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里故事之七
在我的故乡延寿县境内有一条河,这条河贯穿延寿县境内,从西南到东北有几十公里长,把延寿县十几个乡镇一分为二,这条河就是蚂蜒河。
蚂蜒河是延寿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沿河两岸的七八个乡镇的农田灌溉,饮水食用的都来自蚂蜒河水,因此蚂蜒河是延寿县最重要的河流,这条河流被故乡的人们称为母亲河。我的老家凌河大队就坐落在蚂蜒河的北岸,在这条河里有很多种自然鱼类,家乡的人们每当冰雪融化河水全开时,就会拿着鱼网和钓鱼工具,来到蚂蜒河岸边捕钓鱼。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每当春夏秋季节,知青和当地的社员们经常来到河里洗澡,捕鱼游玩。大家在一起捕鱼,钓鱼用各种方式去捕鱼,而且很有趣,捕到鱼后,小一点当即放生,大一点的就回家炖或煎着吃掉。记得有一年的七月上旬,正当生产队里忙着铲地除草时,而且队里的农田在靠近河岸的地有很多。有一天,队里的社员们集体在河岸的玉米地里铲地除草,在接近中午休息时,知青刘小伟和高斌还有几个社员,因为天热就跳进河里洗澡……
在洗澡的过程中,小刘无意间在河岸边的水草中摸到一条鲶鱼,其他几个人看到他抓到了鱼,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都围过来在河边水草里中开始摸鱼。几个人忙了好大一会儿就抓了很多种鱼,有大嘴麻口,鲫鱼等等,一下子抓了十几斤,这时候就要中午收工了。打头(带工的)的看见他们抓鱼抓了很多,就告诉他们:“你们多抓一些,下午的活,我少给你们安排点。”知青和几个社员听后就更来劲了,他们几个人就放开膀子大胆的抓鱼了,一气呵成抓了一个中午,一共抓了二三十斤。当他们回到屯子里已经到下午快要上工了,吃过中午饭后,他们几个简单的休息一会儿又去队里干活了。那些抓来的鱼,知青们特意安排人在家里收拾干净,晚上知青们把打头的,队长还有一些老社员,请到知青点里来了一顿鱼晚宴,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知青们和社员朋友利用劳动休息时间,常常会去河里捕鱼。1974年的夏天,知青点里都是玉米之类的粗粮,没有细粮揭不开锅了,也没有荤腥,知青们来到蚂蜒河边试着用各种方法摸鱼。常见的逮鱼方法是下须笼,就是用柳条子编成的类似筐娄似的。须笼其实就是一个口小肚子大的鱼篓子,里面放上豆饼什么的用来做鱼饵。把须笼放到水底以后,鱼儿受豆饼的诱惑,就会从进去容易、出来难的须笼口钻进去吃豆饼。用这种方法逮鱼虽然省事儿,但逮到的也尽是些个手指长的小鱼儿。要想逮到大鱼、也最为简单的逮鱼方法是放鱼线钩。一根几十米长的、鞋底线般粗细的蜡线上,挂上十几个大鱼钩,鱼钩上是手指长的小鱼儿或小蛤蟆、大蚂蚱之类的鱼饵,蜡线上靠近挂鱼钩的一端拴上一个几两重的铁环之类物件,下到水里面,等到第二天早上去收鱼,一夜之间收获的鱼还有很丰盛的,而且鱼的个头比较大。
晚上放鱼线钩时,提溜着蜡线拴有铁环的一端,尽力向河中心方向甩出去、越远越好。等绷直了的鱼线沉入河底后,将鱼线的这端拴在岸边树枝,或自己插在岸边泥土里木棍上固定好。第二天清早溜鱼线时,一般都会有收获。每当看到知青们捕了那么多鱼,我也手开始发痒,到供销社买了蜡线、鱼钩,学着他们的样子放鱼线。第一次放鱼线也有不错的收获:钓到了一条3斤来重的大鲶鱼。欢天喜地拎回去,跟伙伴们一起煮着吃,除了盐,没有任何的调料。但是那个鲜美的味道啊!至今让我口角生津!难怪现在的蚂蜒河里的鲶鱼要卖到几十元一斤。通过多次的操作,知青点里伙食明显好转,而且每天都有鱼吃,把鱼卖了还可以买猪肉吃,那个夏天知青点里的生活实在是太过瘾了,而且还特别有意思。