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走进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

作者: 王忠田 点击:579 发表:2025-07-23 10:47:55 闪星:9

摘要: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是一处大型古建筑群,坐落在一块面积26000平方米的大长方形土地上,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四周有坚固的砖墙环绕,与中国许多文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庙——国子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致地融合了中越两国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河内的标志性建筑。封面图为王忠田在河内文庙门前。

  阅读了张林初武官在银河悦读中文网发表的作品《探访孔庙国子监》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9947)后,唤起了我对越南首都河内文庙——国子监的记忆。

  那是1999年11月下旬,在任中国驻老挝大使馆武官期间,受大使馆委派,我和夫人张敬然作为临时信史,赴河内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接收外交邮件。

  在河内期间,驻越南大使馆武官处副武官甄中兴和夫人孙智慧陪同我们参观了河内著名的古迹文庙——国子监(越语:Văn Miếu——Quốc Tử Giám)。

  文庙——国子监的地址在河内市东大区国子监街58号,位于阮太学路、孙德胜路、文庙街和国子监街4条中央街道交汇处的黄金地段,在著名景点还剑湖以西2公里处。

  文庙——国子监是河内最为丰富多样的古迹群之一。它是越南的文化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越南李朝顺天元年(1010年,中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将孔子之道作为治国之策、主张以孔孟之道教化臣民的李朝开国君主李太祖(李公蕴),下令在京城升龙(今河内市)建造文庙,于神武二年(1070年,北宋熙宁三年)李圣宗(李日尊)时期建成。英武昭胜元年(1076 年,北宋熙宁九年),李仁宗(李乾德)又在文庙后面修建了国子监。国子监成为越南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起初,国子监只供皇亲国戚的子弟读书。陈朝皇帝将国子监改名为国学院,黎朝又改称太学堂,逐渐扩大招生范围,百姓子弟也可以来此就读。

  (王忠田和甄中兴在文庙)

  我们从文庙——国子监的“文庙门”进入院内。在进院之前,我们看到文庙门前耸立着四根大方柱,又称仪门,象征其庄严与肃穆。两侧立有下马碑。越南文庙——国子监的下马碑与北京国子监街孔庙门前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是相同的规制,就是无论公侯还是卿将,甚至皇帝本人,经过文庙大门前两座下马碑时,都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改为步行,以此体现对圣贤的恭敬,也体现出文庙是一个十分庄严的地方。

  文庙门是文庙——国子监遗址的南大门。文庙门有两层,上层刻有 “文庙门”三个汉字,醒目而庄重。文庙门除较大的正门外,还有左门和右门两个较小的侧门。在节日和考试时,皇帝和主考官走正门,考生则从左右侧门出入。文庙门顶部,飞檐高耸,有二龙胁月图案,营造出独特的韵味,给人留下典型东方庙宇风格的印象。

  文庙门进门处正门洞两侧的门柱上,有一副长达38个汉字的对联:

  大国不易教不变俗且尊崇之亦信斯文原有用

  吾儒要通经要识时无拘固也尚思圣训永相敦

  这副对联寓意深刻,不仅展现了文庙的地位,也表达了文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紧靠文庙门的两根大方柱上,还有一副汉字对联:

  赢寰中教目吾道最先万宇舟车同起敬

  全境内文祠此地为首千秋芹藻尚留芳

  此联颂扬儒家学说崇高地位和文庙文化象征的重要性,彰显出儒家学说(孔子之道)是世间最早且最根本的教化体系,具有普世价值,天下之人无论来自何方,皆对文庙和儒学心怀崇敬;强调河内文庙在越南文化教育中的至高地位,隐喻文庙培养人才(芹藻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历经千年,文脉流芳不息。

  文庙——国子监是一处大型古建筑群,坐落在一块面积26000平方米的大长方形土地上,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四周有坚固的砖墙环绕,与中国许多文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庙——国子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致地融合了中越两国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河内的标志性建筑。

  1947年,在越法战争中,文庙遭受了严重破坏。现今所见的文物,大部分是经过后人精心修复的。

  (大中门)

  文庙内从南到北分成五个庭院,代表中国文化中“水木火金土”五行和“仁义礼智信”五德。五个庭院以围墙隔开,每道围墙有一个正门和两个侧门。庭院中间有专门供皇帝使用的通道和大门,而其他官宦人等只能使用两侧的小门和小道。

  进入文庙门,便进入了第一庭院。我们沿着一条砖路,走向第二道门大中门。从文庙门到大中门,这一段路象征着入道之路。沿途古木葱茏,道路两旁立柱上的汉字楹联如“东西南北由斯道,公卿夫士出此途”“道若路然得其门而入,圣即天也不可阶而升”,等等,蕴含着文化与哲学的深意。

  大中门的命名取自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具有越南传统公共住宅的典型建筑风格。门上黄瓦脊顶有宝瓶和鲤鱼石雕,寓意为学问与美德的交融,象征学生必须刻苦学习,才能通过考试,成就大学问,像鲤鱼一样破浪成龙。

