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宝塔山下的沉思
站在巍峨的宝塔山下,仰望这座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的历史丰碑,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延河水静静流淌,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黄土坡默默伫立,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在抗战胜利的今天,宝塔山不仅是延安的地理坐标,更是一座镌刻着民族精神的精神图腾,满含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陷入深深的沉思。
1937年,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时,延安这座西北小城成为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灯塔。宝塔山下,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此写下《论持久战》。在油灯昏黄的光晕下,他用毛笔在粗糙的土纸上写下“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论断如惊雷般划破笼罩在国人头顶的迷茫阴霾。这本书被秘密送往各个抗日根据地,叶圣陶在日记中曾记载,当进步青年传阅到《论持久战》时,“仿佛在暗夜中望见启明星”,其对战争形势的精准预判,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
在延安,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阻碍,奔赴这片热土。诗人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中写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如今,我们这些后来人站在相同的土地上,抚摸着窑洞斑驳的土墙,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些年轻人指尖的温度。景区讲解员讲述着抗大学员“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艰苦学习场景,让我们震撼于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学员们白天开荒种地,解决温饱问题;夜晚挑灯夜读,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宝塔山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抗战力量的不断壮大。
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成为培养抗战人才的摇篮。丁玲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期间,带领团员在抗大、陕公演出,用《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激发青年的抗日热情。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奔赴各个抗日战场,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的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有的在根据地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政权。正是这些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成为了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如今,抗大纪念馆里陈列的泛黄教材、磨损的草鞋,在我们眼前勾勒出先辈们的奋斗图景。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红色研学,在旧址前朗诵《为人民服务》,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教诲深植心间。
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的丰碑。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抵御日军的进攻。淞沪会战中,作家茅盾在《炮火的洗礼》中描写:“无数的战士倒下,又有无数的人踏着血迹前进”;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让战地记者范长江的通讯稿传遍大江南北。我们在历史博物馆的沙盘前驻足,看着标注着战线推进的微缩模型,耳畔仿佛响起当年的枪炮轰鸣。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参观,轻声讲述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故事,将民族记忆传递给下一代。
敌后战场同样充满了艰辛与牺牲。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伏,这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被随军记者沙飞用镜头永久定格。他拍摄的《平型关战斗的胜利》组照,通过《抗敌画报》传遍全国,让国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诗人田间在战地诗歌《给战斗者》中写道:“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向着全部的生活!”的呐喊,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在东北,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顽强战斗。他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这一悲壮场景被记载于周保中将军的日记中,震撼了无数人。在华北,狼牙山五壮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敌人,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跳下悬崖。作家魏巍曾深入采访幸存者,将这段事迹写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系列报告文学,他们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
文化界也以笔为枪投入抗战。老舍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号召“文章下乡,文章入伍”;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借古讽今抨击投降派;画家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国人。无数普通百姓也投身到抗战洪流之中,有的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有的主动参军参战,有的为抗战捐款捐物。正是这种全民抗战的精神,汇聚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宝塔山下孕育的延安精神,与抗战精神相互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萧军在《延安日记》中记录,“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种氛围令人振奋。”在梁家河知青旧居,年轻干部们围坐在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的实干精神;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企业员工开展拓展训练,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当贸易摩擦、技术封锁等挑战来临时,科研工作者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在芯片、航天等领域攻坚克难;当新冠疫情肆虐,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用生命践行“人民至上”的誓言。在中小学课堂上,孩子们齐声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怀代代相传。
站在宝塔山下,我们抚摸着城墙的裂痕,那是岁月与战火留下的印记。有年轻游客在此拍摄短视频,用“00后”的视角讲述抗战故事;大学生们自发组建红色宣讲团,将宝塔山的精神带进校园、社区。夕阳西下,延河水泛着金光,一队少先队员高举队旗从山下走过,鲜艳的红领巾与宝塔的砖红色交相辉映,勾勒出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生动图景。
当我们再次回望宝塔山,那些沉思与感悟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宝塔山屹立不倒,它不仅是一座见证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激励后人的精神灯塔。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将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以抗战精神为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国际交流的外交舞台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
【编者按】文章如窑洞油灯般照亮历史褶皱,让《论持久战》的墨香与抗大学员的草鞋在时光中对话,于烽火记忆里提炼出照亮当代的精神光焰,读来如延河水般荡气回肠。当延河水倒映宝塔山的剪影,1937 年的油灯与新时代的星火在此重逢——这座矗立黄土高原的精神丰碑,正以裂痕里的硝烟与砖缝中的理想,续写着民族不屈的史诗。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