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一支不朽的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当激昂旋律穿透岁月长河在耳畔炸响,那些凝固在历史褶皱里的烽烟与热血,总能瞬间冲破时空桎梏,在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这支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黄河在咆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更在代代传唱中,成为后来人与先辈对话的精神纽带。
1938年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径,让无数同胞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求生。此时的延安,这座革命圣地却像暗夜中的灯塔,以其坚定的抗日主张和包容的革命氛围,吸引着怀揣救国理想的万千青年。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奔赴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这一年冬天,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三队来到山陕交界处黄河岸边的古渡口疙针滩。寒风裹挟着黄土,在天地间肆虐,黄河以最磅礴的姿态诉说着民族苦难。光未然伫立岸边,眼前是惊涛拍岸、浊浪排空的雄浑景象,河面上,船工们青筋暴起的双手紧握纤绳,用嘶哑的号子与汹涌的河水搏斗;岸边群山中,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穿梭在枪林弹雨,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25岁的光未然被眼前景象深深震撼,“要为黄河写一首战歌”的念头,如同星火坠入干柴,瞬间燃起创作的燎原之势。
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母亲河般的存在,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但此刻,它不仅是自然的河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象征。光未然在渡口停留的日子里,深入了解船工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号子,感受他们在苦难中不屈的精神;与游击队员交流,记录下他们的战斗故事,体会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的宝贵素材。
1939年初,光未然抵达延安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心中的激情化为文字。他在简陋的窑洞里,借着昏暗的油灯,日夜伏案创作,将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都融入到长诗《黄河吟》中。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侵略者的愤怒,对同胞的同情,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发出的呐喊。
彼时,作曲家冼星海正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系主任。他在音乐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一直致力于将民族音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能够鼓舞人心的作品。1939年2月18日,除夕夜,延河边的窑洞里,烛火摇曳。光未然激情澎湃地朗诵完自己创作的长诗《黄河吟》,冼星海被深深打动,激动地说:“这个东西由我来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冼星海虽未亲眼见过黄河,但他凭借着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光未然对黄河的描述,开始了艰苦的创作。为了更好地展现黄河的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他向光未然和抗敌演剧队的队员询问黄河的情况,包括船工号子、渡河场景等,并让他们模仿哼唱。在哼唱与解释中,冼星海找到了灵感的源泉。
冼星海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他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如船工号子的铿锵有力,山歌的悠扬婉转,将其与西方交响乐的宏大结构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风格。他通过不同乐器的搭配和演奏,生动地描绘出黄河的波澜壮阔,以及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在《黄河在咆哮》中,快速的节奏、激昂的旋律,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抗日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而旋律中的强弱变化,又如同黄河的波涛,时而汹涌澎湃,时而低沉婉转,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从《黄河船夫曲》中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紧张激烈,到《黄河颂》中对黄河的深情赞美;从《黄水谣》中对家乡沦陷的悲痛控诉,到《黄河怨》中妇女的悲惨遭遇,每一个乐章都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当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旋律响起时,激昂的歌声仿佛化作了抗日的炮火,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那整齐有力的节奏,豪迈奔放的旋律,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演员们的演唱,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仿佛置身于抗日战场,感受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在延安传唱开来,成为了鼓舞人们抗日斗志的精神武器。无论是在部队的训练场上,战士们用歌声激发战斗的勇气;还是在学校的课堂里,学生们通过传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亦或是在群众的集会中,人们用歌声传递团结的力量,都能听到那激昂的歌声。
《黄河大合唱》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走向了国际舞台。1949年,纽约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人演出了英文版《黄河大合唱》,著名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了《黄河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坚韧。1956年,在莫斯科,全苏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引起巨大轰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的抗战历史和民族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聆听者,我第一次完整聆听《黄河在咆哮》是在学校组织的红色音乐会上。舞台灯光亮起,合唱团成员们身着整齐的服装,神情庄重。随着指挥的手势,音乐如汹涌的潮水般倾泻而出。“风在吼,马在叫……”那激昂的旋律瞬间抓住了我的心,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士们在黄河岸边奋勇杀敌,他们的呐喊声与黄河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看到了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眼中满是对和平的渴望。当“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响彻礼堂时,后排白发苍苍的老教师突然起身跟唱,他颤抖的嗓音与合唱团的歌声交织,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后来,我开始主动深入了解《黄河在咆哮》背后的故事。在历史文献中,我读到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徒步千里南迁时,正是用这首歌相互激励。在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每当疲惫和绝望袭来,只要唱起这首歌,大家就仿佛又充满了力量,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念。我还看到抗疫战场上,医护人员防护服上写着“黄河在咆哮”的标语。在与病毒抗争的日日夜夜,这首歌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冲在抗疫第一线。在航天发射现场,科技工作者们也会唱起这首歌为神舟飞船壮行。他们用这首歌表达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为实现航天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决心。这支歌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范畴,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密码。
如今,每当我站在黄河岸边,望着奔涌不息的河水,耳畔总会响起那激昂的旋律。黄河水千年奔腾,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而《黄河在咆哮》的旋律永远年轻,它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正在创造历史的我们。作为后来人,我们或许无法亲历那段烽火岁月,但可以通过传唱、研究、创新,让《黄河在咆哮》的精神内核不断焕发新生。
在文艺创作领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以《黄河在咆哮》为灵感源泉,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画家们用画笔描绘出黄河的雄浑与抗日战士的英勇;作家们以文字讲述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音乐家们对这首歌进行重新编曲和演绎,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在校园教育中,学校通过音乐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将《黄河在咆哮》纳入教学内容,让年轻一代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在国际交流中,我们也积极讲述《黄河在咆哮》的故事,通过文化展览、音乐演出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独特魅力。
《黄河在咆哮》所传递的团结、抗争、不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当新时代的“黄河号子”在神州大地奏响,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终将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者按】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25 岁的光未然将黄河岸边的风沙与号子揉进《黄河吟》,冼星海则用西方交响乐的骨架撑起东方民族的苦难叙事。当“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第一次震荡陕北公学礼堂,它就不再仅是艺术创作——而是把船工与自然抗争的韧性、战士与侵略者搏斗的血性,锻造成了可传唱的精神兵器。从1949年纽约联合国的英文演绎,到抗疫防护服上的手写标语,这支歌始终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黄河咆哮不止,因为每个时代都在为它注入新的热血共鸣。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