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者: 橙子先生 点击:188 发表:2025-07-02 09:38:28 闪星:1

       东风吹绿苏北大地,古老而崭新的丰县大地生机勃勃,春花烂漫。

       室外春雨淅淅沥沥,室内捧读王为中先生的文集《听雨》,那种氤氲在书香里的时空代入感,犹如雁阵排空,悠远而绵长。

       为中先生,丰县老家人,笔名冠乔,北京大学金融系毕业,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出版了文集《花晨月夕》《远山》《听雨》等等。

       文集《听雨》,出版于2023年,分为《乡音未改》《从心出发》《人来人往 》《老人与狗》四个板块,每个板块13篇文章,一共26万余字,文采飞扬,书香浓郁,乡情依依,读来令人手不释卷。

       在第一辑《乡音未改》的引言中,先生深情地写道:听听乡音,叙叙乡情,品品乡味,那淡淡的乡愁就会丝丝缠绕,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在朦胧夜色里独享,在梦醒时分升腾……

       乡愁,是文人情怀中挥之不去的心结,愈老愈浓烈,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愫?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吗?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辑,13篇文章,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写庸常散步,写风土人情,写乡音未改,写传奇轶事,写家乡老井,写故旧亲情,写老家的吆喝声等等,无不娓娓道来,举重若轻;不觉中,令人欣喜、难过、感叹、垂泪。我最喜欢《吃大席那些事儿》这篇,为中先生开篇写道:吃大席是家乡方言,意即婚宴或者喜宴。家乡方言,早已刻在我们的肋骨上,溶解在血液中,活化在细胞间,一经文字的冲击,瞬间沸腾起来,不能自已。且听一听咱们耳熟能详的方言:警得甭提、今们儿、赶明儿、过明儿……再回味一下这些令人流涎的菜品、阵势:拔丝、炸春卷、毛头丸子、虎皮鸡蛋……八个冷盘、八个小炒、八个大件(意即大碗盛的烧菜),庞大的阵容,丰盛的菜肴,微醺的气氛,共同演绎一场豪门盛宴式的狂欢。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中先生怀古亦讽今:现在倒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房子要求新楼房,而且在县城还必须再买一套,彩礼要“万紫千红一片绿”,意即一万张五元紫色票面的,一千张百元红色票面的,另外撒一片五十元绿色票面的,算下来现金要二十万之多。还有什么“三斤三两”,就是将百元钞票上秤称,分量要足够三斤三两。但不知道是嫁闺女还是卖闺女?为中先生在此文最后写道:婚宴还是打回当年“吃大席”原形的好。“四凉四热四个烧,一馍一汤乐陶陶“:四个凉菜,四盘炒菜,四碗烧菜,一道羹汤。够吃就好,菜品提高。菜买省钱,厨师省力,客人省时,事主省钱。都挺好。

       人间有雨,听着各异。辛弃疾听出了铁马冰河的干戈寥落,蒋捷听出了人生阶段的况味,郑板桥听出了民间疾苦……咀嚼为中先生的文字,如雪夜围炉畅谈,雨中轩窗闻琴,三生有幸啊!

         如果说第一辑《乡音未改》是为中先生的乡音、乡情、乡味“曲苑杂坛”,乡愁就是一坛陈年老酒,年龄越大,味道就越香醇浓烈;那么第二辑《从心出发》,就是为中先生心与世界的融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把凡尘喧嚣关在窗外,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为中先生的文字,就是隐隐青山中的梵音。首篇《通道》一文,先生借林涛之口道出如今的社会现实:社会今非昔比了,大学再也不是我们当年的九成生源出农村了。当下农村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高考录取率明显偏低,农家孩子考取“211”“985”院校更是凤毛麟角,他们要吃城里孩子难以想象的苦,付出数倍于城里孩子的艰辛代价,才有资格走进大学校园,和城里的孩子平起平坐地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某种生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作家存在的最为本质的所在。我们或许对一些社会现象无法改变其走向和脉络,但我们指出来、提出来,至少能让它凸显出来,给大家以启示,为它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而张本。就像大山深处的寺庙钟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从心出发》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是为中先生读了杜长明先生的新著《从故乡出发》后,写的读后感。杜长明先生也是丰县人,他的散文集《从故乡出发》我也获赠一本,再读为中先生的此篇读后感,感觉更加亲切。为中先生在文中写道:文学艺术创作的魅力,就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而不是作者自己站出来说,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让日子说,让年轮说。你看,长明兄对文学创作的心思缜密,对人物塑造的情感把握,是不是颇具“文学魅力”、“大家风范”呢?文字可以破除时空的束缚,直指人心。正如大洞山茱萸寺,诗佛王维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过境迁,千年沧桑,当我们来到此地,犹自感到王维才刚刚离去,他的吟咏之声还在绕梁。

       第三辑《人来人往》,足见为中先生的文史功力深厚。《河决蟠龙集》记述了咸丰元年,黄河在此决口的事件。文中这件事件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令人瞩目,如果不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和深入调查,是写不出如此翔实、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文字的。且看文后列举出的参考文献:李荣启著述的《徐州黄河》、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贾国庆的《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等等。我认为此辑中最令人称道的是《敲门试问野人家》一篇。苏轼一生爱民如子,知徐州期间,做了太多的亲民忧国的大事,至今古迹犹存,多不胜数。秦观在《别子瞻》中写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读了此文,也许你对苏徐州的印象会更充盈一些;再登云龙山,山石风景会更加缱绻了。

       第四辑,我最喜欢《话说天启四年》。天启四年是什么日子?徐州发大水的日子。曾经读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禁不住为老先生的大历史观拍案叫绝。为中先生在文中写道:这也是徐州历史上第四次毁城。

       听风听雨,可知家事国事天下事;读了为中先生的作品,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这春和景明的日子里,读了为中先生的著作,如晤面,似品茗,挺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在氤氲的春雨时捧读心仪的佳作文集《听雨》,该是一种多么宁静与惬意的境况。情读者静心聆听作者对王为中先生的文集《听雨》的评论,也许能勾起你的阅读欲望。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