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抗战】《兰底小调》诞生记

作者: 郭岸 点击:360 发表:2025-07-25 09:43:10 闪星:5

“六月初八(古历)月牙刚平西,

八路军的五旅去打兰底,

老百姓心里好欢喜,

哎嗨哎嗨哟老百姓真欢喜,

 大炮机枪头前走,

民兵担架在后头摆起来一大溜,

哎嗨哎嗨哟摆起来一大溜。

 

八路军的军队真英雄,

后面跟这些老百姓要抓冷冠荣,

哎嗨哎嗨哟要抓冷冠荣 ,

大炮不断地响连天咕咚咕咚手榴弹,汉奸要难看

哎嗨哎嗨哟汉奸要难看 ,

同志送上炸药炸,

两边的炮楼倒了仨,

汉奸回老家,

哎嗨哎嗨哟汉奸回老家 ,

冷冠荣跪在了炮楼下头磕地上哭亲娘,

叫声八路爷爷放了俺吧,

再也不把汉奸,

当哎嗨哎嗨哟再也不把汉奸当。”

六月初八的月色,总带着几分特殊的意味。在山东平度兰底镇的老人们记忆里,那轮刚平西的月牙,不仅照亮过八路军急行军的脚步,更映照着一段被谱成歌谣的烽火岁月。"八路军的五旅去打兰底,老百姓心里好欢喜",一曲《兰底小调》穿越八十余载光阴,至今仍在街巷间流转,每一个音符都镌刻着兰底人对解放的渴望与铭记。


 一、黑土地上的"毒瘤"


兰底镇的老槐树,见过太多悲欢。1938年春,日军的铁蹄踏碎胶东平原的宁静,兰底据点成了插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根毒刺。让乡亲们更咬牙切齿的,是那个叫冷冠荣的本地人。

 这个1899年出生于王家丘村的兵痞,人生轨迹像条扭曲的蛇。早年当民团队长,后来落草为匪,七七事变后又摇身变成"抗日志士",在孙家口伏击战里还曾扛过警戒的枪。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冷冠荣游击队,鬼子来了往后退,闻风三十里,枪响一百一"——这段顺口溜,道尽了他的真面目。投靠蔡晋康,又被赵保原收编,看似一路攀升的官阶,实则是他盘剥百姓的资本。1944年,经汉奸王泮亭牵线,他索性撕掉最后一层伪装,成了伪平度县自卫第二团团长,把兰底据点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那时的兰底,炮楼林立,壕沟纵横。冷冠荣的队伍像群饿狼,抢粮、抓丁、勒索钱财是家常便饭。有老人回忆,谁家要是有块像样的布料,保准被"借"去做军装;刚打下的粮食还没进仓,就被强征去充军饷。东万家村的王老汉,儿子被抓去当差,只因送粮晚了半步,就被打得断了腿。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八路军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进闭塞的村庄。


二、初战兰底:月牙下的突袭


改变始于1943年的初夏。南海军区的侦察员们摸清了冷冠荣的底细:这家伙疑心重,却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清晨让机枪连出操。副司令员夏侯苏敏攥着情报,在油灯下拍了桌子:"就打他个措手不及!"

古历六月初八的深夜,星子躲在云后,三个连的战士像猫一样潜入兰底。六连、七连的战士们屏住呼吸,藏在操场北面百姓家的庭院里,墙头上的草叶擦着钢枪;八连则蜷在西面的破碾屋里,碾盘上的尘土落满肩头。鸡叫头遍时,村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很快又被夜风吹散。

    五更天,敌人的起床号刺破黎明前的黑暗。六七十号人扛着六挺轻机枪,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从西向东走。"立定!""向后转,跑步走!"教练官的吼声刚落,意外突然发生,一个要解手的伪军瞥见了草垛后闪过的枪影,裤子都没提好就疯了似的往回跑:"有八路!" 夏侯苏敏的手枪率先打响。六连、七连的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从庭院里冲出来,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一朵朵火光;八连则堵住西面的退路,子弹嗖嗖地掠过操场。硝烟里,八连一排长于君英眼疾手快,一把夺过敌人手里的捷克式机枪,调转枪口就扫向溃兵。这场战斗快得像一阵风,八九分钟就结束了,五挺机枪成了战利品,敌人的机枪连被打散成了惊弓之鸟。

天蒙蒙亮时,战士们已撤出村子。站在河南村外回头望,围墙上挤满了敌人,冷冠荣的心腹营长郭子旭正站在坟头上用望远镜张望。"砰"的一声,八连长王道举的枪响了,那人应声倒下。后来才知道,冷冠荣得知消息时,当场把茶碗摔得粉碎,像丢了魂似的坐了半天——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八路军的厉害,却不是最后一次。

