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稿】特殊的“军礼”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八一”节,这是一个军歌嘹亮的日子。在迎接建军98周年之际,三旗悦读空间与北京市回龙观诗词书画协会的四位退伍军人,策划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系列“读书讲座活动”,作为送给北京社区居民的一种特殊的礼品。我作为军队退休老干部代表,全程参加了活动。
学习《诗词艺术》,继承国粹传统
7月26日上午9点。在满架书藉、鲜花簇拥、宽敞明亮、宾客满座的三旗悦读空间,读书座谈活动开始。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教育家吴榴楠,首先代表四位退伍军人,向到场的宾朋和社区居民敬礼,致以节日的祝福,赢得了一片掌声。他说“诗词艺术不止在于格律,还在于结构。”接着,他带领现场的朋友们从创作的角度,品味古人作诗时独特的雅趣。他从自己创作的《诗词艺术》一书中,精选了16首诗,配以精美的PPT,讲解了诗词的特殊结构(螺旋顺时、顺时针递环、回文、宝塔、暗示隐语)、独特结构(意义空白、先声夺人、一字为旨、盘马弯弓、顺逆跌宕、卒章显志)、常用结构(诗中有画、蝉联不断、先抑后扬、奇特想象、触景生情)。他还打印了讲课提纲,分发给在场的朋友,帮助大家理解学习。
“孟浩然的《春晓》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们不能单从字面理解,而要从他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春晓》,实际上写的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鸟’,却身居高位,整天叽叽喳喳,作威作福。而他这样怀才不遇的栋梁之才,却只有‘花落知多少’的哀叹。‘花’是诗眼,代表着‘怀才不遇的人’,‘花落知多少’是主题。孟浩然是用诗,隐喻自已心中的苦闷。这些,谁知道?只有他心中的‘春天’才知晓。故取诗名《春晓》。这首诗言浅意浓,隐秀曲折,意境在意象之外,独臻其妙。”
在讲“卒章显志结构”时,他举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解释说:“这首词,先写北国长城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色;再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仅是‘一代天骄’;最后才点明主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以壮丽的河山衬托了历代的英雄人物,又以独特的结构点明了主题,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特别是这个结尾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意识。所以,菲律宾《华侨导报》称赞道:‘无论置诸任何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作之中,也都是第一流的杰作中之杰作!’”吴老师的宣讲, 赢得了人们的一次次掌声。一位诗词学会的会员激动地说:“《春晓》,我上小学就读过,没想到孟浩然竟是用隐喻方法写诗,真是别区一格,不愧名传千古!”
诗词,是中国文化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国古代诗人,赏尽高山见流水,唱残白雪知阳春。他们笔展山河千古气,墨留世界万般情,写下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诗词艺术珍品。今天学习他们的优秀作品,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宣传正能量,让诗词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吴老师介绍了他创作的书籍《诗词艺术》。还将一些作品赠给现场的朋友们,并签名留念。
三旗悦读空间,不仅为附近的居民读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特意为每一位前来的朋友们准备了咖啡、西瓜汁、玉米汁、番茄汁。还准备了软绵绵的吐司、可爱的曲奇和香喷喷的面包、烤蛋糕,分送到来宾的桌前。
希望与人同在,美德世代相传
10点30分,由双子妈妈讲《小王子》故事。
三旗悦读空间首先邀请一位小朋友,用中国传统乐器“中阮”弹奏《月半小夜曲》,迎来了大家的一阵掌声。
双子妈妈满面笑容,风度翩翩,为现场40多位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孩子的父母)讲《小王子》故事啦!她讲的故事风趣幽默,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她问:“世界上最先见到太阳的是哪个国家?”刹那间,齐刷刷的伸出了十几双小手,孩子们争着、抢着、喊着答题。有的说:“山东日照!”有的说“中国东海第一哨!”有的说“日本太阳国!”“还有吗?”一位6岁小男孩在妈妈的鼓励下,跳着喊道:“汤加!”双子妈妈激动地说:“对!汤加!一直被称为‘日出之国’。中国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是我国最东端的乌苏镇。”她接着问:“世界上哪个地方一天能两次看到日出日落?” 三位小朋友异口抢答:“瑞士!”又问:“世界哪个地方每年只有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一位小女孩腼腆地举手回答:“南极和北极!”“答得对!南极点每年一次的日落时间是3月21日,每年一次的日出时间是9月23日。北极点每年只在9月23日前后有一次日落,每年只在3月21日前后有一次日出……”
