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抗战中的英雄壮举

作者: 普之 点击:309 发表:2025-07-28 13:49:33 闪星:1

摘要:抗日战争中,无数以身许国的民族英雄,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拼杀,直至战斗到弹尽粮绝陷入绝境也宁死不降,从而涌现出许多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他们中有面对强敌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勇士;有身陷绝境果敢跳崖、凛然殉国的壮士;有关键时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矢志报国的斗士,他们这些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敬仰和传讼。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以身许国的民族英雄,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拼杀,直至战斗到弹尽粮绝陷入绝境也宁死不降,从而涌现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他们中有面对强敌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勇士;有身陷绝境果敢跳崖、凛然殉国的壮士;有关键时刻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矢志报国的斗士。这些抗日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千古壮歌,体现了他们对党的赤胆忠心、绝对忠诚,彰显了中国人的民族血性、坚韧、顽强和担当,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这些感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敬仰和传颂。


  毅然拉响手榴弹

  “钢铁八路”的铮铮铁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张寨镇苏村阻击战烈士纪念碑,记载着被当地群众称为“钢铁八路”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感人事迹。一百二十三位烈士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抗日丰碑,展现了抗日勇士们的铮铮铁骨。

  1941年1月8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率领部队在菏泽郓城潘溪渡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成功挫败了日军合击我军主力的企图。日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分六路进攻鲁西抗日根据地,妄图剿灭鲁西军区和行政机关。1月16日,鲁西军区决定由特务营赶赴距离日军据点17公里的苏村设伏阻击日军,掩护军区和行署机关转移。17日凌晨,特务营营长钟铭新率领九、十两个连进驻苏村构筑工事准备迎敌。上午9时许,日军乘坐6辆卡车浩浩荡荡向鲁西军区开来。当日军逼近苏村我军工事前,钟铭新命令战士们开火。战斗中,钟铭新腹部中弹血流不止,于是手拿一颗手榴弹悄悄爬出掩体,看到几个日军冲到他跟前,他猛然跃起,紧紧抱住一个日军,拉开了弹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九连连长黄学友被一颗子弹击中胸部,等到日军冲到身边时,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九连二排长刘勇身负重伤不能行走,就艰难地爬到敌人坦克必经的通道口,待敌人坦克开过来时,他拉响了几颗手榴弹,壮烈牺牲。

  尖刀一样的巾帼英雄: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巾帼英雄辛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毫不犹豫地拉响手榴弹,与尚在腹中的孩子一起,与敌人同归于尽。1941年11月,日军调集5万多兵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妄图一举歼灭中共山东党政领导机关及八路军主力。担任“姐妹剧团”团长的辛锐已有5个月的身孕,与部分机关人员隐蔽在大青山大崮一带。11月30日拂晓,日军围困大青山,我军与日军激战一昼夜,辛锐身中数弹隐藏在一个山洞里治疗。12月17日,一股日军突然搜山,包围了她们的驻地。四位同志见情况万分危急,便用担架抬起辛锐向外突围。辛锐见自己行动不便连累其他同志,便大喊:“放下我,你们快走!”四位同志没加理会,仍然抬着她边打边冲。此时,辛锐一跃从担架上滚下来,大声喊道:“不要管我,你们快突围!”话音刚落,四位同志先后中弹倒下,日军包围过来。辛锐支撑着身体,镇静地把三颗手榴弹放在身边,又把一颗手榴弹放在胸前,用棉被裹起来。几个日军士兵见辛锐不能站起来,便争先冲上来企图抓捕她。辛锐用力将一颗手榴弹投出去,炸死了这几个日军。一名日军军官又扑了过来,辛锐投出第二颗手榴弹将其炸伤。几个日军士兵同时举枪欲向辛锐射击,辛锐又投出第三颗手榴弹,吓得日军急忙卧倒。另一名日本军官乘机对辛锐开枪,辛锐倒在了担架上。日军军官以为辛锐已经被打死,便上前用力拉开辛锐裹着的被子,辛锐突然拉响了胸前的手榴弹。一声巨响,日军军官被炸得血肉横飞,年仅23岁的辛锐为国捐躯。辛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一把锐利的尖刀刺穿敌人的胸膛。

  “他们都是好人”。有一个甘洒热血、为国捐躯的群体英雄壮举,令世人动容。1942年4月4日,河北省遵化县甲山附近的村民,安葬了200多名八路军烈士。村民们激动地说:“他们都是好人,为了全村不受伤害,战士们全部战死山上,咱们得对得起他们!”

