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烈士留下的家书伴随我的成长

作者: 冯双平 点击:338 发表:2025-07-18 08:40:52 闪星:5

摘要:我出生在革命家庭,从小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六十年前,在我刚刚进入初中二年级的一天,父亲从书柜里轻轻取出一封泛黄的信让我看,当时他的神情显得格外凝重。原来这是我的三叔——冯庭楷烈士唯一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信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家国情怀,我反复品读,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家教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刻阐明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并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  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

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  

我出生在革命家庭,从小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整整六十年前,在我刚刚进入初中二年级的一天,父亲从书柜里轻轻取出一封泛黄的信让我看,当时他的神情显得格外凝重。原来这是我的三叔——冯庭楷烈士唯一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信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家国情怀,我反复品读,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由此,三叔的崇高形象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我心中,不可磨灭。

1938年春,年仅15岁的三叔背着父母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在近九年的戎马生涯里,叔叔历经白晋、武沙、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上党、平汉、陇海和定陶战役。1946年9月8日定陶战役胜利后,为掩护主力部队休整,叔叔所在团协助兄弟旅袭扰和阻击敌军进犯,连续战斗了六天后归建,在第二天早晨,时任团部作战参谋的叔叔伏案起草战斗总结时,突遭敌机轰炸当场壮烈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三叔是一名军政素质兼优的基层指挥员。仅从三封家书就可以看出,他不仅思想境界高。而且政治素质强。1946年1月,国共两党公布停战协定,国内暂时呈现和平局面。他在第一家书里表示:当这和平建设时期,为完成民主改革的大业,我将更加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他嘱咐亲人:“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不久,时局发生逆转。他在给父母回信里写道:“国民党反动派违背政协决议,虽停战令已下达,我们仍与顽伪进犯者每天不断有小的战斗。近来,国民党又作了新的进犯部署,调动主力准备向豫北解放区焦作、观台等地大举进攻。我们这里的军民正在积极做自卫战斗的准备”。三叔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思想准备,他在信里饱含深情地安慰母亲:“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我每每读到这慷慨而悲壮的话语,无不感动万分,热泪盈眶。  

四十年前,父辈们将三叔写给我的祖父母的两封家书连同这封家书托付我珍藏。每当我一次次重温三叔家书时,依然令我感慨和振奋。几十年来,三叔的三封家书, 一直伴随着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我的一生的成长进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三叔留下的三封家书,同样教育和感染者我的亲人、我的后代。

2005年4月,我从一家刊物获悉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办公室等5家单位发起的民间家书征集启事后,分外高兴,立即将三叔冯庭楷烈士第一封家书捐献出来。经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委员会的推荐,三叔的家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二十年来,三叔的家书或在中央、地方等各种媒体传颂,或编入不同版本书籍发行,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广为传颂。

2006年6月,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出版的《红色家书》以“英雄泪”为题收录了三叔第一封家书,并刊登在“中国家书网”上,截止到2015年1月2日,评论突破20万条,成为读者反应最为强烈的一封家书。之后不少各大新闻网站先后转发了“中国家书网”有关《红色家书》的报道。 

特别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宣部编辑出版的《百年革命家书》,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百位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老革命家、著名革命先烈、全国著名英模的100封家书。这三个“100”封红色家书中,都有叔叔的家书,给予了冯庭楷烈士莫大的光荣,这也是家乡人民的莫大光荣,我作为亲属更是倍感欣慰。

“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革命烈士家书最初感动的是一个或几个受信人,如今教育的是全社会的几代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传承红色基因,我在退休后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继续积极配合媒体做好宣传。我还走进公安基层单位,走进社区,宣讲烈士家书,引发了热烈反响。2023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也讲述了烈士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

家风重在培育。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带动民风,特别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干部,我要矢志不渝,注重家风家德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营造周边及全社会的文明风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附:冯庭楷烈士第一封家书

       给大哥、二哥的来信

樟[注1]、榕[注2]二兄:

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贸然写信,恐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见回音)。

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贫苦的日子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味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排,这只不过上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注 3]。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的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注4],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一旦更进一步更彻底地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

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这刚能扎翅远飞的幼稚孩儿,从此就不能照顾念叨你们了。哥哥呀!我对爹娘应敬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

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荒马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皋落与我见面了。

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样呢?

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地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

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我们一生所以得到这样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残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提起来话儿长,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白五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需呼哭。你看,疆场上躺者的那些死尸,那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离别之情一言难尽。我每次提起笔来,即想到我辈一生之患难遭遇,使我心绪缭乱,手指颤抖,简直写不出什么来,只好搁笔而去。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

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到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属我自己了,请不必挂念。我在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团任作战参谋,现驻在安(阳)西曲沟集。来信可交河南安阳交通总局转九旅第廿六团交我即可。

我在情况许可时回家一探,希千万不要来找,因部队驻防不定,或东或西,恐不易找寻。

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的详情。

遥祝阖家老幼安康!

     (来信示知咱乡为平东县或平西县及第几区)

                           弟 庭楷

                 四月廿五号(阴历三月廿三)[注5]

 

[注1]即父亲冯庭枋(1916-1995),原名冯庭樟,1938年7月参加革命,生前为北京市国家安全局离休干部。时任中共太岳区安泽县五区区委委员、武委会主任。

[注2]即二叔冯庭榕,1919年11月2日生,高小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村党支部委员,曾当选为乡人民代表。2009年12月5日在原籍逝世。

[注3]1934年全家曾参加天主教。1938年祖父、父亲、二叔、三叔相继参加革命。

[注4]1946年1月,国共两党公布停战协定,并与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议案。

[注5] 此信写于1946年4月25日。2005年,原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2507181752777821694575694575.png

 

 (此文在北京市老干局、北京日报客户端家风征文中获得一等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封书信,一代家风,一个民族,一种正气,这是一个家庭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作者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让我们一起受到了教育。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