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吴载文:投笔从戎北上抗战
福建省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中央红军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红色底蕴深厚。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内,讲解员林梦佳经常会驻足在英烈墙下,向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述吴载文、巫希权等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吴载文同志是个具有坚强党性、执行军令最坚决、光明磊落、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秀领导干部,他的牺牲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林梦佳动情地说,吴载文牺牲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曾对他给予高度评价。
一、弃学离家闹革命
1914年,吴载文出生于宁化县淮土乡吴陂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全家4口人,父亲吴伙发靠抬轿子、打短工挣钱养家,一家人的生活很是清贫。后来,父亲卖掉仅有的一间祖屋,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吴载文流落至宁化县城东门外,靠租地种菜为生,母亲则帮人磨豆腐、洗衣服,一家人仍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父母省吃俭用,花钱供吴载文上学,他不负众望,勤奋好学,成绩优秀。1929年,宁化地下党组织建立后,他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提高了阶级觉悟,多次秘密领导和发动农民、学生开展抗捐抗税、闹学潮等革命斗争活动。”林梦佳说。
1930年6月,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后,16岁的吴载文说服父母,毅然弃学离家,投身革命,担任禾口乡苏维埃政府文书。193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战士,历任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1933年,他调任福建军区独立第9团政治处主任。1934年冬,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调任闽赣军区独立18团党总支书记,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二、活捉敌军师长孙启仁
1937年抗战爆发后,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浙南的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吴载文调任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总务科科长,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为了保证部队生活与作战的需要,他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千方百计让战士吃饱穿暖打好仗,深受广大官兵的好评。因为工作需要,组织上配给他一匹马,但他自己从来不用,不是给伤病员骑,就是给机关干部驮行李,他自己穿着草鞋跟战士们一起行军,战士们都说他的马是“公差马”。
1939年4月,吴载文调任2支队独立营政委,后来又相继调任4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新四军苏皖支队政治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尽管职务多变,但他一贯善于联系群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思想作风始终不变。他平时善于耐心细致地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一时传为佳话。
1940年7月,吴载文奉命调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3纵队3团政委,后调任1师3旅7团政委。9月,他率领部队参加了姜埝战斗,与兄弟部队共歼敌1000多人。10月初,在黄桥决战中,他亲临第一线指挥,率领尖刀连冲入敌阵,与敌激战1个多小时,歼敌2000多人,活捉敌33师师长孙启仁,解放了黄桥、古溪、加力、蒋垛等地。因为他指挥作战有功,受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的嘉奖表扬。
三、为扫除抗日障碍英勇献身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西南有一条横穿恒济镇和九龙口镇的河流,叫蔷薇河。1941年4月,吴载文指挥新四军战士英勇奋战,取得蔷薇河反击战的胜利。
1941年2月下旬,日军对苏北进行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积极反共、消极抗日。1941年2月,韩德勤指派常备二旅旅长吴漱泉占领当时蔷薇河附近村庄,破坏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为了迅速扫除抗日障碍,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两次赴蒋营一带勘察地形,了解敌情民情,回盐城军部作了战斗部署。4月12日,七团政委吴载文率领部队从海安李堡出发,经过两昼夜急行军,到达蔷薇河东岸,准备对西岸守敌发起总攻。
1941年4月15日凌晨,部队向敌人发起总攻,七团一营乘30多条木船秘密前进,准备击破敌人三面交叉的火力阵地。吴载文指挥团部重机枪连,掩护一营向敌人火力阵地十字河口进击。经过2小时激战,七团一营一举突破了敌人的水网防御阵地,占领了十字河渡口,为后续部队进攻开辟了通路。
为了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吴载文决定一鼓作气迅速歼敌,亲自指挥主攻连战斗,成功击退敌人3次疯狂反扑。正当七团主攻部队向敌纵深扩展、夺取敌人最后的阵地时,敌人一排子弹扫射过来,冲锋在前的吴载文不幸中弹,献出了27岁的年轻生命。
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英雄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此次战斗中,吴载文等36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总结时说:“这次仗打得是不错的,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的团政委。”
在如火如荼的抗战时期,宁化的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抗日疆场英勇杀敌,大多与家人失去联系。解放后,吴载文烈士的英名长期无人知晓。原来,吴载文牺牲后,部队只知他为福建省宁化县人,具体情况不详。1985年,相关人员到宁化县调查,均查无此人,后通过广泛发函联系,方知其原名吴良先(吴金伙),1930年参加红军后从未回过家乡。吴载文的父母解放前已经病故,姐姐被卖至外县当童养媳,家中再无他人,外人也不知他已牺牲,更谈不上帮他申报烈士身份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名长留天地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吴载文烈士遗体战后被安葬在江苏省盐城县小沙庄。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在小沙庄为烈士重新立碑建塔。1985年,建湖县筹资建造了九龙口革命烈士纪念塔,集中安葬了蔷薇河、收成和乔庄3次战斗中牺牲的105名烈士,2008年蔷薇河战斗烈士墓迁至建湖县烈士陵园。“烈士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灵魂,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吴载文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其光辉事迹永载史册!”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伊仕鹏意味深长地说。
【编者按】吴载文烈士的一生,是信仰与热血铸就的丰碑。从闽西山区到苏北战场,他用27年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当我们驻足英烈墙前,不仅是在缅怀历史,更是在触摸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基因。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