  1942年4月2日,八路军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团政委刘诚光,率领部队护送一批干部去平西抗日根据地,夜宿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甲山附近村庄。4月3日拂晓,部队正准备出发,侦察员报告西南方向发现大批日军。为避免伤害当地老百姓,刘诚光带领大家迅速转移到村外的甲山山沟。很快,大批敌人向这里合围。刘诚光临危不惧,指挥部队马上占领甲山高地,他用洪亮的声音对战士们説:“同志们,我们决不向日寇示弱!每个人都应抱着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把生死置之度外!”战斗从清晨打到黄昏,刘诚光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大批指战员英勇牺牲,山头阵地只剩下十几名指战员,弹药也所剩无几。日军害怕天黑后我军突围,就集中兵力以密集队形向山顶发起猛攻。十几名指战员奋起反击,子弹打光后,他们就与日军展开肉博战。此时,刘诚光身负重伤,日军越来越多地冲上山头。在这最后关头,刘诚光手里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他把仅有的几名战士召集一起,大声説:“我们决不向日寇投降!决不当俘虏!”战士们齐声回应:“决不投降!决不当俘虏!”随后,战士们围在刘诚光周围,待日军靠近时,刘诚光与战士们举着仅有的一颗手榴弹,拉开弹弦,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刘诚光与200多名英烈长眠在甲山,守护着洒下了他们热血的土地。

  “马石山十勇士”英名远扬: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式现场,首个徒步方队前方有面“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迎风飘扬,向祖国和人民讲述着八路军血洒马石山的英勇事迹。

  1942年冬,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23日傍晚,6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日军围困在马石山。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第13团7连2排6班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10名战士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24日凌晨,班长王殿元率领10名战士突入包围圈,先后顺利转移出三批群众。当战士们带着最后一批群众转移时,天已经大亮,山下的日军清晰可见。为了给转移群众争取更多的时间,王殿元率领战士们向群众转移的相反方向边打边退,把敌人引向马石山西侧的峰顶。日军派飞机对峰顶狂轰滥炸,紧跟着大批日军向山顶发起猛攻。战士们临危不惧,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24日整整一上午,他们依托几处天然岩石顽强战斗,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中午时分,峰顶上只剩下王殿元和两名战士,越来越多日军冲上了山顶,王殿元和两名战友紧紧地抱在一起。等敌人冲到他们跟前时,王殿元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和鲜血渡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从此,“马石山十勇士”英名远扬,在祖国大地传唱。


  飞身一跃惊河山

  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历经时代穿越,至今仍响彻祖国大地。五位壮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1941年8月开始,日军调集重兵7万多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突然对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所在地狼牙山进行包抄。杨成武司令员决定在西南方向由三团、二十团正面佯攻,促使日军从东北方向调兵增援,再由东北方向的一团打开缺口,带领2万多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群众和游击队员转移,一团七连主动担任钳制敌人的任务。9月25日拂晓前,转移队伍顺利跳出了狼牙山,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被我军粉碎,七连决定撤离战斗,二排六班的5位战士主动要求留下来与日军继续战斗。此时,日军还以为我军主力仍深陷他们的包围之中,调动飞机对我前沿阵地一阵疯狂轰炸,并发动进攻。为不暴露主力部队和群众撤离方向,5位战士主动放弃退向老君堂,选择了向棋盘陀方向边打边撤退。黄昏时分,5位战士到达棋盘陀上三面绝壁的小莲花峰。这时他们的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搬起石头进行还击,多次把敌人打下山峰。敌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近,班长马宝玉吩咐大家登上悬崖,5位战士已筋疲力尽,艰难地爬到了崖顶,顺利地把敌人引上了悬崖。为了不让武器落到敌人手里,马宝玉率先把枪砸成两截扔进山谷,其他四位同志也把枪砸坏后扔进了山谷。随后,他们从容地走向悬崖,21岁的马宝玉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第一个纵身跳下悬崖,葛振林、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4位战士也用尽最后力气跳进了大山深谷。

  曹坝岗五勇士:距离狼牙山百余里地的河北省涞水县曹坝岗村西,有个叫鸡蛋坨的地方,那里埋葬着五位革命烈士,他们是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曹坝岗五勇士”。

