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致敬平南那片热土
京西南卢沟桥和镇丰台区南苑镇,地处战略要地。锁京门、扼要冲,国道105京开高速106国道,南三环、四环、五环由此东西纵横;由北向南的重要公路,更是星罗棋布,历来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交通便捷,成为正在崛起的明星。该地不仅曾因建有过皇家猎苑的南海子闻名于世,还因为建有多处行宫,成为昔日皇家处理政务的场所,更因为素有反抗外来侵略,成为红色的土地,英烈辈出……
北平西南咽喉 卢沟桥畔烽火路
自古以来,卢沟桥就是北京(北平)的西南大门。而离此不远南苑镇,则是北京的南大门,被誉称为古都的锁匙。两地距北京都是近在咫尺,不足20公里。北平通往冀中的公路,大都经过南苑、团河,到达固安,团河行宫南侧有一座土山,犹如人的双手,扼守北平的重要战略要道。日寇对此早就垂涎三尺,经常派特务侦查骚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南苑附近的青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陆续参加抗日的队伍。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十分严峻,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伪保安队;西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由此,位于北平南大门的南苑镇,就成为北平沟通中原,对外联络的重要通道,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7月7日下午,丰台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一面不断暗中增兵,进行挑衅,一面假意与中国方面进行交涉。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的图谋抢占宛平城的诡计破产后,突然发动炮击,意欲强行用武力攻占宛平城。中国第29军军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翌日,延安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北平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南苑街道附近民众,也积极加入到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北平,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抗战到底。
狡猾的日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协议只是一纸空文。后来残酷发展的现实证明:“现地谈判”使得日军乘隙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领导者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将士布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侵华日军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扩大了对平津的战火。
26日下午,日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遭到宋将军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速调驻守河间的29军机动部队赵登禹部星夜驰援北平。
平津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位处京南战略要地的南苑镇,充满火药味。
团河保卫战 将士血洒热土
日军进犯29军代军部南苑的战斗,首战始于南苑镇西南的团河行宫。此处是扼守北平南大门南苑镇的主要屏障。早在清王朝乾隆年代,这里就建成的皇家名苑南海子里面,修建的四座行宫中最豪华的一座。它的兴建,与乾隆皇帝大规模修整南海子有极大的关系。
