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 喝酒的兄弟
在中国文化里,不喝酒成为兄弟的,几平没有。在古代,真有交情的兄弟,不仅要喝酒,还要歃血为盟。典型的事例就是大碗喝酒的水浒梁山好汉的豪气兄弟文化。梁山好汉们以酒为伴,他们的酒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更蕴含着深厚的兄弟情义。在梁山的绿林间,酒成为了他们交流情感的纽带,每一场豪饮都伴随着英勇与义气的碰撞。从举杯畅饮到共赴国难,酒见证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与不离不弃的承诺。
梁山的故事里,酒的韵味如同浓墨重彩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豪情与义气。晁盖以一壶美酒设下鸿门宴,邀请三阮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冲在风雪交加的雪夜奔向梁山,一碗热酒温暖了他的心房;而武松在打虎前,虽被店小二劝诫少饮,却毅然决定“三碗不过岗”,那酒中蕴含的是他的勇气、热血与坚韧。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酒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他们誓言的见证,江湖的通行证,以及义气的传承。
如今,我们或许不再身怀绝技、结义为兄弟,也不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地闯荡江湖。然而,“兄弟”这个词依然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兄弟之间的情谊,或许不必天天相见,但一杯酒下肚,便能胜过千言万语。因此,让我们举杯相敬,敬你,也敬我,更敬这个充满人情味、尚未凉透的世界。
我相信传统文化。从上大学起,我就有数位喝酒的同学兄弟,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友情不仅没有削弱,如今已退居在家后还有所加强。同学间的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就是相聚喝点小酒。谈天说地,指点江山,大家其乐融融,十分投机与惬意。谁有点小困难,还是能倾力相助的。看来,我这辈子注定是和这些同学酒友做兄弟了。
喝酒的兄弟相处有原则。大的方面讲政治,其他方面讲道义。一般是讲交情和友谊的。我有一位高中同学,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但友情始终如一。后来,他去了东北成了建筑工人,只要他回家乡,酒还是要喝的。除了叙旧,喝酒似乎是同学兄弟最好的交流方式。喝足一次,似乎友情就又巩固了一次。有时,我也困惑,似乎除了喝酒,没有更有力有效的沟通渠道。
我以为,喝酒只是情感交流的基础方式。喝了酒,就是朋友。不喝酒,也能成为真朋友的,很少。当然,酒肉朋友失义的也有很多,但我以为那是因为并没有达到心灵的交流,没有真正刻在心上。社会很复杂,以利相交者、以势相交者、以权相交者,很多。但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我有不少朋友是通过喝酒后相交的,成为小人的很少。我还有一种偏见,要做真朋友,似乎不用一场大酒验证并不足以表达其诚。喝了酒,便记住了。不喝酒,见了10次也没用。
我有喝酒的好兄弟。我年龄略长,他们都是用大杯子满口敬我,拦都拦不住。我相信,这是出于诚意,我也愿意接受。我以为,他们虽然喝的是酒,表达的却是浓浓的情。
当然,喝酒朋友的情况也是复杂的。人在处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利益总是不能回避的。交情疏远了,不和你喝酒的有之,尚存一点感激,稍为和你喝一点的有之,彼此疏远不来往的,而完全不和你喝的也有之。诚然,也有不少人一心只想做朋友,始终热烈和你喝酒。有些人,甚至会说,我以前并不刻意地和你喝酒,现在,你和我一样,是普通老百姓了,我偏要和你喝酒。因为,你是值得敬佩的朋友。我敬的是你的为人,而不是其他。
真正的朋友,当然是会常在一起喝酒的,这是生活的乐趣。会喝酒乐于敬酒的人,不等于就是酒徒。其实,许多人喝酒甚或畅饮,注重的是情谊。他们深知喝酒的要义,是为了加深彼此的印象和了解。而不是嗜酒如命,毫无原则,甚至喝而忘义。
喝酒的兄弟,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因为酒很有凝聚力和穿透力,敞开喝酒并满怀真诚的人,都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先辈的教导,喝酒要讲原则,也要有选择。
家人劝我少喝酒,或者干脆戒酒,我也戒了几次,难以戒掉。是自己的意志不坚强所致,还是兄弟情义的诱惑?在连续天不喝酒之后,我与我的大脑对话,大脑也不知怎么回答我。所以该喝的酒还是要喝,该交的兄弟朋友还是要交的。
“流水年华铁打兄弟,多碰杯常碰面”。兄弟相聚,酒杯碰撞的是情谊,咽下的是往事,笑出的是青春。来,兄弟们,为了我们的友谊,为了那些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干杯!
【编者按】中国有“无酒不成宴”的说法,在中国,喝酒是一种文化。关于喝酒,确实是许多文章可以写的。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