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楼头的诗,檐角的风

作者: 卢春文 点击:190 发表:2025-07-19 10:04:10 闪星:2

摘要:《楼头的诗,檐角的风》以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登楼时如宣纸般的薄云、楼檐青瓦上苔痕藏诗等独特景致起笔,到售票厅听闻众人抄诗、楼内老者挥毫,再到凭栏远眺时江景与诗句的交融、三楼茶座里阿姨教孙儿背诗,以及看到老照片后对文人钟情此楼的感悟,还有离楼时暮色中姑娘刻书签的场景。文章借这些生动场景,展现了黄鹤楼深厚的文化底蕴,揭示其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承载历史文化与人们情感的精神象征,呼吁在现代传承这份诗意文化 。

  登黄鹤楼那日,天空澄澈如洗,云,薄得仿若蝉翼,又恰似一张细腻的宣纸,在江风那只无形且略带俏皮的手中,漫不经心地缓缓铺开,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于辽阔天际悠然舒展。楼檐的翘角,宛如展翅欲飞的飞鸟,轻盈地挑着半片澄澈的天光。青瓦上的苔痕,犹如岁月亲手镌刻的细密纹路,那是雨水历经千年,一笔一划精心书写下的批注。每一道浅绿的沟壑里,都好似隐匿着半句跨越时空的诗,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等待着有缘人去倾听、去解读,去揭开那尘封千年的诗意篇章。

  走进售票厅,售票的姑娘笑意盈盈,递票的瞬间,指尖似有一缕淡淡的墨香飘散开来,那香气仿佛是从黄鹤楼悠悠千年的诗韵中袅袅氤氲而出。“好多人来这儿,就为抄墙上的诗呢。” 她眉眼弯弯,嘴角噙着一抹温柔的笑意,抬手轻轻指向入口处。顺着她的手势望去,果然瞧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神情专注地举着放大镜,对着嵌在玻璃里的泛黄诗稿凝眸出神。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崔颢那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 这几个字,像是被无数饱含深情的目光温柔地摩挲过,已然泛起柔和而温润的光亮,纸页的边缘微微卷曲,恰似江面上层层起伏的波浪,仿佛真的是被那悠悠吹拂千年的江风反复翻动过,承载着岁月的斑驳痕迹与无数人对诗意的深深眷恋。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木质的楼梯发出“吱呀”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岁月深处传来的低语,又像是在应和着楼外滔滔不绝的江涛声,每一声都似在诉说着这座楼的往昔故事。行至二楼转角处,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者,恰似一位隐居尘世的墨客,正临窗挥毫泼墨。他的笔尖饱蘸浓墨,犹如蛟龙入水般畅快淋漓,书写的却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把话说尽了,咱只能在旁边搭个小注。”老者一边微微颤抖着展开刚写就的宣纸,一边喃喃自语。墨香瞬间弥漫开来,与江风里裹挟着的淡淡鱼腥味交织在一起,奇妙的是,竟毫无违和之感,反倒像是这黄鹤楼独有的气息,融合了人文与自然,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告别二楼老者的墨香,我继续拾级而上,来到凭栏之处,眼前的江景瞬间将我带入另一种思绪。凭栏远眺,江面上的货轮正缓缓驶过,烟囱里冒出的烟,被风肆意地扯成一缕缕,那形态竟比诗里描绘的 “白云千载” 更为真切实在。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诗人一同伫立在此,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那些尘封的诗句,在此刻与眼前的江景交融,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忽然,白居易笔下“楚思渺茫云水冷”的诗句涌上心头。低头细看栏杆上的刻痕,深浅不一,那是历朝历代游客的指尖与岁月相互角力的见证。在众多刻痕中,有个稚嫩的小字刻着 “到此一游”,旁边不知被哪位有心人补了个“读”字,于是便成了“到此一游读”—— 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倒像是为这座楼写下的最朴素却又意味深长的注脚,它不仅记录了游客的足迹,更蕴含着对黄鹤楼文化的一种独特解读。

  移步至三楼的茶座,只见一位身着旗袍的阿姨正耐心地教孙儿背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孩子奶声奶气地念着,却不小心把“萋萋”读成了 “凄凄”。阿姨并未急于纠正,只是微笑着轻轻指着窗外,说道:“你看江对面的树,绿得都快淌下来了,那就是‘萋萋’。”顺着阿姨手指的方向望去,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粼粼鳞光,仿佛真的被那些优美的诗句泡软了一般,漾着一层温润而柔和的绿,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此情此景,就像我们小时候,在长辈的引导下,初次接触诗词,那些优美的文字,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充满了新奇与惊喜。

  不经意间,目光被墙上挂着的一幅老照片吸引。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黄鹤楼,脚手架还未完全拆除,几个工人正坐在檐角惬意地歇脚,饭盒随意地摆在琉璃瓦上,袅袅蒸汽升腾而起,那画面竟与此刻茶座里飘出的龙井香,在时空的长河中奇妙地撞了个满怀。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懂了,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文人总爱往这楼上来 —— 并非仅仅为了欣赏那壮丽的景致,更是为了寻觅一个地方,让自己内心深处的心事,能够与千年前的诗句轻轻触碰,如同两滴晶莹的雨珠,恰好落在同一片古老的瓦上,晕染出一模一样的涟漪,在岁月的长河中泛起层层诗意的波澜。

  离楼之时,暮色如纱,正缓缓漫过龟山。在卖文创的摊位前,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正专注地把 “黄鹤楼” 三个字刻在书签上。刻刀划过木片的声响,轻柔得宛如笔尖落在纸页,细微却又清晰可闻。她微笑着告诉我,爷爷是中学语文老师,总说 “读万卷书,不如登楼望一眼”。

  江风又起,轻轻卷着檐角的铜铃,发出清脆的轻响。这黄鹤楼啊,早已不单单是由钢筋水泥构筑的楼宇,它更是无数诗句层层垒砌而成的灵魂所在。崔颢笔下的黄鹤已然飞走,李白豪迈的笔也已悄然放下,然而,总有人怀揣着新的心事慕名而来,他们以江风为墨,以云朵为纸,在这楼头续写着那永未完结的诗意篇章。

  就如同那青瓦上的苔痕,旧的绿意还未完全褪去,新的生机已在不知不觉间悄悄漫上来。黄鹤楼的美好,从来都不在于“天下绝景”这样响亮的名头,而在于每个登楼人的眼中所映、笔下所书,在于那一句句没说尽的诗里,在于檐角那缕,悠悠吹了千年还依旧不肯停歇的江风之中。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延续着文化的脉络,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诗意光芒,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文化坐标与情感寄托。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黄鹤楼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喧嚣尘世中寻觅诗意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诗意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登黄鹤楼,所见是崔颢不朽的诗行、是蓝布衫老者的泼墨、是远眺江风卷云、近睹青瓦苔痕,触景生情所感诗与楼的共生,江风是墨,云是纸,楼是人文情怀的载体传承,是今人的目光与古人的情怀相撞与叠加,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文化坐标与情感寄托。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