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推理】漫谈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我国出版的 反特、侦探小说
可以说,自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问世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创作模式后,众多的侦探小说问世,并深受读者喜爱,以至出现柯南道尔、克里斯蒂、西默农、奎恩、钱德勒、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程小青等众多写侦探小说的名家,“福尔摩斯”“波洛”等众多的大侦探出场展示他们的神探才能。
回顾中国侦探推理小说发展历程,这里我不得不提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中外反特和侦探小说,而其中反特小说及含有侦探推理解谜等方法破获案件的间谍、肃反、剿匪等小说,都属侦探小说的分支,也是侦探小说。
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反特、锄奸、剿匪、肃反等侦探类小说曾出现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翻译了大量的前苏联惊险反特小说,在这些惊险反特小说中有的是反特反间谍的,有的是侦破刑事案件的,有的是关于肃反及锄奸剿匪的。由此,又带动了我国此类小说的本土创作,而1955年和1958年无论从翻译出版前苏联反特惊险小说还是我国本土原创反特锄奸肃反类侦探小说,在那段年代可以说是达到一个高峰,除前苏联的近三十部长篇外,我国仅有《未结束的战斗》《孤坟鬼影》《金色的群山》《武陵山下(上下)》《钢铁动脉》《阳光照破迷雾》等不到十部长篇。其它小说基本全是中短篇小说,最薄的只有十几页,但在社会影响力极大,读者众多,至使有的作品一版再版,最多达再版十版。根据我现有藏书等统计,1950年到1965年间,我国共出版反特、反间谍、肃反、锄奸、剿匪、侦破刑事案件等侦探小说近400种,其中前苏联翻译作品近140种,其他国家反特及侦探小说10余种。共有60多家出版社出过此类作品及相关的书籍。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和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侦探类小说最多。
在50年代及60年代初,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反特锄奸,肃清反革命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一时期的侦探类小说基本全是以此项内容为主。反特,是抓获境外及海外派遣特务间谍和国内潜伏特务及间谍。那时,除国内一些作者依靠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创作外,加之受前苏联反特惊险小说影响,中国出了大量的反特的惊险小说,例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陆石、文达的《双铃马蹄表》、白桦的《猎人的姑娘》、李月润的《秃鹰崖擒匪记》、洪洋、刘岱的《伸向设计图的魔手》、史超的《黑眼圈的女人》等。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火的《后方的战线》、叶一峰的《一件杀人案》、扬均怡等《海边上的萤光》等。群众出版社出版张志民的《飞云港》、张明的《海鸥岩》、宛石、咏晨的《空山不见人》、尾山的《第四者》、林欣的《“赌国王后”牌软糖》、张起的《移花接木》、文达的《爱甩辫子的姑娘》等。天津出版社出版了王源等的《追查到底》、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了白桦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等,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陶奔的《自投罗网》,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曹大徵、曹德徵的《113号烟头》、高树文的《化学作业本的秘密》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时达、高琨的《谁是凶手》、丁力等的《一本失掉的军事笔记》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陆扬烈、屈树理的《连长的未婚妻》等。抚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二丁的《一具无名尸体的秘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程小青的《他为什么被杀》《大树村血案》;张明、梁吉的《海外来客》、张大旗的《国家机密》、耿振印《戴白手套的人》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程小青著的《生死关头》《不断报警》、顾一群的《38号女间谍》、叶吉的《戈壁狼》等。