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臭豆腐” 成了通行证
坊间常说,有些地方的升迁路数,邪得像摊臭豆腐 —— 明明是馊了的规矩,偏有人吃得津津有味。你看那 “政绩工程” 的地基,垫的是虚报的数字,灌的是挪用的公款,可就有人凭着这虚架子,把乌纱帽戴得稳稳当当;酒桌上碰出的 “兄弟情”,杯底沉着的都是红包的厚度,偏被说成 “会来事” 的能耐。
这路数最糟心的,是把 “见不得人” 的潜规则,熬成了摆在明面上的显规则。老张在村里蹲了十年,把荒坡修成了梯田,上头来检查,却说他 “不会来事”;小李刚上班就敢虚报项目,反倒被夸 “有魄力”。就像村口那口被污染的井,起初只是漂着点油花,没人管,慢慢就成了死水,谁想喝口干净的,反倒成了异类。你送两条烟,我就敢送两箱酒;你借 “扶贫” 之名套点钱,我就敢把 “修路款” 揣进腰包 —— 这贪腐的雪球,就这么越滚越大,把一方天地搅得乌烟瘴气。
细究起来,这泥潭里裹着两样东西:一是监督的 “睁眼瞎”,二是心里的 “无底洞”。村头的摄像头坏了半年没人修,小偷自然敢夜里翻墙头;制度上的缝子比筛子还大,投机的人不钻才怪。那些落马的干部,哪个不是从 “先尝尝” 开始的?起初收条烟,觉得 “人家一片心意”;后来拿红包,安慰自己 “就这一次”,直到把公章当成自家的印泥,才想起刚上班时攥着党章的热乎劲儿。更让人堵心的是那股子 “裹挟力”—— 你不跟着吃这碗 “臭豆腐”,就被踢出圈子,连正经干活的机会都没有。
要把这泥潭清干净,先得把那架 “带病的梯子” 给拆了。镇上的公示栏不能再当摆设,谁家报的项目、花了多少钱,得让赶集的老百姓都看得明白;上级检查不能光听汇报,得往田埂上站站,问问插秧的老农。就像给猪圈装栅栏,不光要挡住想往外跑的猪,更要防着偷偷喂泔水的人。
更要紧的是,得在心里种棵 “怕” 的草。前阵子看一个老书记的日记,他写 “每次签字前,总想起当年在公社食堂,老乡把最后一个窝窝头让给我”。这话实在 —— 要是每个握笔的人,都能想起审批单背后有多少双盯着的眼睛;每次赴宴时,能摸一摸口袋里那枚刚入职时发的党员徽章,那点贪念刚冒头,就该被良心摁下去了。
其实仕途这回事,跟种麦子一个理。用了偷来的肥料,苗看着壮,到了灌浆时准得倒伏;实打实上农家肥,看着慢,穗子却沉。打破这怪圈难不难?难。但只要让老实人不亏、投机者难混,风气总会慢慢正过来。到那时,“清水衙门” 里走出来的,才是真能扛事的干部;功劳簿上记的,才是老百姓能嚼出甜味的实在事。这条路长,但多往田里走走,少往酒桌钻钻,总会离那片清明越来越近。
【编者按】其实,很多的事,都坏在了“从众”和“侥幸”的贪腐心理上了。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这个怪圈,依然还有大面积的”流行市场“。正如作者的实话实话,“这条路长,但多往田里走走,少往酒桌钻钻,总会离那片清明越来越近。”果真能如此地走完一生,这张通行证,才对得起人民的期许与期待。编辑:穿越中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