,随新四军五支队来到京浦路东,作为民运工作队在盱眙工作一段时间,不久调往路西。
唐觉民原名孟平,生于河南杞县南付集镇。父亲孟昭朴是爱国民主人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35年,孟平考入开封北仓女中,便经常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10月,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大队长。1937年冬,参加红军独立团,受巴金剧作《家》中人物高觉民的启发,她将名字“孟平”改为“唐觉民”。在《放下你的鞭子》剧中她扮演老头,在《打鬼子去》剧中扮演三嫂子,逼真的表演博得了观众们的好评。后红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1939年5月,任皖省委干训班政治指导员。7月以老八团为基础扩建新四军第五支队,她们又从皖东津浦路西挺进到路东,参与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孟平身穿军装,腰插手枪,整日走村串户,与贫雇农生活在一起,组织农民借粮度春荒,斗地主,分田地,开展生产,领导开展抗日工作,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地方党员,组织完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有一次,在她独自在外工作的途中,被敌人发现,敌人企图把她包围活捉,但被乡亲们及时发现,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她才脱离危险。
1940年春,蒋介石密示顽固派安徽省主席李品仙调集重兵进攻路西定远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路东半塔集五支队主力驰援路西,半塔集兵力空虚时,又密示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调集重兵突袭半塔集,我新四军五支队和地方武装联合打响了定远、半塔保卫战,重创李品仙、韩德勤部,取得定远、半塔保卫战的胜利。
定远解放后,唐觉民被调往津浦路西。临行时,四个姐妹紧紧相拥一起,唐觉民依依不舍地说:“一条铁路隔不断路东路西,我们姐妹永远战斗在一起。”到了路西后,唐觉民担任定远县一区区委书记兼保卫科长。1941年8月,调任新四军二师6旅政治部组织科长。1943年,中央决定从前方抽调选送一大批干部去到延安培养,唐觉民被组织选中。她与从二师抽调的40多名干部一起,奔赴延安。经过一年的艰苦跋涉,于1944年陆续到达延安,被安排在中央党校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此时,她又将“唐觉民”的名字改回为“孟平”,并担任政治部第四招待所学委主任,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孟平跟随部队前往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后勤部政治协理员,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又参加了渡江战役、湘南剿匪,先后多次立功。新中国成立后回到武汉,先后担任郑州卫校副校长、总支书记,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1984年9月离休,1994年1月因病去世,享年77岁。
杨寒:马坝、高庙区委书记
杨寒(1921~2024年),在“四大金刚”中年龄最小。1939年秋随新四军五支队来到津浦路东盱眙县。1940年7月,任盱眙马坝区委书记。1943年10月,调任西高庙区委副书记、书记。1944年7月调离盱眙。
1921年11月27日,杨寒出生在河南新野凤鸣村。在读小学时,就在老师教导下接受进步思想。1935年在开封北仓私立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和同学们一起在冰天雪地中参加卧轨、游行示威,声援“一二•九”运动。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平津流亡同学会所属话剧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1月3日,杨寒和樊西曼、唐觉民、王典一起来到河南省泌阳县焦竹园,参加了红军团,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担任滁县章广集中心区区委委员。不久,在第四支队第八团的基础上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她们被编入五支队,进而挺进路东,开辟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中共盱眙县委、盱眙县抗敌民主政府成立,并逐步建立了地方基层政权;7月初,杨寒被调到盱眙县四区(马坝区)担任区委书记。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恶霸土匪势力破坏我基层政权,杀害我基层干部,先后制造了屯仓、永兴、四十里桥等武装暴乱,形势相当严峻。杨寒临危不惧,来到马坝上任。她身穿军装,勒着皮带,腰插手枪,把区干部组织起来,实行军事化,沉着指挥,密切注视敌人动向,严厉打击敌人,使四区工作顺利展开。
一天,大通镇区委派人给杨寒送信,通报大通镇、泥沛乡已遭顽匪袭击。正在乡下检查的杨寒立即连夜返回马坝,全面部署,做好相应准备,并与五支队政治部主任王善甫取得联系。次日凌晨,一百多名顽匪开始攻击马坝区委,杨寒带领区机关人员予以反击。五支队得知情况,立即派出一个营兵力疾驰马坝增援,展开全面反击。经过一天的激战,打退了顽匪的进攻,马坝转危为安。
此时,担任盱眙县委组织部长的樊西曼带着身孕来到马坝区检查指导工作,杨寒陪同她深入基层,走访群众,检查哨位,樊西曼即将临产,杨寒便安排他在马坝区倡和乡一户农民家生产。孩子出生后,又把孩子寄养在永丰乡基层干部李家铸家,杨寒还经常前往看望,以确保孩子的安全,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直到1943年春,樊西曼调离盱眙时,才来把孩子接走。
1942年2月,杨寒调任盱眙县二区(西高庙区)区委书记,9月担任盱眙县委委员。西高庙是山区,1940年4月至1941年1月间,张明秀(罗炳辉司令员夫人)曾在这里担任区委书记,后面又有一个名叫杨素女同志接任区委书记,她们在这里已经打了较好工作基层。杨寒离开四区(马坝区)来到二区担任区委书记时,她学习前任书记的工作经验,继续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1943年3月,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淮南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将盱眙、嘉山二县合并,成立盱嘉县委和盱嘉办事处,盱眙二区改为盱嘉县西高庙区,这年10月,杨寒担任西高庙区区委副书记,1944年2月升任西高庙区区委书记。