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歌的《孤坟鬼影》、赵洪波的《未结束的战斗》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洪潮的《深山擒匪记》、林俊的《南国谍影》等。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闾开乾的《红色的生胶钢笔》等。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少松的《明争暗斗》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雁冀的《森林中的雷管》等。工人出版社出版了木林、寒星的《第四十七号图纸》等。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吕斌的《表的秘密》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鹜、萧鸣的《手电筒的秘密》、郝邦、姜岱东的《一只怀表》等。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邱仲彭、况浩文、费文尉的《夜半铃声》等。通俗出版社出版了杨大群的《一张草图的下落》等。
在这些小说中,绝大部分是反特、肃反、锄奸、剿匪为主要内容,也有涉及历史事件等内容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了主人,新政权要巩固,可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灭亡的反动势力,他们想办设法采取各种手段要对新政权进行破坏和颠覆,外国特务、台湾特务和匪徒、残匪、反革命分子、潜伏特务及间谍人员等等,他们相继出动,杀人、放火、爆炸、绑架、窃取国家军事、科技等机密,但到头来都将一一被查破。那时以土地改革、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成立、边境、海防前线、深山老林、一些城市、军工、科研等为写作背景的较多,作品除反映抓特务、间谍、剿匪、锄奸外,故很多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镇反运动、肃反等斗争。从创作人员来看。一些作者本身就来自部队或公安,他们有的不但经历了这些运动,而且有的亲身参加过反特、剿匪、肃反等战斗和工作,有生活,作品无论长短,都很真实。
在读这些反特侦探小说中,我们熟悉了众多作者的名字,有的作者有多部作品,以至到后来有的作品得到再版,或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例李月润,他的作品主要有《秃鹰崖擒匪记》《一网打尽》《金色盾版》《边防记事》等。尾山,主要作品有《第四者》《雨边天晴》等。白桦,主要作品有《猎人的姑娘》《山间铃响马帮来》《无铃的马帮》等,电影《神秘的旅伴》就是根据《无铃的马帮》改编的,而《山间铃响马帮来》也被改编成电影。史超,主要作品有《黑眼圈的女人》《擒匪记》等。王保春,主要有《水落石出》《混水泥鳅》等。公刘,主要作品有《国境一条街》《祝你一路平安》等,而他编剧的电影《阿诗玛》无人不晓。季康、公浦,他们的反特小说《边疆巡逻兵》不但深受少年儿童喜欢,更是一些喜欢阅读惊险反特小说读者的好作品,而这两名作者不但写小说,还写电影剧本,我国经典影片《五朵金花》《摩雅傣》《两个巡逻兵》等就出自他们的手笔。陆时、文达的《双铃马蹄表》被改编成电影《国庆十点钟》。高歌,主要作品有《一封恐吓信》,另名为《顺线追查》,然而他最著名的小说是《孤坟鬼影》,此小说在60年代初一经公开发行,便引起轰动。小说有些素材来自当时的真实案件,当时高歌是某公安处长。因为小说过于真实,过早地暴露了一些正在侦察中的机密,引起潜伏特务的注意,使案件受到影响,故也影响了高歌的前途。但高歌在小说中塑造的一批公安战线从事隐蔽斗争人物的形象,却是成功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看,一些反特及肃反小说,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是很大的。从这些小说中,可以看到我国那段对敌斗争巩固政权的历史,以及边境和国内安全保卫工作的成果。同时,也看到我国反特小说创作得取得的辉煌成绩,这也是对中国侦探小说其中的另一种内容创作的一个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这些小说在当时有效地宣传了国家的一些法规、法律、政策,激发广在人民的爱国爱民的热情,提高人民群众反特反奸及肃清反革命的思想觉悟,宣传了法制,弘扬了正气,有效地配合了当时的反特、锄奸、剿匪、肃反等工作,这些文学作品对后来的反特小说创作及侦探小说的创作都是一个推动,并为中国法制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引进翻译前苏联作品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是反特、反间谍的小说,其故事发生时间从二战期间(个别的还久远一些,例戈洛索夫斯基等的《一条金钥匙》、雷巴柯夫的《铜雀》《短剑》、盖尔曼的《黄狼皮大衣》等),到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发生的各种案件和事件,例反映反间谍及反特内容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尼古拉·托曼的《前线附近的车站》、斯阿列夫耶夫的《红色保险箱》、费奥多罗夫的《座标没有暴露》、米哈依洛夫的《冒名顶替》、马纳斯德略夫等的《在宁静的海岸边》等,上海文化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莱菲也夫的《打靶场上的秘密》等,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泽姆利亚科夫等的《琥珀项链》、谢宁的《天狼星行动计划》等,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德鲁日宁的《狼獾防区的秘密》、木古耶夫的《在宁静的小城里》等,天津通俗出版社出版的《危险的旅途》等。