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辉闪耀:忆祖父与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情怀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家国情怀如潮涌动。近日,我在泛黄的《黄埔》2003年期刊上,读到一段关于祖父秦太和的简介:“秦太和,燕赵人氏,性格爽朗,刚毅自信,善解人意。虽年事已高,依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开阔。为祖国统一,不懈努力,用艺术才智,服务大众,作品精美,荣誉披身,从不骄满。”短短数语,瞬间唤醒了记忆中那位身材挺拔如松、声若洪钟、总爱用纯正河北乡音唤我“小dong bo er”(方言中对孙辈的昵称)的老人身影,他的生命轨迹,深深烙印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里。
祖父秦太和,生于河北蓟县(今属天津)贫瘠山村。少时家贫,幸得启蒙于私塾,十六岁因反抗乡绅压迫,孤身流落天津卫,幸遇好心商铺老板收留,凭勤勉与识字之能,渐成账房,且老板有将独女许配之意,若非山河破碎,他的人生或许就在算盘珠的脆响声中安稳流淌。然而,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平静。7月29日,日寇铁蹄踏破天津,翌日城陷,祖父随东家仓惶弃家,汇入南逃的难民洪流。至黄河天堑,渡船无踪,唯见浊浪排空,北岸人潮汹涌如蚁,苦候一日,祖父奋力渡过惊涛,却与东家失散。他在岸边焦灼徘徊两日,呼唤无果,只得孑然一身,踏上未知的南下征途。
几经辗转,饥寒交迫的祖父流落西安古城,繁华街市映衬着他的孤寂与迷茫。打零工糊口的间隙,一个沉重的疑问日夜叩击心扉:“乱世如麻,何处是男儿报国路?”一日,街头偶遇,一位身着灰色粗布军装、缀满补丁的军人含笑递来传单:“同志,看你身板硬朗,加入我们八路军吧!”祖父迟疑接过,藏入怀中。夜深露宿城墙根下,他辗转反侧,翌日,揣着传单走向八路军招兵站。行至街口,忽被一只孔武有力的手拉住:“小兄弟,保家卫国,加入我们!”抬眼望去,一位身着笔挺黄呢军装、足蹬锃亮军靴的军官,正肃然向他敬礼。祖父的目光在他脸上逡巡片刻,又投向身后——青砖洋楼下,“国民党西安招兵站”的牌子赫然醒目,门前卫兵肃立,室内窗明几净,应征青年排成长龙。祖父的目光掠过街对面八路军的简朴门庭,最终,他默默站进了那蜿蜒的长队。多年后,我曾问:“若时光倒流,您向左,还是向右?”祖父只是宽厚一笑,未置一词,这沉默的选择,是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缩影,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岁月里,千万青年共赴国难的起点。
一、黄埔淬火,铁血丹心卫山河
祖父是真正的军人,其魂已熔铸于军人的铁骨之中。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他开启了戎马生涯。父亲曾见过祖父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和佩剑。证书载明:秦太和,身高一七九,籍贯河北石家庄。他体魄强健,古稀之年与我观球赛、打羽毛球,身手矫健不输青年。入伍后,因识文断字,得长官青睐,荐入宪兵学校受训。毕业后,正值抗战烽火连天,热血男儿谁不渴望沙场杀敌?然生命中伯乐——宪三团团长袁家佩先生语重心长:“太和,我荐你考黄埔!”面对长官期许的目光,祖父郑重应诺。考黄埔需通一门外语,祖父毅然选择英语,他以微薄饷银聘请瑞士教员,焚膏继晷,仅用半年便叩开黄埔大门,军校生涯艰苦卓绝,却也锻造了钢铁意志。祖父晚年忆及,仅淡然道:“苦,但心头火热,更结识了许多肝胆相照的同窗。”毕业即赴国难,首战便是守卫黄河——重返当年与东家失散之地,祖父感慨万千,后调任战时陪都重庆,任宪兵营长,拱卫中枢。在重庆,他与祖母成婚。祖母曾笑言,祖父是驾着军用吉普将她“抢”回家的。这段姻缘曾遭祖母家人反对,也埋下了日后文革中,曾祖父将象征军人荣誉的“中正剑”投入茅厕的伏笔。
抗战胜利的欢呼犹在耳畔,内战烽烟又起。祖父对此段经历讳莫如深,常以大笑搪塞。唯有一次,2002年他缠绵病榻,我陪伴左右时再三追问,他才吐露一桩往事:“抗战胜利后在江西,子夜与解放军遭遇,听到对方枪声,我令全军伏于草丛,屏息凝神,直至对方远去方撤。”我惑然:“为何躲避?”祖父于病榻上大手一挥,带着浓重乡音断然道:“小dong bo er,你不懂!都是中国人,打啥打啊!”言毕,他深深望着我的眼睛,嘴角漾开一丝释然的笑意,这朴素的话语,是历经血火洗礼后对民族血脉最深的认同,更是对和平最恳切的祈愿,抗战胜利的意义,不正是为了守护这血脉相连的同胞不再相残吗? 大陆解放前夕,祖父曾赴台后折返,行至贵阳火车站,惊闻解放军兵临城下,副官竟携其贵重皮箱遁走。巧遇时任贵阳城防副司令的黄埔同窗,对方惊问:“你不是去台湾了?”祖父神色平静:“家都在此,一人过去何用?”同窗慨然赠银百元为川资,祖父遂返重庆,这“家在此”的抉择,是他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
