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拜谒邓愈

作者: 云湖夏月 点击:213 发表:2025-07-22 09:34:42 闪星:1

摘要:夕阳的金色,薄薄地洒在通向坟茔的甬道上,印渍着历史痕迹的青砖,错缝有致的铺向尽头。墓道被松柏烘衬着,透着久远而神秘的气息,墓地安静的似乎与世隔绝,只能听见自己脚步宁静中摩擦大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拖沓。我走在600多年前古人走过的地方,思绪随着邓家的命运起起伏伏。

  一日,朋友来电,闲聊,问我身居金陵,去没去过邓愈墓。我回道,南京著名景点多得转不过来,朱元璋马皇后的明孝陵去了好多次,没听说过邓愈墓地。朋友说,值得去看看。是吗?那我先了解下。放下电话,查阅了相关资料——

  洪武十年,曾经被邓愈打得惨败的吐蕃,伺机制造叛乱,为祸明朝边境。邓愈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带兵长驱直插川藏腹地,一直追杀到昆仑山,降服吐蕃遏制诸国,为明朝开疆拓土数千里。班师回都至寿春时,由于积劳成疾,不幸病亡,年仅41岁。朱元璋得此噩耗,悲痛大哭,下令停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追封邓愈为宁河王,享太庙供奉,承诺邓愈后代子孙世袭勋爵之位。钦定邓府山为邓愈墓地,厚葬。然而邓愈死十来年后,他的一双儿女就被朱元璋杀戮赐死,“世袭勋爵”也被剥夺。

  如果不是朋友提及,还真不知道邓愈这跌宕传奇的一生,确实值得去看看。于是,被朋友撩拨的心动继而行动,在一个比较清闲的傍晚,寻访了邓愈陵墓。

  中国古代很多墓地、牌坊,以及大多建筑,尊崇传统习惯又特别讲究风水,也为吸纳最强烈充足的阳气,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布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邓府山下的邓愈墓,却是背南朝北的。实际情况是,最初,邓愈墓位于山南,雨花西路127号石粉厂院内。20世纪末,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南京市政给邓愈墓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建设部门以墓穴棺椁为中心,将牌坊、神道碑、石马、石羊、石虎、文武翁仲,依照原来的格局,180度旋转。以至于原本面南的墓地,改变成今天的面北背南了。

  走过书写着“山高水长”的铅灰色牌坊,迎脚一宽约两米的两层台阶,被左右斜坡围护着。当然,这可不是一般台阶,而是墓葬习俗中的所谓“风水桥”,起到挡住瘴气,保护陵寝的作用。过了风水桥,再上台阶,墓道笔直的向前延伸着,松柏黄杨女贞两边排列,高低俯仰,交错掩映,丝毫看不出乾坤大挪移后粗糙和混乱。

  喧嚣都在远处。秋阳夕照的青草树木,让墓地呈现着清朗而独特的生命力。独自一人,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思路会一直奔突,也会忍不住穿越到大明时代。

  1343年,年仅十六岁的邓愈便领兵抗元,他勇武谦逊,不到一年,麾下已聚拢万人。带兵投奔朱元璋,当即被封“官军总管”之位。在夺取应天、洪都之战两次战役中,邓愈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立下了盖世之功。朱元璋赐他“江南行省参政”的职位,和徐达等人平起平坐。可见邓愈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性,也说明邓愈对朱元璋的忠诚度厚可信度高。而面对这样的忠诚,朱元璋必须给予殊荣,方可表达自己对邓愈的信任和认可,因此,邓愈死后,朱元璋兑现了邓家“子孙世袭”的承诺。

  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肃穆一层一层浓起来。

  神道碑,在傍晚的余晖中,威严方正的屹立在高高的台阶顶端,象征着邓愈魁梧不凡的英雄气概。可惜的是碑面记录邓愈辉煌一生的文字,历经600多年日晒雨淋,即使你走得很近也漫漶得不可辨识,只留下灰蒙蒙一片凸凹可视的横笔竖画,任后人猜想。

  墓碑高约5米,碑首上刻着的盘龙们,是龙的第八个儿子负屃,民间故事说它学习成绩优异,所以高高在上。仰头细看,碑首盘曲缠绕着四条负屃,说明这座墓碑等级很高,也表明朱元璋对邓愈非常重视。古代陵墓等级越高,碑首雕刻的负屃就越多越复杂。明孝陵石像路尽头,望柱顶部、柱身,繁密复杂的负屃,数不清楚有多少条。

  这座碑,不仅等级高,石刻也堪称完美。

  碑座,龙脸龟体的驼碑石刻,是龙王的第六个儿子,力大无穷的赑屃。六太子赑屃雕刻的十分精细。下粗上细的龙角微微弯曲,嘴角的龙须舒展,视觉十分柔软;脖子下皮肤褶皱清晰可辨;脸部肌肉却丰满滋润,不见一根皱纹;眼睛睁得又大又圆。龟背上的鳞片刻着飞龙走凤,狮虎蛟螭,大小高低错落、阴刻阳刻交替,功法娴熟线条流畅。让你忍不住想伸出手,用温软的手指,触摸看似细密蓬松,实则十分坚硬的石头,去感受那深浅有致的精细雕刻。