还有的是反映肃反内容的,例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盖尔曼著的《黄狼皮大衣》,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林柯夫的《“老乌龟号”船长》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前苏联列夫·奥瓦洛夫的间谍小说《一颗铜钮扣》等。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而苏联马特维也夫的长篇小说《绿锁链》被誉为军事侦探小说,其实也是反特和肃反小说。像这样的小说是很多的,例反映二战后五十年代花园联社会主义中的反特、反间谍长篇小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阿夫捷因柯的《蒂沙河上》、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阿夫吉延柯的《山里的春天》等(与上一个是同一作者,译音不同,后是前一部作品的续集)。还有辽宁人民、天津通俗等出版的前苏联阿别菲耶夫的《深雪》等。
在众多的前苏联作者中,有很多作者本身就是从事侦查工作的侦察员或有着反特侦探经历的军人,有的是游击队员,例托曼、赛依宁、布良采夫、阿达莫夫等,而布良采夫和阿达莫夫的作品全是长篇。
在50年代的翻译作品中,除翻译出版前苏联的反特惊险小说外,一些出版社还翻译了其他国家的侦探和反特及间谍小说。其中侦探小说主要有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英国柯林斯的《月亮宝石》、1957至1958年群众出版社翻译出版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一至三集等。这期间,我国一些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其他国家的多本侦探小说。
无论是本土的还是译作,在这些反特等侦探小说中,不免有大家熟悉的中外作家,例被誉为中国的现代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在民国期间创作出版了大量的侦探小说,也翻译了众多的外国侦探小说,而在五十年代,他却创作出多部中篇反特或肃反侦探小说,例前面说过的《不断的报警》《生死关头》以及《她为什么被杀》《大树村血案》等。峻青创作了很多涉及战争体裁的中短篇小说,例《黎明河边》《马石山上》等,而在195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了他一本《水落石出》中篇小说,这是一本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的反特及肃反小说。著名作家杨大群曾创作出版了《关东演义》《西辽河传奇》《彝族之鹰》等20多部长篇小说,在50年代也创作出版了反特小说《一张草图的下落》等。而在侦探小说中,竟然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即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汤姆?莎耶侦探案》其中还含一个中篇侦探小说《双料侦探案》。可以说,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我国出版侦探小说大多是以反特、间谍、肃反、剿匪为主要内容 ,而真正侦破各类刑事件的侦探小说并不多,前面说英国柯南道尔的有几部、还有英柯林斯的《月亮宝石》,以及马克?吐温的侦探小说,苏联阿达莫夫的《形形色色的案件》虽以侦破刑事案件,但也涉及到间谍,苏联朗斯阔伊等的《苏联民警的故事》可以说是以侦破刑事案件为主的。中国的侦探小说当属1950年长安书店出版的张庐隐的《碎骨命案》,1962年群众出版社出版张志民的《赵全一案件》,是刑事案件,但作案人王倬,即“赵全一”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大骗子,最后被执行死刑。尽管还有很多侦破案件的小说,但综合其案件性质,还是属于反特或肃反等小说。