接着,她给小朋友讲起了《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最有影响的作品:在撒哈拉沙漠,一名迫降的飞行员遇到了一个从外星来的小王子。这个可爱的小人儿到处寻觅友情和生命,他曾访问过六颗行星:第一颗星住着一个可笑的权欲迷;第二颗星住着一个虚荣狂;第三颗星住着一个酒鬼;第四颗星住着一个贪婪的商人;第五颗星住着一个自私的灯夫;第六颗星住着一个不知海洋、山脉为何物的地理学家。小王子感到:成年人的做法都很怪异。狐狸告诉了小王子一个秘密:人只能用心去观察,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
童话故事从本义上讲,是写给孩子看的,是为了教育孩子。《小王子》却相反,是写给大人的启蒙读物,是为了教育大人。这部童话,自1943年发表以来,已译成一百多种文字,销售上亿册,还拍成了电影,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童话”。它告诉人们:“希望与人同在,但又与人一同消失在虚无之中,这就是人的悲剧。在圣埃克苏佩里身上,希望也同样与人同在,但却像人的美德那样世代相传,而人则能在遥远的地方看到一抹微光,一束神光。”(马塞尔•米若)
三旗悦读空间为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都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希望这场活动,能给她们带来更多的回忆与收获。
最后,双子妈妈送上了由大拇哥观影团赞助的《小王子》电影海报,希望每位小朋友、大朋友都可以像小王子那样,永远保持童心,永远以善良、温柔的方式对待生活与世界……
分享《万物的签名》,感受生活之美
7月26日下午14点,水瓶燕子老师带着《万物的签名》一书,与50多位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爱与热爱,带领朋友们感受生活之美。
《万物的签名》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第一本虚构类作品。书中的女主角阿尔玛,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植物探险家的女儿。她9岁时,就学会从花开花阖判断时间。
故事以植物为引子,描写父女两代人对植物、金钱、人生的探索。书中的人生,就是大型的“圆形现场”,每个人都在画自己的圆。
父亲开疆拓土不向命运妥协,而是发起一轮轮进攻,获得不计其数的财富,老年时仍然无法释怀曾经唾弃过他的英国贵族;女儿则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曾走入别人的心,也不曾真正爱过,而她一生都在渴望“爱”。最终,她走出了原有的世界,走入原来父亲和母亲曾经生活过的世界,在那里完成自己的使命。找到了爱的慰藉。
《万物的签名》这本书,讲的是女科学家对爱与知识的探索。以苔藓为象征,礼赞这位伟大女性不屈不挠的精神。水瓶燕子老师用生活化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带领现场的朋友们走入文学之美,自然之美。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印记。那么,你打算如何书写自己的一生?水瓶燕子老师希望在场的每位朋友,都可以和她一样,通过这本书开始思考,通过这本书更加去热爱我们的生活。
唱出天籁前,先要成为天使
7月26日下午15点30分。三旗悦读空间《身边的音乐会》活动开始。
身着蒙古族服装的朵莲珊达,请马头琴教师察日苏,先拉一段马头琴独奏。她要用那马头琴优美独特的音乐,将现场朋友们的心静下来,将大家带到那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
在察日苏的伴奏下,朵莲珊达一边分享着自己对于声乐的理解,一边用悠扬的歌声唱出了原创的《摇蓝曲》:“宝贝宝贝,亲爱的宝贝,你是妈妈最好的宝贝,看着你幸福无比,你是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啊,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最好的宝贝。”刹时间,响起了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她又唱起了蒙古族民歌《四海》》:“西海一片茫茫,每当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就会想到我可爱的家乡。走吧走吧,让我们回家吧,让我们回到慈祥的阿妈身旁”。又一次博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记得有人说过:“民歌是什么?民歌就是女人苦了哭一哭,男人苦了唱一唱。娱乐消遣是它,悲苦高兴也是它。”真没想到蒙古族民歌,竟然如此动听悠扬,我深深地被这天籁之音迷住了。