  这座碑,因为等级高、石刻完美,被誉为金陵九大古碑之一。

  夕阳的金色,薄薄地洒在通向坟茔的甬道上,印渍着历史痕迹的青砖,错缝有致的铺向尽头。墓道被松柏烘衬着,透着久远而神秘的气息,墓地安静的似乎与世隔绝,只能听见自己脚步宁静中摩擦大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拖沓。我走在600多年前古人走过的地方,思绪随着邓家的命运起起伏伏。

  邓愈死后,邓愈长子邓镇继承国公的爵位,改为申国公,娶李善长的外孙女为妻;邓愈长女嫁给朱元璋的次子朱樉,成为秦王妃。

  朱樉在封地,追求奢靡的生活,邓氏秦王妃不仅不规劝,还和朱樉一起为非作歹,搞得民不聊生。若单纯物质上的兴风作浪,朱元璋也可以忍而无视。但人最初的欲望一旦实现,便越来越高涨,没有满足。邓氏野心膨胀,要钱还要权,挑唆朱樉谋权篡位当皇太子,僭越做皇后服饰和五爪龙床。这下朱元璋忍无可忍:想动我的统治根基,这就有点太过分了!盛怒之下,赐死邓氏。朱樉也中毒而死。

  思绪停在神道两旁的石刻群雕上,石羊、石虎、石马映入视线。

  石羊呈蹲卧状;石虎呈蹲立状,和明孝陵的石虎造型相同,体量略小;石马,却大有深意:呈站立状,发丝,辔络,銮铃,缨穗,马鞍图案,也都非常考究。不同的是这两匹石马,肚子下面是实心,还雕刻着云纹,坊间传言这叫“骏马骑祥云”,意为“天马”可以飞上天。这组石马寓意,和朱樉夫妇的野心不谋而合。对于大明统治者朱元璋来说,如果知道有这样一组石马,心里会窝着无法明言的火。

  估计他可能听说了,因为那次血溅,好像就是这窝火的炸裂。

  139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牵连淮西宿将,大开杀戒。“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被牵扯其中。邓镇,作为李善长的外孙女婿,也被处以极刑。尽管此事和邓镇一点关系也没有,众文武官员,也以邓愈对大明朝的至伟贡献,请求明太祖手下留人,朱元璋却毫不手软,血腥清洗李善长外亲内眷。

  随后褫夺邓家“子孙世袭”特殊荣耀,永除爵位。

  朱元璋这么心绝手狠的心理,难以告之天下。邓镇虽不如其父勇武聪慧,却也是战场上历练出来的将才。邓愈死后,大多部下成了邓镇的左右,邓镇手里有极强的兵力。邓镇与不安分的邓氏秦王妃是兄妹,他们与更不安分的朱樉关系太过密切。最初为稳定江山社稷,以联姻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现在朱元璋怀疑这种关系互相串通,密谋动摇自己的统治。他认为这样盘根错节的关系,一旦形成势力,会成为稳固皇权的障碍,必须彻底拔除。这样,一代英豪的后人,成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牢固自己权力,维护君臣等级需要的刀下鬼。显赫一时的邓氏家族,最终被皇权无情的挞伐。

  邓愈,歃血疆场,为大明江山身躯献国。把最初起兵打仗的个人行为,一步步演变成家国行为,成为历史行为,给自己扬名立万,为后代官爵世袭铺平道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除了不争气的儿女,更有未知的权力之争和统治地位稳固,比你后代的性命更重要。邓愈,透过苍茫的迷雾,凄苦无助看着他被杀的一双儿女。他挺拔的脊梁佝偻了下去,在风云变幻中,英勇的形象渗出一层悲凉的色彩。

  不知不觉间,已走到神道尽头的邓愈墓前,大明王朝开国功臣,宁河武顺王邓愈,在此长眠六百多年。他的墓塚一米多高,直径约六米,是用水泥围起来的土堆,上面青草萋萋,掩盖着猛将的英魂。墓塚前有一个见方祭台,顶面行书阴刻和入口牌坊内容相同的四个字“山高水长”,牌坊和祭台都是清光绪年间邓愈后人所立。牌坊,神道碑,祭台,被供奉几百年屹立不倒,是邓愈永垂不朽的象征,表达邓愈后人对先祖历史功绩无限崇拜和怀念之情。

  秋草当风的邓愈墓塚前,傍晚的夕阳被枝条摇碎,余晖在片片树叶上粼粼闪闪。立于墓道两旁的各种石雕似乎腾跃起来。远处的轰鸣,像战旗猎猎的疆场传来的呐喊。匆匆600多年的时光里,一个又一个时代变迁,历史的车轮在云涌风卷中滚滚向前,它不会为天下聚散而停留。个人的荣耀与屈辱都是浩瀚历史长河里的瞬间烟云,是非成败转头空,也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邓愈,明朝开国功勋,为平定吐蕃叛乱,歃血疆场,作者拜谒南京邓愈墓,说起邓愈身前身后事,感慨不已。这篇文字庄严厚重,历史的烟尘都已散去,邓愈跌宕传奇人生给后人诸多启示。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