 

        三、再攻兰底:血与火的淬炼

 

1944年的夏天格外热,兰底据点的炮楼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光。此时的冷冠荣已彻底投靠日军,据点里不仅有他的伪军团,还有大量弹药储备,成了阻碍胶东抗日的"硬骨头"。这年7月,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和南海军分区部队集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7月27日晚,总攻的号角吹响了。可战士们没想到,这块骨头如此难啃。冷冠荣的队伍凭借坚固的工事拼死抵抗,壕沟里的水被打得溅起层层水花,战士们搭的桥、架的梯子,转眼就被打烂。负责爆破的战士一次次冲上去,又一次次倒在血泊中。那一晚,二三百名战士永远留在了兰底的土地上,夜色被染成了暗红色。

 第二天,战士们眼睛里布满血丝,却没人说退。重机枪手董成森盯着宽宽的壕沟,突然对连长说:"修浮桥!把机枪架到敌人鼻子底下!"月光下,战士们和赶来支援的乡亲们一起,扛木板、绑绳索,硬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搭起了一座五米多长的浮桥。董成森带着机枪班冲过浮桥,在一个敌人炮弹打不到的死角架起了重机枪。

总攻再次开始时,董成森的重机枪率先怒吼起来,像一道铁墙压制住敌人的火力。敌人的小钢炮轰隆隆响,却连机枪班的边都擦不着。等炮声一停,一群敢死队刚冲出来,就被密集的子弹扫倒。这时候,最动人的一幕出现了:战士们披着浸湿的棉被,像一个个移动的堡垒,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第一个倒下了,第二个立刻跟上,鲜血染红了壕沟里的水,终于,"轰隆"一声巨响,围墙炸开了个大口子,炮楼像醉汉一样摇晃着塌了下去。

东莒家篓子庄的李大爷那年才十五岁,他和乡亲们举着锄头、拿着扁担,跟在战士们后面冲。"亲眼看见冷冠荣从炮楼里爬出来,裤子都跑掉了半截,喊着'快撤',带着残兵往平度城方向逃。"他记得,战士们追出去老远,缴获的机枪、步枪堆成了小山,连小钢炮都成了战利品。

天亮时,兰底的天空格外蓝。乡亲们涌到街上,有的给战士们端水,有的帮着拆炮楼,孩子们捡着敌人丢下的弹壳当玩具。李大爷说,那天的太阳特别暖,照在身上,像是把这些年受的委屈都晒化了。


 四、歌谣里的解放


战斗结束没几天,兰底的街头就响起了歌声。先是几个年轻媳妇编了几句词,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接着,参加过担架队的老汉们又加了几段,把冷冠荣跪地求饶的丑态编了进去;后来,连孩子们都跟着唱:"冷冠荣跪在了炮楼下头磕地上哭亲娘,叫声八路爷爷放了俺吧..."

 这歌声里有恨,恨汉奸的无耻;有敬,敬战士的勇敢;更有喜,喜重获新生的自由。《兰底小调》就这么口口相传,从炕头到田间,从庙会到集市,成了兰底人最鲜活的记忆载体。

1946年,解放胶县城的战斗中,作恶多端的冷冠荣被击毙。消息传到兰底,乡亲们又唱起了《兰底小调》,只是这一次,歌声里多了份彻底的轻松。后来,有人把这首歌编进了地方戏,在过年时演唱;还有老人教给孙辈,说"不能忘了那些打仗的娃"。

如今,兰底的炮楼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房屋和宽阔的马路。但每当夕阳西下,老人们坐在槐树下乘凉,总会有人提起那曲小调。八十五岁的王奶奶还能完整地唱下来,唱到"老百姓心里好欢喜"时,浑浊的眼睛里会泛起光。

  那光里,有六月初八的月牙,有浮桥上的身影,有炸开的碉堡,更有无数为了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的灵魂。《兰底小调》从来不是一首简单的歌谣,它是兰底人用生命和记忆写成的史诗,是黑土地上永远不会褪色的红色印记。只要还有人记得这首歌,那段烽火岁月就永远活着,那些牺牲就永远值得。

    (参考资料:《兰底公社社志》、《老兵忆抗战:巧建浮桥炸碉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兰底小调》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山东平度兰底镇一带的民间小调,至今仍在街头巷尾留传。这首小调的诞生与抗击汉奸冷冠荣的战斗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展现了当年与汉奸冷冠荣部激战的动人场面,一段段激战场面栩栩如生,以四个小标题的形式场景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内容扣人心弦,写出了军民同心打击汉奸的豪迈之情,口口相传的小调内容生动、朗朗上口、好记好唱。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