  大中门的两侧有两个门,左侧是达才门,寓意获得才华;右侧是成德门,寓意成就美德,彰显思想道德与学识才华的辩证关系。这两个门是平时学生们出入的通道。

  (奎文阁)

  我们穿过大中门,走进第二庭院。举目前望,第三道门奎文阁展现在眼前。

  奎文阁建于1805年(清嘉庆十年)阮朝开国皇帝嘉隆帝阮福映执政时期,处于文庙的中心,是整个文庙最有名的建筑。奎文阁是古时名儒聚会论经讲文之地。

  奎文阁的名字取自“魁星点斗”的典故。“魁星点斗”是中国的神话故事。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时,皇帝见他相貌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答道:“独脚跳龙门。”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

  (王忠田和夫人在奎文阁前)

  奎文阁建造精巧,匠心独具,以其两层重叠红瓦屋顶的独特建筑风格著称。它的整个木质构架建在四条方形石柱之上,上层以珍贵的硬材树种格木精雕细琢而成。阁上四面窗框呈圆形,与石柱间形成的方形组成“天圆地方“的意境。奎文阁的四个门朝向四方,寓意着冉冉升起的魁星(奎星)和文曲星的光芒放出熠熠光辉,照耀着文坛。奎文门有三道门,奎文阁居中,左右分别为蓄文门和壁文门,象征着文章要含蓄、真切,同时也要文辞优美。

  奎文阁曾被南越政府(1955-1975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又被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列为河内文化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奎文阁曾被用作10万越南盾纸币的背面图案,也曾作为越南和苏联发行的多枚邮票的主图,实现了文化元素和价值取向的完美融合,增加了文庙的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

  (天光井,来自互联网)

  奎文阁同遥遥相对的大成门之间是第三庭院。我们看到,在庭院中央,一个大方型清澈明净的水池中倒映着蓝天白云。这个水池叫做天光井,是采集天上灵光以成地上华章之意。

  天光井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进士坊,整齐地排列着82座进士碑,每侧41座,诉说着河内文庙的历史与荣耀。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石龟昂着头,驮着一座座雕工精细的进士碑。

  这种驮石碑的石龟,中国称为赑屃(bìxì),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有九子中的六子,是一种祥兽。赑屃外形似龟,善驮重物,多用以驮负碑础,意为依靠它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越南文庙——国子监的石龟驮进士碑,象征着儒学文化的久远和永恒,表示期望越南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同时肯定越南人才值得尊敬并世代铭记。这些石碑见证了越南科举制度的演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进士碑,来自互联网)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称为“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075年(李朝太宁四年,北宋熙宁八年),越南取法中国开始科举取士,以诗赋、经义为考试内容。直到1918年,越南才废除科举考试,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保留这一古老制度的国家,可见中国制度和儒家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之深。越南的科举考试共产生进士2800余人,涌现出朱文安(陈朝)、张汉超(陈朝)、阮秉谦(南北朝)、黎贵惇(后黎朝)等一批知名汉学家,也出现两位“年龄之最”进士:12岁考中的阮贤(陈朝)和68岁才考中的郭童寅(朝代不详)。

  1484年(后黎朝洪德十五年,明朝成化二十年),以重视文学著称的黎圣宗下令在文庙-国子监树碑,记载从后黎朝黎太宗大宝三年(1442年,明朝正统七年)至后黎朝黎显宗景兴四十年(1779年,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共337年间82届科举考中的1306名进士的姓名与籍贯。进士碑碑文用汉字书写,每块碑都是一幅书法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碑上的雕饰丰富多样,反映了艺术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被视为越南艺人的智慧和手艺精巧的证据。这印证了越南民间广为流传的励志名言“金榜石碑,千秋永存”。越南古人对科考的推崇正如进士坊的楹联所云,“车书共道今天下,科甲联题古学宫”“科甲中来名不朽,宫墙外望道弥尊”。

  (大成门,来自互联网)

  穿过大成门,我们进入了大成殿前的第四庭院。

  大成门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斗拱飞檐,檐角有3个屋脊神兽。

  “大成”是对孔子思想集古代学说之大成的尊称,“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宋徽宗依据《孟子》典故,将孔庙主殿命名为大成殿,形成以“大成”为核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确立了其在官方礼制中的至高地位。明清两代延续“大成至圣先师”封号,这一尊称专指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学术、伦理、教育大成的历史定位。

  (张敬然和孙智慧在大成殿前合影留念)

  大成门的对面是大成殿,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规格极高,正面九间,黄瓦铺顶,显得庄重而尊贵。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分别是颜回、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塑像。殿中设有香案,香案正中高悬一块金字红匾,上书“万世师表”,牌匾上注明是“康熙御书”。

  (万世师表牌匾)

  大成殿侧面一边是演奏古乐的小厅,另一边是藏书房,藏有《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等儒学经典及研究儒家学说的书刊,不少珍藏本来自中国,体现了越南对儒家学说的深厚底蕴。

