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小小勾针绣芳芬,构思虽简寓意深

作者: 白鹭 点击:247 发表:2025-07-26 09:29:00 闪星:0

摘要: 在黑龙江省延寿县青川乡新胜村雷德屯,有一位名叫张秀丽的普通农村妇女。2022年6月13日,一个来自村支书的电话彻底改变了她平静的农家生活——她的钩织作品《百花齐放》荣获中国残联举办的“民俗文化杯”工艺作品大赛三等奖。这个喜讯如同春日惊雷,在这个东北小村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谁也没想到,这位只有小学文化、从未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农家妇女,竟能用一根小小的勾针,编织出国家级艺术殿堂认可的佳作。

在黑龙江省延寿县青川乡新胜村雷德屯,有一位名叫张秀丽的普通农村妇女。2022年6月13日,一个来自村支书的电话彻底改变了她平静的农家生活——她的钩织作品《百花齐放》荣获中国残联举办的“民俗文化杯”工艺作品大赛三等奖。这个喜讯如同春日惊雷,在这个东北小村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谁也没想到,这位只有小学文化、从未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农家妇女,竟能用一根小小的勾针,编织出国家级艺术殿堂认可的佳作。(张秀丽在全乡工艺品创作培训班上即兴创作作品)

202507251753446626570085570085.png

在黑龙江省延寿县青川乡新胜村雷德屯,有一位名叫张秀丽的普通农村妇女。2022年6月13日,一个来自村支书的电话彻底改变了她平静的农家生活——她的钩织作品《百花齐放》荣获中国残联举办的“民俗文化杯”工艺作品大赛三等奖。这个喜讯如同春日惊雷,在这个东北小村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谁也没想到,这位只有小学文化、从未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农家妇女,竟能用一根小小的勾针,编织出国家级艺术殿堂认可的佳作。


      一、意外喜讯:从农家院落到艺术殿堂

      “支书,您没搞错吧?真的是我的作品获奖了?”接到电话的张秀丽反复确认,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当她最终确信这个国家级奖项确实属于自己时,泪水不知不觉浸湿了衣襟。这个在农闲时随手做来解闷的手工作品,竟然从众多专业艺术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而一直悉心指导她的母亲和杨老师却未能获此殊荣,这让她既欣喜又惶恐。

       张秀丽回忆获奖那一刻时说:“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做梦一样。我一个农村妇女,平时就是种种地、做做饭,勾东西纯粹是爱好,哪想过能得什么奖啊!”这份意外的认可,不仅是对她手艺的肯定,更是对她多年来坚持创作的最好回报。

       在颁奖仪式上,评委这样评价《百花齐放》:“作品构思巧妙,将传统钩织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每一朵花都饱含深情,整体布局和谐大气,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番评价让张秀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随手勾画的作品,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艺术价值。


       二、艺术启蒙:从母亲膝下到恩师门前

      1975年出生的张秀丽,艺术启蒙始于母亲手中的勾针。“我六七岁时,就爱看母亲做手工。”张秀丽回忆道,“那时候日子简单,母亲总在闲暇时勾些椅垫、小窗帘之类的日用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手工制品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承载着农家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幼的张秀丽被勾针在母亲手中灵巧穿梭的样子深深吸引,常常缠着母亲教她基本针法。

      “最开始就是学最简单的平针,勾个小方块都要拆好几遍。”张秀丽笑着说。母亲耐心教导,她也学得认真,虽然作品粗糙,但那种创造带来的喜悦,在她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张秀丽上小学时。杨家搬到了她家东院,新来的杨老师是一位钩织高手。“第一次看到杨老师的作品,我惊呆了。”张秀丽眼中闪着光,“那幅《鸳鸯戏水》,鸳鸯的羽毛根根分明,水波纹路清晰可见,比母亲勾的日常用品精致多了。”杨老师的作品已超越实用范畴,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

