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浅析《以法之名》现实意义

作者: 春泉 点击:377 发表:2025-07-08 12:43:01 闪星:4

  近期央视热播剧《以法之名》中,观众不仅看到了检察官洪亮与反派兰景茗的正邪对决,更通过剧中“万海案”的跌宕起伏,直面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真实困境。这部剧的剧情并非虚构,而是以湖南“太子奶案”等真实案件为原型,将法律、权力与人性的复杂纠葛搬上荧幕,成为继《人民的名义》《第二十条》之后又一部引发全民讨论的法制题材佳作。


  剧情与现实的交织:太子奶案的血泪真相

  《以法之名》中“万海案”的核心情节——企业家被诬陷、家人遭胁迫、企业被摧毁,与2008年轰动全国的“太子奶案”高度相似。剧中主角万海被指控“黑社会犯罪”,辩护律师张文菁被威胁噤声,背后暗藏的“保护伞”层层勾连权力与资本。而现实中,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的遭遇更为惨烈:2010年,李途纯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刑事拘留,企业年销售额高达30亿元的乳酸菌行业龙头一夜崩塌。尽管他始终拒不认罪,但背后的黑恶势力却将魔爪伸向其家人:舅舅因拒绝作伪证自杀,弟弟妹妹精神崩溃瘫痪,研发工程师被灌酒致死,身怀六甲的女员工遭围堵流产……这些在剧中被高度还原的细节,让观众直面“法外狂徒”的残酷现实。都说正义不会迟到,那么“迟到的正义”还叫“正义”吗?!经过15个月的羁押,李途纯最终被无罪释放。然而,太子奶早已被黑恶势力拆解重组,创始人从“民族企业家”沦为“阶下囚”,家族19人被关押,企业市值蒸发20亿元。正如剧中张文菁的台词:“迟到的正义不叫正义,那顶多算是真相。”这句话在现实中的回响,令人唏嘘。


  法治剧的社会意义: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照亮黑暗

  如果说《人民的名义》以“汉东省”的反腐斗争揭露了官场生态的复杂性,《以法之名》则通过“万海案”的层层剥茧,直指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法律成为真正的“守护者”,而非权力的“工具”。两部剧的共同之处在于:

  1、对权力滥用的警示

  剧中兰景茗(原型为株洲市公安局副局长凌娅)以“正义”之名掩盖私利,利用职权炮制冤案,甚至不惜威胁、杀害企业家及其家人。这种“披着正义外衣的邪恶”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而《以法之名》通过戏剧化呈现,让观众意识到:权力一旦脱离监督,法律就可能沦为伤害他人的凶器。而现实生活里,到底有多少个“褚时健”呢?!

  2、对法律信仰的重建

  洪亮的角色塑造与《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异曲同工——他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正义的捍卫者。剧中,洪亮在停职调查后仍坚持追查真相,最终将兰景茗等保护伞绳之以法,传递出一个核心理念:法治社会的根基在于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人性光辉。这种对“良法善治”的描绘,正是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深切期待。恰如剧中张文菁在无罪释放后尽管不再从事律师职业,依然告诉万潮把手里的证据要交给可以信任的省院指导组。

  3、对公众法治意识的唤醒

  《以法之名》通过太子奶案等真实事件改编,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当剧中万潮(原型为李途纯之子)东奔西走为父亲洗清冤屈,当乔振兴(原型为太子奶工程师)被灌酒致死的惨剧重现,观众被深深触动:法治不仅是抽象的条文,更是普通人对抗不公的武器。这种情感共鸣,远比说教更有力量。


  从荧幕到现实:法治剧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以法之名》的热播,再次证明了优质法治题材影视剧的社会价值。它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期待,更通过真实案例的改编,引发公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推动司法透明:剧中万海案的侦破过程,展现了检察机关如何通过证据链还原真相。现实中,太子奶案的平反同样离不开上级工作组的介入。这种“监督权制衡行政权”的叙事,让观众看到,只有通过制度设计的完善,才能避免“李途纯们”的悲剧重演。

  激发公民参与:剧中张文菁的辩护、万潮等人的奔走,让观众意识到,法律的正义不仅依赖司法机关,更需要每个公民的理性发声。当公众对司法程序充满信心,对违法行为保持警惕,法治社会的根基才会愈发牢固。

  倒逼制度完善:太子奶案曾引发全国对“对赌协议”与“企业家权益保护”的讨论。而《以法之名》通过艺术化呈现,或将推动更多人关注“企业家权益保护法”“冤案平反机制”等议题,促使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


  结语:让《以法之名》成为法治中国的又一里程碑

  从《人民的名义》到《以法之名》,国产法治剧正在完成一次“从反腐到维权”的叙事升级。前者揭示权力腐败的深层逻辑,后者聚焦普通人在法治进程中的挣扎与希望。这两部剧共同传递了一个信念: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守护;正义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需要每个司法人去捍卫的做人底线和职业操守。当观众为洪亮的执着落泪,为兰景茗的结局拍手称快时,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法治对话”。或许正如李途纯在出狱后创立“子承乳业”的壮举——每一次对正义的坚持,都是对法治中国的最好注解——依法治国,任重道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从《人民的名义》到《以法之名》,国产法治剧正在构建一种“现实对话”的能力。前者通过反腐叙事让公众看见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后者则以具体冤案为切口,探讨“法律如何不被权力裹挟”的深层命题。剧中兰景茗的角色尤其值得警惕:她以“扫黑除恶”为幌子构陷企业家,恰是现实中“权力异化”的典型写照。而洪亮与张文菁的抗争,则象征着法治体系内部的自我纠错力量。这种“黑暗与微光并存”的叙事,既避免了过度理想化的廉价感动,也没有陷入全盘否定的悲观——它让我们明白,法治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每一次对冤案的纠正、每一次对权力的约束中,缓慢却坚定地向前挪动。这或许就是《以法之名》最珍贵的价值:它让观众在痛感中反思,在反思中凝聚对法治的共识。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