  (孔子塑像)

  大成殿后的第五庭院是太学(国子监)。太学是越南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学堂,分为前堂和后堂。前堂是学生上课的地方,后堂有上下两层,展示包括旧照片、欶书、仪仗、袍服等文物。国子监的左侧为钟楼,右侧为鼓楼。整个院落环境优雅,绿化甚佳。

  (太学后堂的朱文安塑像,来自互联网)

  太学后堂的正位供奉着陈朝(1226-1400年)儒学大师朱文安(1292-1370年)的塑像。其两侧对联是:

  博于史穷于经圣道渊源开后学

  行以礼藏以义贤人风节绍先儒

  横批是:

  传经正学

  朱文安,字灵泽,号樵隐,是陈朝著名的儒家学、教育家,并精通医术。他很早就考取了太学生,但他并不出仕,而是在家乡办教育,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后来应陈明宗(陈奣[wěng],1300-1357年)之邀赴太学司业,前后14载,曾任国子监祭酒,卒后赐谥文贞公,得奉祀文庙。他为人正直,博学多才,诗书医咏,样样精通,在越南名气很大,被尊为“儒宗”。他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编写了《四书说约》,对越南儒学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越南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朱子。

  中国的朱子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年),世人尊称其为“朱子”。主要成就包括创立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注解《四书》并编撰《四书章句集注》(科举考试标准教材)、制定《白鹿洞书院教规》等,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深远。

  (越南三位君主塑像,来自互联网)

  太学后堂的二层,供奉着李朝李圣宗(李日尊,1023-1072年)、李仁宗(李乾德,1066-1128年)和后黎朝黎圣宗(黎思诚,1442-1497年)。他们都是对太学的设立和发展起到过决定性作用的君主。

  李圣宗,1054-1072年在位,1070年主持修建河内文庙;李仁宗,1072-1127年在位,1075年在升龙首开科举;黎圣宗,1460-1497年在位,1484年下令在文庙树立进士碑。他们在弘扬儒学和建立文庙方面功不可没。

  当时,孔子在越南有很多追随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学说在大小官吏和普通百姓中广泛传播,盛极一时。据说越南有2万所学校传授孔子的经典学说。

  这次参观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我不仅了解了这座越南古迹的全貌,而且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学说在越南历史上深远影响的认知,领会到了中越两国在封建时期密切交往与文化交融的景象。


  后记:

  1999年我们参观河内文庙——国子监时,越南的旅游业尚不发达,因此那里的游客很少。如今,随着革新开放步伐的加快,越南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据报道,2024年越南全国接待国际游客已达1750万人次。作为河内著名文化地标的文庙-国子监,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丰富的传统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宁静的空间,成为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1962年,文庙——国子监被越南文化部列入国家级文化历史遗产名单。2010年,82座进士碑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确认为世界记忆遗产,同时,文庙——国子监获颁越南国家级特殊遗迹证书。

  2013年2月25日,河内文体旅游厅隆重举行了文庙——国子监82座进士碑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证书颁发仪式。

  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内市市委书记范光毅,越共中央委员、政府副总理阮善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越南办事处主任,各国际组织驻越南代表,河内市政府和中央相关部门领导代表及首都人民出席了授予仪式。

  阮善仁副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领导在授予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肯定,文庙-国子监82座进士碑对越南乃至世界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历史和雕饰手艺的价值,文庙-国子监是越南精英文化和教育的永久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庙-国子监82座进士碑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显示了越南在保存和发挥遗产价值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同时有助于向国际社会推广这一遗产。

  阮善仁副总理建议首都领导人、首都文化与教育机构、每个家庭和首都人民要有自己的倡议和做法,让首都子孙和越南青年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文庙-国子监,并为其好学传统感到更加自豪,旨在维护祖国遗产和推动国家发展。

  目前,河内文庙-国子监成为越南本国学生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例如,小学生举行古装剧比赛,大学生举行穿礼服、拜先儒、拍纪念照的毕业仪式,等等。

  每年春节,文庙都要连续几天举行十分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及书法、棋艺、吟诗、斗鸡、斗鸟等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历史的致敬。新年时,很多越南人会前往河内文庙求写汉字书法,期待新年越来越好。越南人一般会求“福”“福禄寿”“文达”等吉祥汉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部文庙史,半部越南教育史。游记以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河内文——国子监的独特窗口,字里行间既有对建筑细节的精准描摹,更有对文化肌理的深度触碰。作者捕捉到的不仅是建筑形制的中越交融,更是儒家文化跨地域传播的生动轨迹。同时,作者没有止步于景物的罗列,而是将个人记忆与历史纵深结合:1999年的静谧探访与如今的游客如织形成对照,既展现了文庙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现代价值,也暗含着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当我们读到越南人求写“福”“文达”等汉字的细节,看到朱文安塑像与孔子像共处一堂的场景,便能真切感受到:这座文庙不仅是越南的“教育圣地”,更是东亚文明圈中一道温润的文化印记,印证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