朵莲珊达说:“想要发出纯净的声音,就要有纯净的心境,纯净的意思是没有杂念,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影响。”接着,又演唱了《洁白的毡房》《草原在哪里》等蒙古族歌曲,她用一段段自己的感悟,一首首歌曲来诠释着纯净与纯粹,使在场的50多位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被她深情甜美的歌声深深吸引了。
朵莲珊达,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声乐教师。在漫长的29载岁月里,她从东升的太阳中寻找节奏,从葱绿的森林中寻找色彩,从宏亮的鸡鸣中寻找韵律——这就是她“青春的颂歌”。她已经举办60多场师生及个人独唱音乐会,每一场都用动人的歌声征服听众。她先后荣获北京联合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在学校第三届教学优秀质量比赛中,夺得一等奖。还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了演唱专辑《草原即景》,出访了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美国、韩国、蒙古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歌声传递中国民族声乐之美,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
朵莲珊达注重在民歌中品悟生命的真谛。她打破了蒙古民歌“以羽调式为主”的固有印象,围绕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精选各调式代表性蒙古民歌,生动展现蒙古音乐的多元风貌。每首民歌的声调流转,都如人生般有起有伏,孕藏着生命的万千姿态。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深沉醉她的歌声里, 你听:《明亮的太阳》(巴彦淖尔民歌):“哪有比太阳更明亮的太阳,哪有比我更热情的情郎,啊…洪格尔敏,哪有比我更热情的情郎,是谁能登上这样高的山峰,谁能得到这样深的爱情”……
要想拍好人像,必须抓住神韵
7月27日上午9点,吴榴楠老师第二次作客三旗悦读空间,讲授人物特写摄影技巧。天虽下着小雨,但也无法挡住朋友们的热情,他们早早的就来到了悦读空间等候。
吴老师首先讲解了:照片的分类、标准相与人物特写的区别;拍摄人物喜怒哀乐特写照片的几点要求;如何根据拍照内容,选择相机镜头;如何用手机拍出既清晰又好看的人像照片等。
接着,以46张在国际摄影比赛中,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们获奖的特写经典照片为例,认真分析每张作品的神韵、气质、构图、对焦点、油润度、拍摄角度,布光技巧、剪裁艺术等。50多位听众,都举起了手机与吴老师互动,翻拍下了许多历史罕见的珍贵照片,留作学习观摩。
他反复强调:每次拍5张、三分法构图、抓人物典型瞬间,用照片反映人的心理,要多拍身边的普通人。什么是“特写摄影”?什么是“写真”?新闻特写摄影,讲究的是一瞬间的抓拍,要的是真实的美感,而不是艺术写真的那种摆布的感觉。他认为拍人物不仅要拍外型,更要拍人物本身的特性、气场和内涵。
在展示完那些珍贵的获奖的作品后,吴榴楠老师又以自己拍摄的人物特写照片为例,更生动地讲解了这些照片的拍摄经过。
他告诉大家:随身带点凡士林,光线不好的环境中,在人物脸上涂抹一些用于提亮,增强人物的神韵。冬季干燥时,也可以涂抹一些,增加照片的油润度……
他还将四十年前拍摄的黑白照片与大家分享,一起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学习《狐狸爸爸》,做机智勇敢的人
7月27日上午10点30分,花小帆表达力素养中心主理人李优优老师,带着可爱的小朋友们,来到了三旗悦读空间。
小主持人姚思妍,大大方方走上台,宣布:“第一个节目《我爱祖国》。由马睿阳、尹千惠、闫庚易、胡元曦朗诵!”话音刚落,只见四个小朋友穿着节日的盛装,步伐整齐地上台朗诵:“小鸟,爱蓝天;鱼儿,爱大海;花儿,爱阳光;我们小朋友,从小爱祖国;我爱祖国美丽的花朵;我爱祖国弯弯的月亮和圆圆的太阳;我们爱妈妈,我们爱祖国!”在热烈的掌中,他们朗诵了《狐狸偷鸡》。阮孟元小朋友朗诵《彩色的中国》,姚思辰、李之卓、杨桥沐朗诵《朗诵串烧》。
9岁的李昀轩穿着一身漂亮的小红裙,庄重地迈步豋台,放声朗诵《唐诗里的中国》:“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似乎,唐时的歌曲也包上了摇滚的外売,一遍又一遍的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我爱唐诗,更爱中国。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引出一位诗坛的哲仙。唐诗里的中国激扬文字, 铭刻心间。它是祖祖辈辈的记忆,它是代代相传的诗句,它是朗朗上口的传承,它是子子孙孙的延续。今天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永在心中!”少年強,则中国强!这些豋台亮相的孩子,最小的5岁,平均才6岁!但他们从小就将祖国牢记心中!