  1942年12月27日,日军纠集2000多人分三路进犯平西抗日根据地,其中1000多日军向曹坝岗村扑来,妄图一举消灭11分区机关和平西地委。当时,驻守曹坝岗的只有7团2连和两个特务连,团首长决定由特务连负责掩护机关干部和群众转移,2连留守迎敌作战。2连接受任务后,迅速抢占了曹坝岗村西的鸡蛋坨,尚未来得及修筑工事,日军就从北面发起了进攻,2连官兵奋起还击,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午时分,机关干部和群众顺利转移,2连接到撤退的命令,1排副排长李连山和8班战士留下来掩护2连主力转移。李连山率领8班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打得敌人血肉横飞,狼狈不堪,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打没了,就搬起石头砸向敌人。敌人仍如蝗虫一样往上涌,并切断了8班的退路。李连山身边只剩下四名战士,他就大声喊道:“誓与阵地共存亡,上刺刀,和敌人拼!”五位勇士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李连山连续刺死几个日本鬼子后,也被敌人刺了一刀。这时,一颗流弹又打中了他的胳膊,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同志们,宁死也不当俘虏,把枪砸了,跳崖!”随后滚落山崖壮烈牺牲。四位战士齐声应道:“宁死不当俘虏!”刘荣奎、宋聚奎把枪扔下悬崖后手拉手跳了下去,邢贵满用尽力气刺死一个敌人后怀抱三八大盖跳下悬崖,年龄最小的王文兴把刺刀拨下插入隐蔽的石缝里,抱着枪跳了下去。

  “狼牙山五壮士”式的巾帼勇士:抗战历史上,有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巾帼英雄冯文秀。她的英勇壮举,谱写了山东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1942年11月,日军对鲁中地区实行大“扫荡”。9日,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山东淄博的马鞍山。当时,山上只有我军一个班,还有30多人的伤病员和抗属。冯文秀与父亲一起转移到马鞍山,她一边照顾受伤的革命战士,一边教他们唱歌,识字,成为战士们的文化老师。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山东纵队第115师1旅2团副团长王风麟沉着应战,周密部署,指挥山上所有人员都行动起来,以土造枪、手榴弹等武器打退了日军数次进攻。经过两天一夜的苦战,最终寡不敌众,日军冲上了山头。10日,冯文秀身负重伤,一直奋战到弹尽粮绝。面对蜂拥而至的日军,她宁死不当俘虏,用尽最后的力气搬起石块砸向敌人,然后纵身跳下悬崖为国牺牲,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在这次战斗中,冯文秀一家六口壮烈殉国,被原鲁中行署誉为“一门忠烈”。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双枪跃马的女豪杰:我国唯一一位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在读书时曾写下充满激情的《读木兰辞有感》:“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她的传奇故事跨越时空,激励着新时代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中华儿女。

  1940年4月26日,日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第九次“大扫荡”,十一专署机关群众团体及一部分干部500余人被日军包围。曾担任过晋绥第八抗日游击支队队长的李林主动担任最危险的掩护任务,她不顾已有3个多月的身孕,手持双枪,飞身上马,抓紧马鬃大声喊道:“同志们跟着我冲啊!”一马当先冲入日军的包围圈,将敌人引向远方,掩护机关干部和群众顺利突围。26日下午,已经突出重围的李林看到几位战士没有跟上,她又返回营救。李林双枪跃马的英姿吸引了敌人的密集弹火,他们无情地向她扫射,战士们得救了,而李林却身负重伤陷入绝境。在这生死关头,李林毫不犹豫地把皮包里的文件撕得粉碎,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用生命诠释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铮铮誓言。这个曾经身着旗袍手抱书本的女学生成长为双枪跃马骁勇飒爽的女战士,用射向自己的最后一颗子弹诠释了她的铮铮誓言。

  “教书先生”的果敢选择:戴着眼镜,沉稳老练,看上去很像一位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然而就是这位“教书先生”,在生命最后的一刻毅然举枪自尽,展现出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位 “教书先生”,就是昌平延联合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徐智甫。

  1940年5月,日军5000余人对昌延地区进行“大扫荡”,我军主力部队为避敌锋芒,撤离到平西,昌延地区只剩下部队少数人员。8月上旬,部队全部撤离,只剩下县委书记徐智甫等人留下来坚持斗争。8月27日晚,徐智甫等人夜宿窑湾黄土梁村。28日凌晨,日军包围了他们的住处。徐智甫率部一边向日军开枪,一边沿着村后的小路向山里撤退。突围过程中,徐智甫不幸中弹负伤,为了掩护战友,徐智甫咬紧牙关,连续射击,将一发发子弹射向敌人。当他的手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时,徐智甫停止射击。日军见他没有子弹,一个汉奸高声喊到“想要活命就赶快投降!”徐智甫用冷笑回应汉奸的叫嚣,轻蔑地望着冲上来的日军,冷静地扶了扶眼镜,毅然举起手枪,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爆破专家:王风麟,我军第一个指挥用炸药包攻坚的爆破专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一颗子弹铸就了英勇无畏的人生光辉与悲壮,展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铁骨风采。

