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别让那些石头太孤单

作者: 卢春文 点击:237 发表:2025-07-11 09:17:33 闪星:1

摘要:《别让那些石头太孤单》聚焦历史长河中未曾留下姓名的奉献者,通过百团大战中怀揣半片玉米饼的战士、湘江战役里写下 “娘” 字血纸的小红军、罗布泊为科研牺牲的年轻科学家等具体事迹,展现他们于战火与荒原中默默付出的壮举。文章以守碑人、老乡、老兵的讲述为纽带,将无名英雄的 “无声” 与当下生活的 “有声” 相连,呼吁人们铭记这些用热血与生命铺就和平之路的身影,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文章像一碗温粥,没有辛辣的刺激,却有绵长的暖意。它让我们明白:无名英雄最动人的 “名”,从来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而是他们用生命在时光里种下的、我们正享用着的 “甜”。

纪念碑底座下,卧着几块石头。石面让风雨磨得光溜,没刻一个字,风掠过时却会发闷响,比碑上凿得深深的名字沉得多。守碑的老王蹲在旁边抽旱烟,烟袋锅敲着鞋帮说:“这是那些没留名的,在跟咱念叨呢。”

百团大战纪念馆的玻璃柜里,一双布鞋蜷着,鞋帮上的补丁歪歪扭扭,像谁的手指头缝的。鞋底磨穿三个洞,大脚趾顶出的地方,布面结着黑硬的痂,摸上去喇手 —— 那是泥里水里泡出来的。讲解员小李指着鞋帮夹层,声音压得低:“前阵子整理时,从这儿摸出半片玉米饼,干得能硌掉牙,齿痕还清清楚楚。” 她顿了顿,“想来是跑急了,咬了一口,没来得及咽。”

湘江边的陈大爷,总爱领着人往江滩走。“就这块石头,” 他指着一块凹进去的青石,手掌在石面上摩挲,指腹蹭过被摸亮的边缘,“当年有个小红军就靠在这儿,身子还没我的锄头高呢。” 石窝刚好容下半个身子,像被人焐热的。“那孩子怀里揣着张纸,血浸得发黑,就认出个‘娘’字。” 陈大爷眯起眼,“后面的字没写完,是想跟娘说他打赢了,还是想娘了?”

罗布泊的风沙里,故事都带着盐粒的咸。守了一辈子基地的赵老兵,烟袋锅敲着膝盖,火星子落在裤脚上也不拍:“爆轰试验后,在废墟里捡着半张全家福,烧得卷了边,就剩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笑靥甜得像沙枣。” 他猛吸一口烟,烟圈在风里散得快,“那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留下的,试验前还对着照片看,指腹把边角都摸软了。后来欢呼声响起来时,他躺的地方,就剩一抔烫土。”

这些人,活得像野地里的苦苣菜,在历史的缝里钻出来,又悄悄枯了。可你看如今高铁跑过的铁轨,说不定就铺在他们当年用撬棍扳正的路基上;你翻开课本时,某页的字迹或许还带着他们铅笔头的温度;窗台上那盆仙人掌,根须说不定正缠着他们埋进土里的演算纸。

清明时,总有人往纪念碑下搁花。野菊是漫山掐的,蒲公英是路边薅的,狗尾巴草就那么随便捆着。没人浇水,却比供桌上的鲜花活得泼辣。风过处,花瓣落在无字的石头上,像给它们缀了串名儿 —— 叫 “玉米饼”,叫 “娘”,叫 “羊角辫”,都行。

别让那些石头太孤单。他们没留下名字,是把地方都让给了我们的日子。记着他们,不用刻在碑上,放在心里就好。就像记着春天总会来,花开不是凭空的,都是他们用热血焐热的土,种出来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纪念碑下,无字的石头是纪念那些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为了国防倒下的无名的英雄,这篇文字很短,但读着让人心生疼。“别让那些石头太孤单”,我们将永远铭记缅怀。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