二、杏坛执鞭,丹心化雨育桃李
硝烟散尽,祖父迎来了人生的从容转身——成为一名灵魂工程师。解放初期,重庆匪患未尽。铜梁县首任县委书记念及解放前祖父的救命之恩(祖父奉命抓捕时任校长、地下党员的他时,暗中将其释放),力邀祖父出任征粮剿匪队长,祖父在重庆的旧日威名“秦大牙”,竟令匪众闻风丧胆,不战而溃,匪患平息后,书记推心置腹:“昔日球场相识,你为军官,我为‘校长’。你放我生路,今日助你前程,新社会了,为长久计,你得转换身份,去做老师吧!”于是,在书记力荐下,祖父考入重庆西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在重庆三十五中(现田家炳中学)执起美术教鞭。
褪下戎装与教袍,祖父的晚年浸润在墨香丹青之中。在父亲儿时的记忆里,夜半醒来,书房灯火常明,隔着门缝,总见祖父立于画架前,对未成之作凝神端详,忽而侧身细品,忽而挥毫泼墨,目光炯炯,毫无倦色,受祖父影响,大伯也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深爱书法,笔耕不已。我的童年印象里,每次返渝探望,祖父那间简朴的居室中央,永远摆放着一张宽大书桌,四壁悬满他的字画佳作,案头总有墨迹未干的新篇。陋室方寸,却承载着一个历经沧桑的灵魂对美的执着追求与宁静寄托。
三、赤子情深,血脉长河永奔流
在我心中,祖父永远是那位慈眉善目、未曾厉声呵斥过我的老人。这份慈爱,或因聚少离多而倍显珍贵——1956年因历史身份入狱,至1978年方获释归校,2005年病逝。我与祖父相见,累计十余次,相处时光总计未满一年。少时尚能岁末一晤,长大后便日渐稀疏,来去匆匆,唯有一次,那画面如刀刻斧凿般烙印心底:1991年盛夏,我小学毕业,破例在重庆度暑假。祖父说:“要上中学了,爷爷给你买双皮鞋。”七月流火,山城热浪蒸腾,古稀之年的祖父牵着11岁的我,步履坚定地穿行于灼热的街巷,寻遍一家家店铺,最终,在一家小店,选定了一双锃亮的皮鞋,标价39元。我清晰记得,祖父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一张被汗水完全浸透、边缘已软的钞票。就在递向售货员的刹那,一滴饱满晶莹的汗珠,沿着他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指,悄然滑落,“啪嗒”一声,碎在滚烫的水泥地上。那滴汗,混合着七月骄阳的炽热与一位祖父无言而深沉的爱,瞬间灼烫了我的灵魂,也永远浸润了我记忆的土壤。
哪怕多年以后,只要想到祖父,眼前总浮现出,在雾都重庆的清晨,薄雾萦绕,校园操场上,师生们常讶异地看见一位高大健壮的中年男子,肩扛条石,步伐沉稳,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这不仅是体魄的历练,更似一种无言的精神宣言——无论身份如何转换,那份军人的坚韧与自律早已刻入骨髓。
四、星辉不灭,家国永念寄深情
又值盛夏初夜,天朗气清,薄云散去,星光灿烂。我与家人露台乘凉,仰望深邃苍穹,三岁小女清澈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稚声问道:“爸爸,遥遥姐姐的祖爷爷来看她了,我的祖爷爷在哪里呀?”我心头一颤,旋即温柔地托起她肉乎乎的小手,指向浩瀚银河:“宝贝,看见夜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星了吗?在它身旁,还有两颗光芒或许不那么耀眼,却始终坚定闪烁、努力守护着它的星星,那就是你的祖爷爷和祖奶奶。无论何时,他们都在那无垠的星河里,温柔地凝视着你,守护着你长大。”女儿似懂非懂,仰着小脸,专注地望向那片璀璨的星海,仿佛真能感应到那跨越时空的慈爱目光。
祖父秦太和,他是一位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以黄埔精神铸就铁骨的军人;一位在和平年代转型执鞭、以知识浇灌新苗的教师;一位在人生暮年寄情笔墨、以艺术涵养性灵的画家。他是一个将生命之根深深扎入华夏沃土、血脉中奔涌着不灭爱国赤诚的中国人。
值此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时刻,仰望历史的星空,祖父的身影愈发清晰。他的一生,亲历了民族的屈辱与奋起,承载了个体的坎坷与荣光,更以其朴素的言行诠释了何谓家国大义、血脉深情。吾常遥想,待得百年之后,若能于皓月清风之下,与祖父重逢,一盏清茶,畅叙家国沧桑、人生百味,纵论天地古今,该是何等快意平生!那夜空中不灭的星辉,是他爱国之魂的永恒闪耀,是祖孙深情的温暖延续,更是抗战精神——为了民族的独立、尊严与子孙后代的和平安宁而奋斗牺牲——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光芒。这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审核通过。编辑:宋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