       每到周末,完成作业的张秀丽就跑到杨老师家“偷师”。“杨老师从不嫌我烦,总是一针一线地教我。”从简单的花瓣到复杂的图案,张秀丽的技艺在杨老师指导下突飞猛进。《莲年有鱼》、《喜鹊登梅》……一件件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在她手中诞生,艺术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三、生活重压:从搁置梦想到重拾初心

       成年后的张秀丽嫁到新胜村,生活的重担让她不得不暂时放下心爱的勾针。“刚结婚那会儿,家里地多活重,每天从早忙到晚,哪还有心思勾东西啊。”说起那段日子,张秀丽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农忙时节,她与丈夫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农闲时又要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勾针被束之高阁,艺术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转机出现在2021年春天。张秀丽发现邻居张二龙媳妇常在门前勾织,那熟悉的动作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看她勾得那么投入,我的手也痒痒了。”在二龙媳妇的鼓励下,张秀丽重新买来针线,重拾中断多年的爱好。

    “现在条件好了,网上什么针线都能买到,花样也多。”张秀丽感慨道。二龙媳妇还教会她上网浏览优秀作品,两人常在农闲时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切磋技艺。现代科技为传统手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张秀丽的视野也随之开阔。


       四、创作突破: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

      2022年11月,沉寂多年的创作激情在张秀丽心中喷涌而出,她一口气完成了六件作品。其中,《百花齐放》的创作灵感来自家中几盆普通的花卉。“看着地上那些花,我突然想,要是能把不同季节开的花都勾在一起多好啊!”这个大胆的想法催生了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张秀丽获奖作品《百花齐放》)

     202507251753446515242268242268.png  《百花齐放》构图精巧:一枝亭亭玉立的百合象征纯洁心灵;一朵向阳盛开的向日葵代表红心向党;由20朵小花组成的绣球寓意家庭和睦;十支娇艳的玫瑰寄托美好爱情;两支垂坠的铃兰带来吉祥祝福。这些本不可能同时绽放的花朵,在张秀丽的巧手下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一幅“祖国大花园”的动人图景。

    “勾向日葵最难,花瓣要一层层叠加,才能显出立体感。”张秀丽分享创作过程时说。为了表现花朵的神韵,她反复尝试不同针法,有时为了一片花瓣要拆织好几遍。作品中的绣球花由数百针组成,每一针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这件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其深刻寓意。张秀丽解释创作理念时说:“我把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花放在一起,就是想表现我们国家各民族像花儿一样,在党的阳光下共同绽放。"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的表达方式,正是作品打动评委的关键所在。


     五、艺术追求:从获奖惊喜到责任担当

      获奖后的张秀丽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虚谨慎。”我这点手艺还差得远呢,获奖是运气好。”她常常这样说。但这份认可确实给了她莫大的鼓舞,让她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无限可能。

        现在,张秀丽的生活有了新目标:她计划开设免费培训班,把钩织技艺传授给村里的妇女;她尝试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创作,让作品更具黑土地韵味;她还在学习设计知识,希望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我想用手中的勾针,记录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民的风采。”张秀丽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

       当地政府也给予她大力支持,邀请她参加各类文化展览,帮助推广作品。延寿县文化馆馆长评价说:“张秀丽的作品证明,民间艺术蕴含着巨大创造力。我们要搭建更多平台,让这些‘土艺术家’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六、文化传承:从个人爱好到时代印记

       张秀丽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农家女的逆袭。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农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间基础,更看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精神生活的丰富提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指出:“像张秀丽这样的民间艺人,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的创作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是真正的‘人民的艺术’。”

如今,在青川乡,学习钩织的妇女越来越多。张秀丽家的院子成了“非正式培训基地”,常有邻居来讨教针法。一根小小的勾针,不仅串起了邻里情谊,更织就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之网。

    “小小勾针绣芳芬,构思虽简寓意深。民族团结心向党,百花齐放满园春。”(白鹭诗句)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张秀丽的艺术人生。从农家院落走向艺术殿堂,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有梦想、肯坚持,再平凡的土壤也能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普通人,都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添上独特的一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审核通过,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