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行记
(一)
桂东这个地方,我并不陌生,却似乎又非常陌生。就像反复临摹的字帖,每次提笔仍是初始。端午前的山色被雨水洗得发亮,风吹在胳膊上是薄荷的味道。郭园长站在路边等我们,她的红毛衣在青绿背景里跳动着——18℃的风穿过我的风衣,从长沙到桂东,是30度到18度的温柔转身。
“这里的夏天不需要空调,连风扇都是多余的。”郭园长总是会很骄傲的跟我们说这句话。看着她背后山峦里轻轻萦绕的山雾,来过很多次桂东的我突然发现:原来温度是这片土地最朴素的修辞。
(二)
郭园长邀我们一起去访一处茶园,这里也是在高铁、机场等处看到大幅茶叶广告:小叶茶?玲珑王的核心产区桥头乡。车子从她位于县城的幼儿园出发,沿着山道行走,我感觉到两耳被气压堵着有些听不到声音。两旁山势耸立,重峦叠翠,中间山道弯曲,曲折蜿蜒,心下暗自思忖:要不是把路修好了,这山里人怎么走出去啊。深深浅浅的绿从两侧山峦倾泻而出,窗外偶尔闪过的野花有点像天空不小心掉落下来的颜料。天空中下着毛毛雨,这是大自然赋予这大山的专属滤镜。
车行山道,一处写着“粽叶观光园”的路牌印入眼帘,心下嘀咕:倒是小瞧了这粽叶,居然还能整出个观光园出来。抬头看去,整片的山林粽叶丛生,细雨洒在叶面上,油亮油亮。叶尖上凝着水珠,这粽叶倒是比城里精包装的粽叶更显精神。郭园长说:山里人包粽子,从来都是现摘现煮,粽叶的清香能渗进每一粒糯米。
(三)
车子沿着山道一直往下行,越来越多的茶垅印入眼帘。陈总在他的茶场里接待了我们。一叶一心的玲珑茶已经泡上,端起来,深深的吸一口气,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他介绍说,这泡茶的水也是山里的山泉水。我看到好茶就想“吃茶”的毛病直接上头,闻闻茶香,摇摇茶汤,沉在杯底下的茶叶慢慢往上浮动。茶叶好不好,喝茶汤是其一,嚼一嚼茶叶来得更直接。陈总带我们参观了他的茶叶工厂。这是个有思想有情怀的新农人:场子里摆放着传统的手工炒茶制茶设备,感兴趣的游客可以背个小竹篓去茶山采茶,回来自己体验如何制茶?他带我们去他的茶山里参观,也带我们去他正在做开发设计的一个闲置小学校。他说:要把这里做成一个茶文化的展览区,同时又可以接待餐饮、研学、会务,既是一个茶文化的传播空间,又是一个农文旅教的综合体。
在他的茶山里,我们登高远眺,整个桥头乡尽收眼底,山上重峦叠翠,山下白墙青瓦,山腰云雾缭绕,茶垄沿着山势盘旋而上,像是谁用墨笔在青绿底色上勾出的曲线。只此青绿,我们在画间。
(四)
去早市是因为第二天就是端午了,想给公司伙伴们带些当地的应节礼回去。
街窄,人却多。我们跟在郭园长的后面,在人群里穿梭,有种“乡里妹子进了城”的错觉。走着走着就能遇到抱着艾草的人挤过人群,青白的叶尖扫过旁人的肩,竟无人嗔怪。市集地摊上摆着各种各样从大山里淘出来的宝贝:最多的是艾叶、然后是菖蒲、还有各种各样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中草药。怪不得有老人说“五月是山神的药箱”。
端午前的集市,每条缝隙都塞满药草香和粽子味。灰水粽在摊位上被叠成小山,也有在街上边包边煮边卖的,粽子在铁锅里咕嘟作响,碱香味是端午记忆里最顽固的味道。还没在药草香和粽子香的味道里走出来,郭园长又忙着向我们介绍如何区分当地土牛肉——一个摊档上正倒挂着两个牛大腿,靠蹄子附近还保留着牛生前的样子,购买者可以从这个真实的蹄子去判断它是否是真的土牛肉。摊档前购买的顾客不少,一边买牛肉,一边搭讪聊天的也不少。集市里刚上市的鲜果摊前挤满了人:当地的小脆李、水蜜桃、杨梅,一堆一堆的摆在那,老板也都很大方,大声说:本地的,尝一下,没关系的。
买了些粽子,想再买些刚上市的荔枝回去给伙伴们吃。挑选了好几个摊位,终于在市场入口处的一个摊档上定下了货。老板娘利落的把荔枝捆扎成一串一串的,红色的果绿色的叶相间,莫名就想起“一骑红尘”里的荔枝。现在的我们,无需驿马劳顿,上午还在桂东市集的妃子笑,下午就能甜透长沙的办公室。
(五)
金杉漫谷,是一个嵌在山谷里的休闲度假村,这里有各种档次的客房供有需要的客人选择。民宿客房“十三宿”(因只有十三套,所以这样命名)白墙黑瓦,像一方端砚;标准酒店客房后山坡上的蓝绣球让我们不忍挪步;将近6000一晚的尊贵客房吸引着我们去一睹尊容,周围民户家则用最亲民的价钱满足短期长住的客人……正好有一所中学的学生来这做研学,非遗工坊里的传统手工艺静静的诉说着岁月流长,山野间的拓展训练则让青春肆意飞扬。老板说七月后这里便住满了避暑的客人,“夜里要盖薄被”。我想起在酒店一楼大堂陈列的世界吉尼斯记录牌匾——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湖南?郴州?桂东县”,最高浓度:15万个/立方厘米。但山谷的清凉,数据怎么说得尽?倒不如站在山谷里让皮肤直接感受来得真切。
(六)
回到县城,郭园长送给我一摞书,都是桂东红色革命的本地史料。轻轻一翻,满纸“红军”
“长征”。1934年的秋风似乎还在这片山林里打着旋儿。我想起第一次来桂东时,郭园长带我去唐家大屋(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参观时曾遇到一位老者,他跟我说起当年农民如何用竹筒给红军送饭,如何用粽叶包伤药。那些粽叶,想必与茶山所见并无二致。
在桥头乡,陈总送了我们两包玲珑茶。泡上一杯,看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桂东的山水、粽叶、艾草和史料,以及那未及细看的凌霄山脉,都在眼前缓缓舒展,如同杯中渐次沉浮的叶片。
驾车离开时,后视镜里的桂东正披着端午前的阳光,宛如巨幅的鎏金唐卡。我知道,有些地方注定要反复迷路,才能找到真正的归途。就像陈总的茶山,只有沿着盘旋的茶垄“迷路”,才能在山顶看清整片土地的模样。
【编者按】当30℃的城市热浪撞上桂东18℃的山风,粽叶的清香与茶汤的甘冽在此交织——这片被负氧离子浸润的土地,正用温度书写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诗篇。文章如玲珑茶在水中舒展,将云雾茶山、端午市集与红色记忆揉成画卷,让读者于青绿山水间,触摸到一座县城用草木、烟火与岁月酿就的温柔归途。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