李优优老师讲起了《聪明的狐狸爸爸》的故事。她说:这则寓言,讲狐狸一家因为生存,需要以农场主的鸡鸭为食,三个农场主为抓住狐狸爸爸一家,采取了各种方式,用铁锹,用挖掘机,想要挖出狐狸一家。狐狸爸爸带着小狐狸,团结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成功打洞,来到了农场主的仓库,从此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她突然问小朋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小朋友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抢答。答对的,三旗悦读空间将精心准备的小礼品立即送到小朋友手中。最后,一位小朋友在母亲的鼓励下,勇敢地站起来说:我们从小就要向智慧、勇敢、充满爱心的狐狸爸爸学习,要学会用智慧、勇气和团结来保护自己的家庭。李优优老师高兴地笑了,这些小朋友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她辛勤培育的结果。她还和活泼天真的小朋友互动,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小动物,带来了一阵阵欢笑。
李优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曾就职于北师大本校、BRTV;现在是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艺术教育专家委员 、 副秘书长;她从事教育行业11年,成立机构7年,系花小帆表达力素养中心创始人,是多年一线教学践行者及赛事评委老师;还是北师大心理学部基于脑科学的学习力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
上午的活动结束了。三旗悦读空间推出了现烤的美味柠檬蛋糕,漂亮的蛋糕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很有礼貌地排队领取蛋糕。
在乘车回家的路上,回忆李优优与孩子们互动的有趣情节,我忽然想起了巴尔扎克的名言:“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法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人间喜剧》)李优优不是伯乐,伯乐只挑千里马,其它的马是不管的。李优优是为她的每个小朋友开辟成才之路的,基础教育是为共和国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啊!未来的国家栋梁,就在眼前这些小孩子当中!那时的经济、科技状况,那时人的素质,都取决于现在李优优这样的老师输给了他们什么样的营养,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吗?谢谢了!李优优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谢谢了!三旗悦读空间!露珠的可爱,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因为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是因为太阳升起时,它不贪天功,悄然离去,而让鲜花尽情欢笑、争奇斗艳!
走进历史遗产,领略中华魅力
7月27日下午,罗佐欧老师来到三旗悦读空间,讲述中国的60项世界文化遗产。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罗佐欧老师说:“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他又说:“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有六个方面:具有人类创作的独特性,体现了人类智慧和漫长的历史;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事件或实践,反映了一种文化传统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具有传递重要的信息价值,突显了一个或多个文化传统或社会的重要问题;具有横渡时间或文化区域的过程、现象、事件、交流或演化的例证;直接或明显地反映出重要类型、建筑、技术或景观等,或是对某一或对多个建筑、文化景观、设计或时期的有重要影响;具有色彩、形式、技术、构成、空间组织或材料等方面的杰出智力或艺术成就。”
到目前止,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为60项,其中:41项文化遗产、15项自然遗产和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从明清故宫、长城、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泉州宋元海洋商贸中心、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可可西里、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到西夏皇陵等等。
接着,罗佐欧老师用精美的PPT,将中国60项世界文化遗产逐一做了介绍。 他还详细介绍了“故宫中的柱子都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莫高窟要建在敦煌,而不是其他地方”等问题。
最后,介绍了《世界遗产》一书。
