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峄山

晨光初醒,薄雾在山间弥漫,阳光透过树的缝隙,随风摇曳,我听到,峄山在轻轻呼唤。
那是一个多年前的约定,就在女娲定情的磐石前,深情相约,从此,爱的种子便深埋在心田。
我拾级而上,石阶蜿蜒,轻盈的步履,轻叩着山中氤氲的寂静,似曾相识的山路,如一卷等待句读的竹简,寂寥的山风,轻抚脸颊,晨曦中的峄山仙境,在露珠与鸟鸣的润泽中,渐次舒展容颜。
峄山不高,因石而秀,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以天下第一奇山而傲居名山大川。
山石奇崛,兀自矗立,这奇山异境,仿佛大地初醒时伸向天际的无声诗篇。如龟之石,驮着千年永恒的玄秘,如鸟之石,敛翅静默于悬空处,欲翱翔九天。有石如鱼,鱼翔浅底,有石如船,搁浅于时光的涂滩;元宝石,储万千财富,桃花石,守望三生三世,擎天柱,顶天立地,情侣石,情意绵绵。这遍山的奇石,恍若造物主在岁月初始时,随手抛掷的灵感碎片。
石间遍生草木,藤石相依,缠缠绵绵。古松虬枝似饱蘸浓墨的笔锋,于嶙峋处写下坚韧的诗篇。
行至半山小憩,恍惚间似有吟哦之声破空而来,乐音悠远。高山流水,伯牙琴韵犹在耳,不见峄阳孤桐弦,千古绝唱,知音难觅,子期不在对谁弹?
不见孤桐枝干扶疏,山坳中野花悄然开遍。风过处,纷纷扬扬,花瓣飘零慨叹。似是梁祝化蝶时遗落的碎影,又像那痴情儿女的魂魄,游荡在山间。这里的每一缕风、每一片叶的呼吸,都让人感觉到,那份千年的哀怨。
山鸟啼鸣,飞瀑流泉,仿佛有丝竹声袅袅不断;轻声诉说那未曾被岁月封缄的凄美,而这里的山石草木皆成了绝响的知音,使无形之爱化作了可触可听的绝美诗篇。
风拂过山脊,拂过历代先贤登临驻足的磐石,一代帝王始皇帝,峄山封禅;文人赋诗,墨客留篇,老子在此论道,子乔炼丹成仙;东山之上,孔圣人“登东山而小鲁”,面对奇山秀色,发出千古浩叹,峄阳书院里,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磅礴精神,如罡风在树冠间盘旋,连同那些被岁月拂过刻痕斑驳的碑碣,最终沉淀为山魂深处不熄的邹鲁文化,代代相传。
暮色渐染,夕照为奇石镀上赤金,立于峰巅,云气氤氲如海,涤荡胸中尘滓,感慨万千。此时山岚轻柔裹绕,竟似峄山以无形之手,为我送上一件温润的披肩。归鸟驮着晚霞归巢,振翅之声划过暮色,如一声悠长的礼赞;这何尝不是峄山以整个身心给予我的款待?盛情如斯,已然刻入山石之间,渗透草木之脉,成为邹鲁大地最庄重的请柬。
爱在峄山,礼遇峄山,而峄山的守望者,更是把爱与礼遇,深藏心田;这里有书院传来的朗朗书声,有梁祝化蝶留下的千古幽怨,有峄山人那份诚挚邀约,有天下八方英俊留下的赞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今朝文旅融合的生机盎然,峄山人的真诚待客,礼遇之风,才是邹鲁大地最好的名片。
原来,峄山最丰厚的款待,正是以它亘古的灵韵,点醒了被尘世喧嚣围困的双眼,即使凡俗肉身,亦能领略那石魄云天,它无语,却赠人以天地的诗眼;它静默,却使魂灵听见了造化吟诵的永恒诗篇。
回望暮霭中的峄山,其轮廓已与夜色悄然相融,若隐若现。然而此番登临,峄山早已不吝将最珍贵的馈赠,留在我的心坎,它以石魄为笔,以云心为墨,在我魂魄的素绢上,绘下了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长卷。
礼遇邹鲁,灵韵峄山。
备注:峄山,又名“邹峄山”“邹山”“东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侧。山系东南一西北向长近30公里,主峰峄山海拔582.8米。 峄山虽然山不高,但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齐鲁名山归岱峄“美誉。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历史文化光彩。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诗性笔触勾勒峄山之美,将自然奇观、历史文脉与人文情思熔铸一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山水灵韵的深挚礼赞。总体而言,这篇文字如峄山之石,兼具“奇崛”与“温润”——奇在构思之巧、典故之深,润在抒情之柔、意境之远。它不仅是峄山的“山水志”,更是一曲用文字镌刻的“文化颂”,让读者在诗性漫游中,触摸到邹鲁大地的精神脉络。推荐阅读。编辑: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