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山巅 浩气长存
胶东革命文艺,始终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为主题,以胶东人民的革命斗争经历、英雄事迹为创作素材,讴歌了胶东人民浴血奋战,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虞棘创作的四幕话剧《气壮山河》就是其中的优秀典范。
革命文艺在抗日救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重要地位。胶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素有“文化最繁荣”的美誉,这片激情燃烧的热土,犹如巨大的舞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坚守艺术理想、负有家国情怀的本土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胶东革命文艺工作者打开了广阔的创作视野。艺术家们在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面,充分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要求、愿望和理想;充分适应工农兵大众的文化程度与欣赏习惯,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气壮山河》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胶东地区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英勇斗争历程,体现出胶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创作与革命实践的深度融合。胶东革命文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
《气壮山河》初稿创作于1943年4月,至1945年12月,经过5次修改。
虞棘在1945年出版的《气壮山河》附记中记述了该剧的创作过程:
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吧,我曾经读过苏联剧作家西蒙诺夫编的《俄罗斯人》(三幕九景話劇)。这剧把苏联人民高度的爱国热忱,和伟大的英雄事迹,活生生地搬上了舞台。
读完之后,我和刘汉同志都这样想——在我们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也有不少的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而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他们给后生的一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给中华民族,写成了一首悲壮的史诗。
因此,刘汉同志让我也写个剧本,来追悼先烈,来纪念英雄。后来,终于在他的督促和帮助之下,我大胆的模仿着《俄罗斯人》的精神,写成了一个三幕話剧,当时的名字是叫《中国人》。《中国人》演出之后,有不少的热心观众,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而特別应提出与感谢的是胶东戏剧界同志们的《中国人集评》,更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启发。而且督促着我再次的修正和付印出版。
可惜的很,任凭客观上怎样的热诚帮助,但是,《中国人》这剧本,却始终难以令人愜意。(我当时甚至对他失望了)所以如此,检讨其主要的原因——在写作态度上,是“空想”不是“实际”;在艺术手法上,是“模仿”不是“创作”。
《中国人》这剧本,扔掉不演,已有两年多了。直到今年十月革命节,胶东烈士塔落成典礼的前夜,我又把他从剧本包中拾掇出来。但是,在这二年当中,时代更是在飞速的前进着。再演他,也实在太不像话了。——于是,我干脆的把他撕掉,鼓了鼓勇气,改弦更张的写成了今天的《气壮山河》。
《中国人》也罢,《气壮山河》也罢,笔拙的我,却始终没能把先烈们和英雄们的伟大史迹,比较完善的表现出来。这实是我有负于读者和观众;有负于热心帮助我的同志们;特別是有负于先烈们和英雄们的一件憾事。
因此,我愿《气壮山河》能像《中国人》一样,能接到读者和观众的意见;能引起胶东戏剧界同志们的批评。我将不疲倦的把他修改,直到他能比较完善的把先烈们和英雄们的伟大史迹,表现出来的时候。
《气壮山河》四幕话剧 虞棘编 胶东新华书店 1945年12月出版
1943年8月31日,马少波以胶东文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了《中国人》戏剧座谈会,并根据剧评座谈会记录整理了《中国人集评》发表在《胶东大众》第十七期上。
戏剧座谈会充分肯定虞棘创作的三幕话剧《中国人》“颇受观众欢迎,一致认为是胶东优秀的剧作之一”,“就剧的本身说,表现主题新颖而有力,新颖而有力量的表现出共产党人革命战士的在民族斗争中的优秀的品节。‘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从这里得到如何强烈的启示!全剧充溢着热情,流露着爱”。在祝贺“《中国人》,荣膺胶东文学艺术创作大竞赛第二名,国防剧团同志们的集体创作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我们更热烈期望着,更加强我们的创作力量,提高创作水平!”之后,参加戏剧座谈会的近二十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围绕着三幕话剧《中国人》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作者也是受了《俄罗斯人》的影响”,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炼加工。
作者在1981年出版的《虞棘剧作选》后记中深情回忆《气壮山河》的创作:
我们曾和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任常伦同志一起生活过几个月。他的英勇事迹、崇高品德、模范行动和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气壮山河》这个剧本里,就把任常伦同志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贯注在我所塑造的英雄人物身上了。还有,一九四二年冬,日本侵略军和伪军两万多人,配合大汉奸赵保原,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拉网扫荡。胶东军民在一个多月反扫荡的英勇斗争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如马石山十勇士,他们为了反复掩护群众突围,全部壮烈牺牲。勇士们的大无畏精神,真是惊天地、动山川、震敌胆、壮军威。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品德和坚强党性,就是我编写这部作品的指导思想。