南海子,西部边缘包括今大兴区红星及丰台区南苑镇等部分地区。围墙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占地约210平方公里,堪称一片天然的狩猎场。辽金元时,亦有“下马飞放泊”之称。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永乐帝下令:在飞放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经常到这里与近臣进行游猎活动。当年,这里草木茂盛,黄羊麋鹿出没其中,风景十分优美,是著名的“燕京十景”之一,其名曰“南囿秋风”。南海子已成为清王朝在北京南郊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清乾隆帝25岁登基,处处以其祖康熙帝为楷模,把南海子中的原有建筑大部重修,并耗银38万两,把苑囿原来的土海子墙,改建为砖墙,长约160里,团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动工兴建的。
其中,最为令世人瞩目工程,就是团河行宫。它的园林建筑占地约400亩。周围有宫墙围护,周垣四里。宫中有璇源堂、涵道斋、归云岫、珠源寺、镜虹亭、狎鸥舫、漪鉴轩、清怀堂八景,分为东西湖,两大景区。经过五年的精心营治,团河行宫山水相间,游廊曲折,诗情画意,宛若天然美景,是一处引人入胜的园林佳境。团河行宫建成后,清廷即派兵勇在行宫四周的堆拨房、军值房内,驻防守卫。同时迁来18户满族人居住在行宫东部,负责行宫的维护和供皇帝临幸时役使。
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是年八月初,侵略军在南海子焚烧寺庙,射杀苑中禽兽。在南苑驻守的清兵不堪一击,闻风而逃。日本、英国等国侵略军先后闯入团河行宫,把行宫中的珍宝洗劫一空,带不走的名瓷、石雕尽行捣毁,使团河行宫也同闻名世界园中之园圆明园一样,遭到灾难性浩劫,受到严重破坏。
1937年7月27日,驻守河间的29军赵登禹部受命星夜驰援北平,急于赴战保卫北平的赵师长,只带身边一个先遣团,赶赴北平。此刻,潜伏在29军高层内部的日奸,探知这一消息,秘密把先遣团行军路线、时间、人数、装备,泄露给日军,日军事先派重兵,埋伏在团河附近。先遣团昼夜急行军奔驰数百里,没有带重武器和给养,赴赶团河时,人困马乏,先头部队到达团河时,另外增援的部队尚在途中,其中的两个团刚到河北霸州、固安,主力部队还在其后未动。
狡猾的日军利用铁路、公路,暗中由天津、马驹桥、通州、秘密调集重兵,埋伏在先遣团必经的团河附近,先遣团突遭日军重兵包围,被打的猝不及防,冒死突进团河。日军又以重兵向驻扎在团河行宫内的中国军队和被服厂发起进攻。守军奋力抵抗,但敌强我弱,团河守军受到重创,死伤数千人,在日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行宫大部分古建筑毁于战火,惨遭到严重摧残。
南苑镇国恨家仇 抗战将士血洒沙场
1937年7月27日,日军在重兵占领团河后,马不停蹄,连夜突袭南苑,由此发生了震惊中外、惨烈的“南苑保卫战”。当时,镇守南苑的29军代军部、南苑军训团等浴血奋战,誓死抗倭,损失惨重,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血染沙场,阵亡此役。悲哉,壮哉!可歌可泣。
那天清晨,日军开始进攻南苑,正是中国守军力量最薄弱的时候。此时,29军共有37师一部、佟麟阁副军长率领的军部机关人员、军官教育团、特务旅孙玉田部两个团、骑九师郑大章部的一个骑兵团和“一二九”运动之后,热血学生组成的一个学兵团(还没有发枪)。于是,宋军长急令驻防河间的赵登禹132师,迅速北上,星夜行军300里,增援北平,意欲早日进驻南苑,想以新锐之师,阻击日军进攻。
团河突围后的赵师长,虽然受命担任南苑防御总指挥,但他只知镇守南苑的部队,约略不足10000人。加之因日前刚刚接到命令,赶往南苑,未到目的地,即遭到日军突袭,立足未稳,情况不明,联络不畅,受损严重。当时,他真正能调动的人马,也只有自己的那个团而已。更不幸的是,因汉奸潘毓桂的出卖,日军早已掌握了该师增援部队的行军路线,在团河设下埋伏。结果,赵师长的两个团误入日军包围圈,经激战后全部被歼。只有一个团长逃到南苑,向赵师长报告情况。
27日黎明,日军发起进攻,在川岸师团40门重炮的掩护下,牟天口廉部队首先突击力量相对薄弱的南苑学兵团驻地。日军担任第一线指挥的一木清直所部,率先冲进守军阵地,不料纷纷踏上地雷,伤亡惨重。日军被炸蒙了,嗷嗷乱叫。据战后一木清直回忆说:“他身边的炮兵协调员被炸昏了头,对着话筒大叫‘打近了,打近了!’原来,他把地雷的爆炸当成了自己的炮火。”
一木清直所部,虽然遭受重创,依然嚎叫着向前猛冲,跃进战壕和迎来的学兵团展开了肉搏战。当佟麟阁率领的军官教育团和特务旅一部赶来反击时,一木清直又被从阵地上赶了下来。总之,日军27日的南苑攻击战以失败告终。
28日凌晨,日军总攻南苑。战斗一打响,炮火依然集中在南苑阵地南边的学兵团驻地。学兵团虽已遭严重伤亡,但学兵们依然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又有几百名学兵英勇牺牲。
据后来史料记载,学兵团“伤亡十倍于日军”这些牺牲于肉搏战的学兵,都是北平各大、中学的学生,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为抗日才投笔从戎的。当时,日军扑向南苑的时候,他们领到枪支才几个小时。打仗的知识都没有,但是非常勇敢。他们为祖国而战,牺牲在南苑这块土地上,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1700人的学兵团,活着回到北平的不过几百人而已。