这里略说一下锄奸和剿匪小说,因此小说中带有侦探小说中的一些要素或带有侦查破案、追捕等特点,故也被列为侦探小说分支之中。锄奸小说,多指查获暗藏的敌人,有发生在战争年代,有的发生在和平年代,1951年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张羽的《摇面工锄奸记》就很有特点,还有1955年中青社出版沈默君《荣军锄奸记》擒获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故事。而剿匪小说在那50至60年代初期是是相当多的,例苏联作家布良采夫的《匪巢覆灭记》、谢尔维金的《狼迹追踪》等长篇小说外,还有鲁克尼茨基的《阿莱山上的巴斯马奇》等一些中短篇小说。我国也有很多关于剿匪的小说,例1961年中青社出版吴源植的《金色的群山》、1965年湖南人民社出版的张行的《武陵山下》(上下)、1951年南方通俗读物联合社出版张谷、岳玲《落胆坡》、1955年新文艺社出版苏策的《红河波浪》、1958年该社出版张景瑞的《粮食采购队》、1960年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社出版的精彩插图本《剿匪记》、1964年该社出版的剿匪小说集《智取攀云山》等。
然而在众多的以反映现实案件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也出现了几本科幻侦探小说,例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斯图季特斯基长篇反特科幻小说《黑海宝藏》,1956年群众出版版社出版的前苏联萨帕林等短篇反间谍等科幻侦探小说集《奇异的“透明胶”》(共计五个短篇)、195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罗蒸霍夫斯基等的科幻防奸反特侦探小说《金刚石》等。
在众多的反特侦探小说中,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反特侦探小说或展现少年儿童在反特、反间谍、肃反等发挥作用的侦探小说竟然有二十多本,都是单行本,最短的16页,大多是短篇小说,也有几个中篇。例前苏联小说《白海边的斗争》《短剑》《铜雀》等,而中国少儿侦探小说更多,例《龙珠岛遇险记》两种版本、《贝壳》《海防前线的红领巾》《小牤牛》《小民兵捉水鬼》《爷爷和孙子》《霸王坟》《挖人参》等。这些除两本是通俗文艺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之外,其余全是少年儿童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在那个时期,对少年儿童爱国反特等是有着重要教育意义的。
在50至60年代的反特、反间谍、萧反、剿匪、侦探小说或相关故事单行本的书名带“一”的竟然有近二十本之多,这是很有趣的,例《一网打尽》《一封恐吓信》《一张奇怪的照片》《一张草图的下落》《一堆废报纸》《一个外来户》《一摄泥土》《一本失掉的军事笔记》《一件杀人案》《一束红玫瑰花》《一颗铜钮扣》《一条金钥匙》《一个预审员的笔记》《一个肃反工作者的札记》《一个律师的笔记》《一个森林警察的笔记》等。
综观50至60年代初的这种侦探小说,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是一种特别的体裁的文学创作,具有其特定性,特殊性,现实性、艺术性。此时代距今已有七十年左右,由于多种原因,现存世的很少,例《碎骨命案》《一具无名尸体的秘密》《孤坟鬼影》《生死关头》《黑眼圈的女人》《38号女间谍》《一个不可捉摸的人》《真相大白》《蒂沙河上》《一束红玫瑰花》《蓝色的野猪》《深入虎穴》《我是11—17号》等,有些已成为珍品。做为侦探小说爱好者,了解或研究此阶段的侦探小说发展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件趣事。另外,虽然这些出版物已是七十多年前或是六十多年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陈旧故事,现在我们已走向新时代,但书中曾描写的一些破案故事仍有借鉴意义,警钟长鸣,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人人有责。而在回顾或阅读那个时期的侦探类小说及历史,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安定幸福富裕的生活,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平安快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25年7月11日
【编者按】本文对20世纪50至60年代初中国反特侦探小说的梳理与分析,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视野,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提供了清晰脉络。评论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详实的出版数据、具体的作品案例及作者背景,全面呈现了这一时期反特侦探小说的创作生态。结构层层递进,从侦探小说的整体发展切入,聚焦中国这一特殊阶段的文学现象,逻辑清晰且重点突出。更重要的是,文章不止于现象罗列,更深入挖掘了这类作品的多重价值。本文以严谨的考据、清晰的逻辑与深刻的洞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回望特殊年代文学与历史交织的窗口,是研究中国侦探小说发展史及当代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有益参考。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