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炉烟火煮春秋
长沙的晨光,是被米粉店的蒸汽蒸出来的。天刚蒙蒙亮,坡子街老面馆的木桌就支在了路边,竹捞勺在滚水里“哗啦”一搅,雪白的米粉裹着红亮的剁椒落进碗里,汤溅在搪瓷碗沿,香得人直咂嘴。穿校服的学生蹲在阶上,嗦粉声比晨鸟叫得还欢,汤汁顺着下巴流到领口也顾不上擦;挑担子的阿婆走过,竹筐里的糖油粑粑“滋滋”冒热气,甜香混着巷子里的樟树味,把整个城泡得软乎乎的。
岳麓山的绿,是浸过千年墨香的。拾级而上,青苔悄没声爬上鞋尖,像怕你走急了,错过林子里“知了——知了——”的喊。爱晚亭的红柱被雨水洗得发亮,到了深秋,漫山叶子红得像燃着的火,风一吹,打着旋儿落进湘江水,倒把碧绿的水,染出点姑娘胭脂的颜色。最妙是岳麓书院的檐角,飞翘着,刚好接住一片打盹的云。讲堂里像还飘着朱熹讲学的余音,忽被不远处大学城的共享单车 “叮铃”一声撞碎,倒也不恼,混着蝉鸣,成了新的调子。
橘子洲头的风,总带着点少年气。春末柳絮飞起来,给江面上的朝阳撒了把碎银,晨练的老人甩着长绸,绸带在空中划的弧线,竟和青年毛泽东雕像的肩线合上了。江风掠过长芦苇,“沙沙”的,像在念《沁园春》里的句子。那些“指点江山”的豪情,此刻都变成了洲上的格桑花,一朵赛一朵地疯长,开得不管不顾。傍晚坐轮渡过江,看夕阳把江面铺成金箔,洲头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像有人在江心撒了把星星。岸边夜市早支起了摊子,小龙虾的麻辣香顺着风飘过来,勾得人脚底板发飘。
长沙的夜,是被辣椒炒出来的。坡子街的霓虹灯映着 “火宫殿”的老牌匾,糖油粑粑在油锅里“滋滋”翻个,臭豆腐的卤水香能飘三条街。穿短褂的师傅抡着大铁锅,辣椒和五花肉“刺啦”一撞,香气里藏着长沙人的热辣——爱得狠,笑得响,哪怕吵了架,转头递杯茶颜悦色,甜得能化开所有疙瘩。沿江酒吧街飘着吉他声,混着江涛“哗啦哗啦”的,有人对着湘江喊了声“嘿——”回声撞在杜甫江阁的飞檐上,惊起几只夜鹭,翅膀划破江面的月光,给这夜色,添了笔灵动的白。
老长沙人说,这座城是湘江水泡软的糯米,裹着历史的糖霜,又撒了把生活的辣椒。你看天心阁的古城墙,砖缝里还嵌着明清的月光;潮宗街的老巷弄,麻石路上像还响着旧时的车辙。可转身,IFS 楼上的巨熊正对着你笑,黄兴路的人群里,穿汉服的姑娘和打电竞的少年擦身而过,谁也不觉得稀奇。
这就是长沙——把书院的墨香、江湖的辣气、青春的潮气,全炖在一炉烟火里,熬成了碗滚烫的人间。走在街头,每片落叶都带着故事,每缕风都裹着暖意,就像湘江水,不管流了多少春秋,总带着股奔涌的劲儿,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热气腾腾的。
【编者按】文章以灵动的笔触串起长沙的晨光、绿意、江风与夜色,让书院遗韵与市井烟火在文字里对撞出奇妙的和弦,读来如呷一口热辣甜糯的糖油粑粑,满是人间至味的鲜活与熨帖。当岳麓书院的墨香浸润着米粉店的蒸汽,当橘子洲头的江风卷起夜市的辣香,长沙的烟火里始终熬着千年的诗意与鲜活的市井气。文章将一城风华煮成了滚烫的人间诗篇。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