28日上午,日军飞机到南苑助战。没有防空经验的29军损失惨重,通讯系统完全被毁坏。日军迅速占领了29军的一线阵地,南苑的外壕、外墙,也被日军突破多处,形势非常危急。但令人振奋的是,战斗到上午10点的时候,日军随军拍摄战斗影片的日本战地记者冈部孙四郎,被29军击毙。冈部孙四郎是《朝日新闻》社著名记者,能写文章,也能摄影。南苑战斗的前两天,他还写过一篇战地新闻稿《敌弹,在勇士们的头顶爆炸》。他说:“敌人的伤亡很大,但是战斗精神依然旺盛,有的机枪手被打倒几次,依然站起来射击。”还说:“我们的伤亡也在不断上升,我的身边,已有40人高贵的战死。”这段话,虽然是为日军侵华唱赞歌,但也说明了中国军队抵抗日进犯的英勇顽强。
日军川岸文三郎惊悉冈部亡命的消息后,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冈部的尸体”。又“命令轰炸机部队,全力加强对南苑的轰炸与扫射”。一瞬间,南苑变成一片火海。川岸还“命令驻扎通州的萱岛联队来南苑,从背侧夹击守军。”如此,南苑形势更加严峻了,守军奉命开始撤退。
28日下午4时,当南苑守军撤退到大红门一带时,不料落入日军萱岛联队的伏击圈。日军以机关枪、迫击炮等武器猛烈射击,加之头上的敌机猛烈轰炸,守军遭到重创,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在这里殉国。
据幸存者回忆,当时撤退时,赵登禹因此前战斗中腿部已经负伤,乘坐在一辆黑色轿车中指挥余部撤退,在南苑镇北黄亭子(粮库)敌机轰炸下,不幸再次负伤。但是,依然指挥余部反击。不料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两腿,当场昏迷。醒来时,他对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到城里告诉我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另一位血染沙场的将军是儒将佟麟阁副军长,他在南苑保卫战中,身先士卒,苦战一日,傍晚,接到撤退命令,率部突围,向北平转移。不幸在北大红门、久敬庄一带再次陷入日军重围,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奋勇杀敌。先是被枪击落马,带伤继续指挥突围,再次中弹身亡,时年45岁。据统计:南苑守军万余人,阵亡达七八千人之多,大部分死于大红门这次突围战斗中。只有骑兵师残部突出重围,回到北平。另一部人,从南苑向南突围,“李鸿斌随冯玉祥的大儿子冯洪国去了固安,成功地逃出了日军的包围”。据记载,此役29军平津作战中,“南苑保卫战”是最为惨烈的一次,阵亡上将两名、将校数十名,是役,打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百年的睡狮,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燃起全民族抗战的烽火。
南苑保卫战的结局,导致宋将军下令放弃北平,29军全线南撤。从此,在华北以南广袤的国土上,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开始了。值得思考的是,整个南苑保卫战中,团河保卫战、南苑保卫战,部队转移遭到伏击,是因为汉奸潘毓桂的出卖;日军首先对准南苑力量相对薄弱的学兵团下手,也是因为汉奸潘毓桂的出卖;大红门受伏击,损失惨重,两将军殉国,又是因为什么呢?答案一个,还是因为汉奸的出卖。
至今,“团河保卫战”“南苑保卫战”,已经88年了,能够记忆的人已经不多了,但与此有关的,北京城里的两条大街的名字依然长存:它们是“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还有抗战英烈“张自忠路”。每逢走过这里,总会让人想起古城北京曾经经历的那些血与火的日子!
雄鸡一唱天下白,欢乐人间。而今值此“隆重纪念‘卢沟桥事变88周年’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夏风热雨洒江天,笔者踏访抗战先烈热血浸润的首都南大门——南苑镇,作为全面抗战首战主战场的遗址,无数抗战先烈的鲜血,曾经浸润的热土,看到高楼林立,正以崭新的容颜,迎接新时代的春天!
【编者按】卢沟桥的石狮见证烽火,南苑镇的热土浸染忠魂。从“七七事变”的炮声划破夜空,到团河行宫的断壁残垣诉说悲壮,再到南苑保卫战中学兵的呐喊与将军的热血,88载岁月流转,赵登禹路、佟麟阁路的街名依旧,提醒着每一个人:平南这片热土是全面抗战的起点,而且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刻度,更是昭告着京门这片热土在谱写岁月的峥嵘中所彰显的“宁为玉碎”的铮铮骨气。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