《虞棘剧作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年3月出版
1945年10月,虞棘参加了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抗日烈士们为了民族战争的胜利,曾在胶东大地进行过无数次浴血奋战,直至献出高贵生命。1945年胶东大部分地区解放,为缅怀在胶东地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20850名烈士,表彰他们的丰功伟绩,胶东人民修建了胶东抗日烈士陵园。胶东抗日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群众建成最早、纪念抗战烈士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抗战烈士陵园。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是胶东抗日烈士陵园的核心建筑。纪念塔雄壮地矗立在牙山前的灵山顶上,纪念塔由塔座、塔身、塔尖3部分组成,塔高21.37米,寓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剧作家在参加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的过程中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饱含真情实感打开记忆的闸门,想起八年抗战中无数革命先烈的的英雄壮举:
剧作者想起了胶东一级战斗英雄任常伦的英勇事迹。任常伦,1921年生,山东黄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获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2009年,任常伦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任常伦,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全面抗战爆发,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赦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任常伦的家国仇恨。1940年8月,19岁的任常伦参加了八路军。他打仗像猛虎,冲锋在头阵,表现出英雄本色。他参加大小战斗120余次,9次负伤,11处挂彩,满身都是伤疤,肩膀嵌着未取的弹片。1944年11月,任常伦以刺刀为笔,在海阳长沙堡的焦土上写下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当弹药耗尽,他如猛虎跃出战壕,刀锋所向,五名日寇接连倒下。任常伦牺牲后,胶东军民将任常伦的事迹谱写成《战斗英雄任常伦》,这首歌成为胶东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符号。回望那段峥嵘岁月,胶东有千百万个任常伦式的抗日英烈,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如今,栖霞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的最高处,任常伦那尊高大的全身铜像仍然持枪伫立,雄视远方,守卫着胶东半岛。
剧作者想起了舍生忘死的马石山十勇士的感人故事。1942年的胶东大地,抗日烽火熊熊燃烧,游击战争蓬勃开展,日军的侵略受到重大打击。1942年11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抵烟台部署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企图将胶东八路军主力一网打尽。执行任务途径马石山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六班10名战士,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他们义无反顾,四次返回日军包围圈,成功护送千余群众突围。第四次冲进包围圈时,日军发起总攻,10名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石头砸,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最后弹尽粮绝,全部牺牲。
剧作者想起了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千百万革命烈士。在民族危亡之际,胶东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共同谱写了一部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无数革命先烈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义无反顾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牺牲在胶东大地上的抗日烈士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熄灭。千百万革命先烈倒下了,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反映抗战烽火的《气壮山河》,创作于激烈的战斗中、残酷的环境中,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爱与恨。作品深深打上了那个烽火连天时代的烙印,是全民族抗战这一惊天动地伟业的历史见证。作品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胶东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作品见证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胶东军民同仇敌忾、团结奋斗、无私奉献、抗战到底的崇高追求。这部作品也是中国革命文艺宏伟画卷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新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为我们探寻、总结、传承、发扬这巨大的精神遗产提供了机遇。今天的山河无恙,盛世安宁,都是因为先烈们的无畏牺牲。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代代传承,用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状态来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编者按】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