1944年7月,淮南区党委抽调河南籍干部支援开辟淮北路西,杨寒被调到淮北根据地工作。在参加收复永城战斗后,杨寒打摆子的老毛病犯了,经常发作,久治不愈,只好接受首长的意见,离开淮北来到军部驻地黄花塘,一边工作一边进行中医治疗。1945年2月,到八地委宿西县任县委民运部部长兼三区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宿西太康县委宣传部部长,亳县的区委书记、民运组长,亳县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合肥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蚌埠市科委副主任、市革委会视察室视察、市委顾问等职。1990年12月离休。2024年逝世,享年104岁。
王典:西高庙区委书记
王典(1920~2006年),在“四大金刚”中年龄第三,原名王典训,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入党,同年秋随新四军五支队来到津浦路东,曾担任盱嘉县西高庙区区委书记。
1920年8月16日,王典训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5月在北平参加革命,任中共北平军委交通员。抗战爆发,1937年冬,她与樊西曼、杨寒、唐觉民一起来到河南省焦竹园参加红军团,改名“王典”。后红军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王典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后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时被编入五支队,挺进路东,来到盱眙。
到淮南根据地后,王典和民运工作队等其他同志一起深入盱眙县基层工作,帮助建立基层革命政权。参加了半塔集保卫战、镇压地方反动武装叛乱和反“扫荡”、反“清乡”等战斗,她不怕牺牲、出生入死、艰苦卓绝,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42年后,王典任新四军五师锄奸部保卫处干事。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不久根据地开展整风,王典被抽调到淮南党校学习,来到新铺。1944年8月,因在西高庙区担任区委书记的杨寒是河南籍干部,被淮南区党委抽调去支援开辟淮北路西,从而离开淮南前往淮北根据地,王典便接替杨寒担任中共盱嘉县西高庙区区委书记。她深知,西高庙虽是半山区,但是离县城很近,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她以前任张明秀、杨寒等为榜样,学习她们的工作经验,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努力开拓西高庙地区的工作局面,在盱眙留下了她战斗的足迹。
解放战争中,王典随新四军主力北撤,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野战医院指导员。1949年起在西南军区卫生部政治部工作,这年3月,王典作为华东野战军推选的军队妇女代表,出席新中国妇女代表大会。
新中国建立后,王典先后在西南军区驻武汉办事处任助理员、军区生产部任组织助理员。195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四川省城建局任支部书记,干部科副科长。1959年,调到北京石油科学院工作。1980年10月离休。2006年,王典同志逝世,享年86岁。
新四军老八团的“四大金刚”在盱眙工作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盱眙大地上留下的坚实的脚印,成为我们永远也无法磨灭的记忆,她们是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者,是保卫祖国、解放人民的功臣,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她们奉献了自己青春和热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她们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勤奋扎实、无私奉献的精神,缅怀她们的丰功伟绩,正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的重要一课。我们要永远学习她们,坚定不移,永葆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
【编者按】 作者洋洋七千余言,生动再现了新四军老八团“四大金刚”——樊西曼、唐觉民、王典、杨寒等四位女战士在盱眙的战斗与生活历程,是一部鲜活的红色记忆篇章。文章以“金刚”这一充满力量感的意象开篇,打破人们对“金刚”的固有认知,引出四位巾帼英雄,既新颖又凸显了她们的不凡。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她们从投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到在艰苦环境中行军作战、开展民运工作、参与根据地建设的诸多细节:无论是樊西曼挺着孕腹坚持工作,还是王典果断击毙恶霸,亦或是她们在宣传鼓动、文艺演出中的积极身影,都让四位女战士“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勤奋扎实、无私奉献”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对四位女战士在盱眙期间的具体职务、工作举措及重要事件的记述,如樊西曼担任盱眙县委组织部长时推动各项民运工作,杨寒在马坝区、西高庙区领导反顽匪斗争等,既展现了她们个人的成长与贡献,也折射出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艰辛历程。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样的文章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力量,激励人们传承革命传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推荐阅读。编辑: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