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各地的知青们随着当地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故事,所以,各地的知青中发生各种不同的趣事也很多。比如在我们老家附近山区有个大队的知青们,抓鱼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还都特别有趣,下面我就来说一说。山区的知青们在知青点里没有专职的菜农,除了每月的几次赶集,能够买到一些农民家多余的蔬菜,其它日子所需的蔬菜,必须每天上农民家去采买。有时为了买到合适点的菜,要走东家,串西家跑遍半个山村。如果买不到菜,知青们就只能餐餐吃酱萝卜炒辣椒和盐菜汤。因天旱,有一天附近的生产队里,开塘放水保禾。那是一片不是很大的池塘,池塘下面有百余亩粮田。开始放水之时,塘边便聚集了不少男女老少看热闹的社员。池塘里养着不少的草鱼、白鲢、鲤鱼,以及一些野生鲫鱼等野生杂鱼。
为了抗旱,只有放完池塘里的水,才能保证下面百十亩水稻不被干死。几天的放水当水放到一天傍晚,只剩下塘底膝盖深的水时,慌乱的鱼儿四处乱窜。此时社员们便纷纷下到塘中捉鱼捞虾。按队里的规定,草、鲢、鲤鱼属公家放养的,捉到后归公。而像鲫鱼等小鱼小虾属野生的,各人捞到归个人。这时几个知青不是队里的社员,没有资格下塘捞鱼虾,只好站在岸边看这场人鱼大战。但心里只想社员们捉不干净,留下一二条漏网之鱼,让大家饱下口福。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天色渐暗,塘里捉鱼的老少爷们都上了岸,抬着战利品,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塘里没鱼了,就算有漏网的放养大鱼,此时不管是谁,谁抓到就归谁。望着浑浊平静不深的池塘,知青的心凉了半截,这水里面莫说大鱼,小鱼也被捞得干干净净了,等了半天,只能扫兴而归了。
可是有一位叫金利的知青,却心有不甘地对大家说:“别急着走,既然来了,又等了这么久,我们何不下水中去走走,说不定运气好,拣到条把鱼呢。”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顿时来了精神,一起下到水中,用脚探鱼。几个人并排从池塘东头走到西头,来回走了几圈。突然有人惊呼,有一个大家伙从我脚旁滑过去了。大家急忙扭头寻找,果然是一条大鱼,在浑浊的水中时隐时现。大家急忙围捕,赤手捉鱼确实不易,每次挨到鱼了,可那条鱼一跳一弹又跑了。天已经黑了,再抓不到,眼看到手的鱼就会成了泡影。还是知青刘伟有办法,他要大家在水中来回跑,把水搅得更浑,鱼儿缺氧就会自己浮出水面,就容易抓到了。于是几个人放肆在水中狂奔,一会儿那鱼儿真的被大家搅得翻了白,浮在水上。大家一阵欢呼,提着那条四五斤重的漏网鲶鱼,急不可待,回到知青点里开膛破肚,是夜大家美餐了一顿宴。那是知青们下乡吃得最好,最美,最有味的一顿晚餐。后来听人说那条鱼,并非漏网之鱼,而是村民们故意留给知青们的。想想有道理,那浅的水,那大的鱼,那么多人捉。其时,社员们还是很贫困,鱼、肉都是珍稀物资,不可能让一条辛辛苦苦养大的鱼白白跑掉的。
由于知青们上山下乡所在地域的不同,知青们抓鱼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不一样,但是目标就是抓到鱼,吃到嘴里是最好的。在老家的知青点里知青们捕鱼的故事很多,大家也把这些事情当做一种趣事,如今回忆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编者按】蚂蜒河的水波里,荡漾着知青岁月的鲜活记忆。下须笼、放鱼线钩的捕鱼巧思,池塘围捕的欢腾,让粗粮日子渗出鱼的鲜美。那些与鱼相关的趣事,不仅是舌尖的满足,更藏着城乡交融的温情,和一代人在艰苦里寻乐的韧劲。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