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卢沟桥上的风:有些凉,不能忘

作者: 卢春文 点击:218 发表:2025-07-07 12:15:59 闪星:2

摘要:本文以“七七事变”88周年为契机,聚焦北平宛平城与卢沟桥,通过抚摸桥栏石狮子的触感、宛平城墙的弹痕等细节,串联起1937年那个夏夜的炮火硝烟与当下的和平景象。文中以石狮子为核心意象,既书写29军将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壮烈抗争,也描绘如今永定河畔的安宁祥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传递“铭记伤痛、守护和平”的深切情怀,让卢沟桥的回声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警示。

  七月七日的北平,暑气裹着尘土扑面而来。日光砸在宛平城的砖墙上,反弹出灼人的热浪,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正把八百年的光阴浸在河水里,泡得发沉。

  指尖抚过桥栏上的石狮子,岁月把棱角磨成了温润的弧线。有的前爪按着头颅,像在按住一声未喊出的痛;有的怀里搂着幼狮,鬃毛的纹路里还卡着1937年的硝烟。这些石头生灵见过金章宗的仪仗,听过马致远的秋思,却在那个夏夜,被枪声惊得竖起了耳朵——那是1937年7月7日,月亮刚爬上城楼,就被炮火烧红了脸。

  日军的借口荒唐得像纸糊的灯笼:“丢了个士兵,要进城搜查。”宛平城的城门在暮色里闭得很紧,守城的29军士兵握着枪,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吼声撞在城砖上,碎成满地火星。紧接着,枪声撕开夜空,子弹擦过石狮子的耳朵,在桥面上凿出一个个深坑。

  我数过那些弹痕,像数着老人生日蛋糕上的烛孔。有的嵌在狮子的脊背,有的裂在桥面的石板缝里,最深的一道,足够埋下半枚子弹壳。当年的战士们就是踩着这样的桥面冲锋的,大刀劈下去的风声,至今还缠在桥栏的雕花里。有个十七岁的兵,倒下时怀里还揣着给娘的家书,血把“平安”二字洇成了紫黑色,像极了卢沟桥的暮色。

  永定河的水还在流,当年映着火光的河面,如今漂着柳叶。宛平城里的老房子翻新了瓦檐,邮局的绿漆门帘晃悠悠的,恍惚能看见穿灰布军装的通信兵奔过石板路,军鞋敲出的节奏,和桥面石狮子的心跳合拍。

  再次踏上卢沟桥时,风正掠过狮子的嘴唇。它们该是在说话吧,说那个夏夜的刀光,说弹壳落地的脆响,说某个士兵最后望向北平的眼神。这些声音混在游客的脚步声里,藏在卖冰棍的吆喝里,轻轻碰一下,就从石缝里掉出几粒历史的尘埃。

  暮色渐浓,月亮又升起来了,和88年前的那轮一般圆。只是这一次,它照在平整的桥面,照在孩子指着石狮子的笑脸上,照在“勿忘国耻”的石碑上。月光淌过弹痕,像在给旧伤上药,而卢沟桥上的风,还在一遍遍地说:有些凉,不能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当七月七日的风再次掠过卢沟桥,石狮子的弹痕里仍嵌着1937年的枪声,作者以诗性的笔触抚摸历史褶皱,让永定河的流水与月光,成为丈量民族记忆的刻度。从石狮子温润的棱角到枪痕里的家书,从硝烟中的暮色到今日孩童的笑脸,文章将八十年光阴熔铸成警世的月光,让卢沟桥上的每道弹痕都成为永不结痂的民族记忆。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