  1942年8月,担任山东纵队第115师1旅2团副团长的王凤麟在一次战斗腿部受伤截肢。9月24日,王凤麟来到山东淄博的马鞍山疗养并担负守山任务。11月9日,日军1000多人对马鞍山发起进攻。王风麟沉着应战,提出“人在山在”的战斗口号,率领30多人打退了日军数次进攻。经过两天一夜的苦战,最终寡不敌众,日军冲上了山头。王凤麟已多处受伤,浑身滴着血,只能爬着指挥战斗。眼看形势危急,他命令通讯员从山后面隐蔽下山,向旅长报告情况。随后,又下令把家属和孩子送下山。王凤麟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激战,不幸又中了一弹倒在血泊里,一群鬼子向他扑来,一个汉奸在石头后面喊:“快投降吧!皇军给你大官做!”王凤麟大喝一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马鞍山就是我为国尽忠之地!投降的不是中国人!”说完,举枪自尽,倒在他面前的还有两百具日伪军的尸体!

  舍生赴死的指挥官。李永安作为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选择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来換取全体战士和群众突围的宝贵时间,用革命的鲜血和不屈的意志,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坚定信念。

  1943年初,日军集结2万余人对冀鲁边军区第三军分区根据地——乐陵铁营洼进行大“扫荡”。2月3日拂晓,时任冀鲁边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永安,率领直属五小队约400人来到铁营洼,与敌人不期而遇。李永安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当即组织军民分散转移。为了吸引敌人主力,保证部队和群众顺利转移,李永安亲自率领手枪班在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把日军吸引到村西的荒地里。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子弹都打光了,手榴弹也用完了,终因敌我实力悬殊,大部分指战员倒在了血泊中。最后,仅剩下李永安与一名战士,将大批敌人吸引到一个壕沟。李永安对这个战士说:“你顺着这条沟往前跑,我来掩护!”这位战士説:“首长先撤,我掩护!”李永安厉声喊到:“服从命令!快撤!”李永安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士,这位战士眼含热泪服从了命令,把剩下的子弹留给李永安后先行撤离。李永安利用手里仅剩下的几颗子弹,在壕沟里朝战士相反方向边跑边打,继续与敌人周旋,直到还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李永安见这位战士脱离了危险,长吁口气靠在壕沟沿上。这时,敌人从四面八方扑了上来,把李永安包围在空寂的壕沟里。“投降吧!皇军会给你一条活路的!”一名汉奸大声叫道。李永安冷笑着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平静地望着天空,用手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八路军的好县长”:在天津市蓟州区盘山烈士陵园里,埋葬着一位被群众誉为“八路军的好县长”王少奇。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践行了“要给自己留下最后一颗子弹”的诺言。

  1940年冬天,王少奇调任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长,组建了著名的盘山联合村民兵班,他常对民兵说:“搞革命就不能怕死怕吃苦,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到底。打死一个鬼子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要给自己留下最后一颗子弹,关键时刻宁可自尽,也不能让敌人活捉,任何时候都不能泄露党的秘密。”1944年10月16日,时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卫生部部长兼政委的王少奇,到丰润县张庄子村参加冀热边特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不料消息走漏,日军分几路包围了张庄子村,与会代表马上转移到附近的李庄子村。17日清晨,大批日军围向李庄子村,与会代表又迅速向杨家铺村转移。没想到,5000多日军已经埋伏在杨家铺村,大家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在这危急关头,特委组织部部长周文彬当机立断,组织全体干部就地反击,向后山坡突围。王少奇与同志们一起边打边撤,并负责照顾受伤的同志。到达后山坡半山腰时,王少奇看到后面的一名同志腹部中弹,便立即冒着密集的子弹,跑回去为他包扎。不幸的是,一颗子弹呼啸飞来,穿透了他的胸部,鲜血直流。王少奇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突围,他艰难撑起身体,点燃了身上携带的文件,吸引了数十名敌人。王少奇强忍着剧痛,把一颗颗子弹射向了敌人。当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王少奇停止了射击。日军发现王少奇的子弹打光了,便让一个汉奸向他喊话:“赶快投降吧!皇军保证你连升三级!”王少奇轻蔑地回答:“要我投降?真是瞎了你们的狗眼!”看到劝降不成,日军慢慢围了上来,大叫着要抓活的。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王少奇从容地举起了手枪,向自己的头部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


  风云激荡凝忠魂,铁血丹心铸丰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抗日英烈们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日精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英烈们,使红色薪火代代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从“钢铁八路”到“马石山十勇士”,从双枪女杰到跳崖巾帼,他们的壮举跨越性别与年龄,凝结成共通的信仰——为家国而战,虽死不悔。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用生命写就的壮歌,不仅要铭记他们“血战到底”的勇气,更要传承那份融入血脉的担当:唯有坚守民族大义,方能让英雄的精神在复兴之路上永远激荡。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