罗佐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曾就职于文化发展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喜马拉雅。博雅云课堂文学名著讲师,现工作于北斗。策划出版《塞纳河畔》《王小波文集》《雷沙革村的读墨人》《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系列)》《世界名著大师课(系列)》等。主编《大语文: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业余从事书评、散文写作,作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等,曾获北京最美书评一等奖。
摆脱功利执念,传承“听觉图腾”
7月27日下午,朵莲珊达老师与察日苏老师再次来到三旗悦读空间,为大家带来“身边的音乐会”。主题是“马头琴与蒙古文化”。作为马头琴教师的察日苏,先来了一段马头琴表演。
“悠扬的音乐直升屋顶,突破了钢筋水泥的限制,带着在场的朋友们来到广阔的蒙古草原之上……”那里正是马头琴的故乡。
马头琴,意为“马的琴”,不仅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弓弦乐器,更是蒙古文化的精神象征与游牧文明的流动图腾。
察日苏老师将马头琴的发展分为了几个阶段,他一边认真讲解,还边唱边演奏。他先后演奏了《摇蓝曲》《包金花》《十个勇士》《忘不了》《我的根在草原》《万马奔腾》等曲子。
音乐,是有灵魂的,它是思维着的声音。一首首魂断之曲,是一个个凄美哀婉的故事。静静地听,音,碎了一地;心,撕成两瓣……演奏家在表演中,往往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移情于作品,使其反映出人类的生活美、艺术美,给人们带来经久不息的心灵绝唱。马头琴的演奏技法被称为“弓法写就的草原史诗”。蒙古的游牧民族文化,深深影响着马头琴演奏家。在他们心里马头琴不仅是乐器,而且更是蒙古文化的“听觉图腾”——它用两根弦承载了游牧民族对自由、自然与生命的全部诗意。
朵莲珊达与察日苏的共同表演,将天籁之声与乐器之音结合在一起,更是让人如痴如醉……
两次聆听察日苏的马头琴演奏,我不禁考虑起这位蒙古民族优秀琴手的艺术特色。他“于旋律流转中见传承,在哲思共鸣中悟本真”。他以深厚的专业积淀与生动分享,为听众勾勒出了这一民族乐器的传承脉络与时代的生命力。从传统草原牧歌的悠远,到融入现代元素的灵动,从抒情旋律的细腻,到节奏明快的激昂。多样的音乐呈现,直观展现了马头琴在发展中音乐风格的丰富与演奏技巧的精进,让听众切实感受到:这一古老乐器从未停留在过去,而是在传承中不断生长。马头琴,它早已超越了“乐器”本身,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与精神符号。使我们更懂得了: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与时代自然共鸣。
……
整整两天的三旗悦读空间公益活动,组织了8次讲座,听众多达500余人,不仅有诗词协会的诗人,还有许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更有在延安、山西、内蒙插队的知青和许多附近的居民。既为附近居民创造了读书良好的环境,又使大家学到了一些高层次的专业文化知识,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活动虽然圆满结束了,但察日苏演奏的《万马奔腾》乐曲,久久在我耳边回响;小朋友们《我爱祖国》的朗诵画面,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朵莲珊达的天籁之音,这次公益活动中的一个个动人情节,使我思绪翻腾,浮想联翩。
“八一建军节”到了。有人说三军仪仗队是人民解放军这本大书的“封面”;也有人说三军仪仗队是人民解放军这部史诗的“序章”。那么,由四位退伍军人策划的“三旗悦读空间公益读书讲座”活动,不正是我们对北京居民敬的“特殊军礼”吗?!
【编者按】作者运用洋洋洒洒近八千文字记录了“三旗悦读空间公益读书讲座活动”,将其喻为献给北京社区居民的特殊“军礼”,角度新颖且富有意义。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诗词艺术、经典名著分享、音乐会、摄影技巧、文化遗产介绍等多个领域。吴榴楠教授讲解《诗词结构艺术》,从独特角度解读经典诗作,让人对诗词有了新认识;双子妈妈分享《小王子》,通过互动问答激发孩子兴趣;水瓶燕子带来《万物的签名》,引导人们思考生活;朵莲珊达的音乐会展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吴榴楠的人物特写摄影技巧讲解实用且生动;李优优老师与小朋友们的互动充满教育意义;罗佐欧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中华魅力;察日苏的马头琴表演让人领略蒙古文化。活动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感受文化的平台,还体现了退伍军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贡献。三旗悦读空间准备的饮品和点心也让参与者感受到了温暖。整体而言,这是一场兼具文化性、教育性和公益性的活动,成功地将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确实称得上是一份特殊且有价值的“军礼”。推荐阅读。编辑: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