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百零一
骠骑将军霍去病,是汉朝时战功赫赫的将军,他忠诚于朝廷,但也有缺点。彼时匈奴时时进犯,如何处置与匈奴的关系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资治通鉴》卷十九记载了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原文如下:
票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票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票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两人志操如此。
是时,汉所杀虏匈奴合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变数万。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匈奴以北;然亦以马少,不复大出击匈奴矣。
匈奴用赵信计,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任敞于单于,单于大怒,留之不遣。是时,博士狄山议以为和亲便,上以问张汤,汤曰:“此愚儒无知。”狄山曰:“臣固愚,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曰:“不能。”曰:“居一县?”对曰:“不能。”复曰:“居一障间?”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于是上遣山乘障,至月馀,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之后,群臣震慑,无敢忤汤者。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不泄露机密,有勇气敢作敢为。汉武帝曾想教他孙武、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如何罢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汉武帝为他修建府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有心思考虑家业!”从此汉武帝更加器重喜爱他。但他从小富贵,不懂得体恤士兵。他出兵打仗时,汉武帝派太官为他送来几十车物资,返回时,车上剩余的粮食和肉都被扔掉,而士兵中却有挨饿的人;他在塞外时,士兵们缺粮,有的甚至饿得站不起来,而霍去病还在开辟场地踢球,这类事情有很多。大将军卫青为人仁厚,爱护士兵,谦逊退让,以温和柔顺的态度讨好汉武帝。两人的志向和操守就是这样。
当时,汉朝斩杀和俘虏的匈奴人共有八九万,而汉朝士兵死亡的也有好几万。此后匈奴远远逃遁,沙漠以南再也没有匈奴的王庭。汉朝渡过黄河,从朔方以西到令居,到处开通水渠,设置屯田官,官吏和士兵有五六万人,逐渐侵占匈奴以北的地区;但也因为战马减少,不再大规模出击匈奴了。
匈奴采用赵信的计策,派使者到汉朝,用甜言蜜语请求和亲。汉武帝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商议,有人说应该和亲,有人说应该趁势让匈奴臣服。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刚被打败,处境困窘,应该让他们做汉朝的外臣,在边境朝拜进贡。”汉朝派任敞出使匈奴见单于,单于大怒,把他扣留不放。这时,博士狄山认为和亲有利,汉武帝问张汤,张汤说:“这是愚蠢的儒生不懂事理。”狄山说:“我固然愚蠢,但是愚直的忠诚;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假装忠诚。”于是汉武帝脸色一变,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能不让匈奴入侵抢掠吗?”狄山说:“不能。”汉武帝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不能。”汉武帝又说:“驻守一个堡垒呢?”狄山自己估量再争辩下去会被治罪,就说:“能。”于是汉武帝派狄山驻守堡垒,过了一个多月,匈奴人砍下他的头颅离去。从此以后,大臣们都受到震慑,没有人敢违抗张汤了。
我们阅读这段文字,对霍去病的人物性格与行事风格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霍去病虽有军事才能和报国之心,但恃宠而骄、不恤士卒,暴露了个人品德缺陷。另外一名重要将领卫青仁厚待下、谦逊处世,展现了不同的领导风格,两人对比体现了性格对行事的影响。
这一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屡屡发生战事。在这些战争中,汉朝虽重创匈奴(斩杀俘虏八九万),自身也损失惨重(士兵死亡数万),最终迫使匈奴远遁,为汉朝开拓边疆、屯田戍边创造了条件,但也因国力消耗(如战马减少)难以再大规模出击,说明战争是把双刃剑,需权衡得失。
这里还有外交博弈与权力的威慑。匈奴战败后试图和亲,汉朝内部对“和亲”与“臣服”存在分歧,任敞主张让匈奴称臣却被扣留,体现了外交谈判中实力的重要性。狄山因反对张汤被派往边疆送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权力高压下,朝臣不敢直言的政治氛围,也揭示了酷吏政治对朝堂风气的压制。
二〇二五年七月八日
【编者按】汉匈交锋之际,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之壮志,征战沙场,尽显军事才能,然其不恤士卒亦为瑕疵。朝堂之上,和亲与臣服之争,尽显外交博弈,狄山因言获罪,更凸显权力威慑。通过《资治通鉴》中“霍去病的行事风格、汉朝和匈奴的关系”的这段记载,可观见那个时代复杂的军政局势与人性百态。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